蔡丽霞
(惠东县动物检疫检验所,广东 惠东 516300)
猪肉作为常见的食材,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动物性食品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猪肉具有补肾养血、补肺润燥、养血明目等功能,深受人们的欢迎。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带动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承担生猪发生疾病带来的风险。为了保证我国养殖者的经济效益,需要对猪群发生疾病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具体的综合防疫办法,进而保证生猪养殖效果,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猪肉产品。
从动物传染病种类统计数据来看,共有两百多种,近年来,还不断涌现新的病种。猪类传染病也是如此,新型的猪类传染病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痢疾、猪衣原体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增生性肠炎等。对于这些新的病种,尚未构建完善且有针对性的防疫体系,再加上传统的传染性疾病,这样就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养殖风险,一旦发生疾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从以往的生猪养殖经验来看,猪群疾病主要是多病原引起的,进而造成生猪出现多重感染或者混合感染的情况,这是目前猪群疾病发生的主要特点之一。一般情况下,猪群疾病常常是两种及以上病原体造成的,且病症较为严重,不仅会引起高发病率,还会引起高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疾病的诊断难度,如果不及时地进行治疗,会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多病原感染有多个种类,如细菌与细菌引起的感染、病毒与病毒引起的感染、细菌与病毒引起的感染、病毒或细菌与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感染等,其病情复杂,确诊难度大,也不利于预防。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猪群的呼吸道疾病频发,已经成为生猪养殖的重要问题之一。据统计,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生猪,其发病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前者可以达到30%~80%,后者可以达到5%~30%。现阶段,应将猪呼吸道疾病看作疾病防治的重点,而且还需要将防治措施落实到养猪的整个过程当中:这主要是因为猪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具有发生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繁殖障碍性疾病仍然频发,而引起猪群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具体包括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衣原体病、弓形虫病以及猪流感等。猪群一旦感染上述疾病,就会引起猪群繁殖困难,尤其是当多种病原体引起双重感染,会造成母猪流产、死胎等情况的出现。
猪群出现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二是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一旦感染上述两种疾病,会对猪的免疫器官以及免疫细胞造成严重的侵害,进而大大降低了猪的抗病能力。猪在缺乏免疫力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使得猪发生双重感染,这样就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较大,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要加大对该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力度。
猪群发生的疫病较为复杂,因此想要正确地诊断猪群疫病,还需要充分掌握猪群疫病种类,并且分析发生猪群疫病的原因以及规律。对此要求防疫人员随时记录疫病发生的情况,对各类疫病的典型症状进行剖析,并且将其记录下来,以便防疫人员能够根据疫病的症状进行对比,进而了解各类猪群疫病规律,为猪群疫病防治提供重要依据。与此同时,猪群疫病大多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所以只依赖观察症状是无法判断出来的,具体还应通过病理检验或者实验室检查的方式,要将病原体进行分离并且经过鉴定以及检测,才能精准地判断疫病的种类,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生长环境对猪群疫病的发生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在猪群疫病预防过程中,做好猪群的养殖管理,为猪群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养殖者要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应根据猪群的生长阶段,提供相应的饲料,以满足猪群对营养的需求,需要注意应及时地给猪群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进而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降低猪群患病的概率。与此同时还应采取适宜的饲养方式,一般情况下,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比较适宜,可以降低猪群发生疾病的概率;如果采用混群饲养的方式,应是对同一日龄的生猪进行混养,要尽可能减少生猪转运的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还可以采用早期断奶隔离技术,防止疾病在种猪与子代间的传播。其次,还需要加强对养猪场的环境管理,应定期对养猪场进行清理以及消毒,保证猪舍干净、干燥以及清洁,要经常通风换气。
猪群主要会感染病毒性疾病或者细菌性疾病,针对这一特点,防疫人员在猪群疫病预防过程中,需树立正确的防疫观念,以预防用药为主,对此应制订完善的药物预防方案,采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且注意剂量的使用。在生猪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贯彻落实药物预防方案,且在方案落实过程中,观察预防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对药物预防方案进行调整,进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免疫接种是猪群疫病防治的一项重要途径,所以必须根据一定的免疫接种程序,按时为猪群进行免疫接种,进而达到增强猪群抗病能力的目的。在猪群免疫接种工作中,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猪流行病的种类,确定疫苗的种类,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接种当地容易暴发的流行传染疾病疫苗,避免疫病接种的盲目性。其次免疫接种需要采用适宜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其中免疫程序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具体包括猪只日龄、疫病流行性特征等,还需要对免疫程序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得免疫接种程序能更加适宜,达到更加良好的接种效果。最后还需要保证接种的疫苗的质量,接种的疫苗必须是经过严格检疫且合格的疫苗,还需要注意合理地保存疫苗,确保疫苗质量。除此之外,应加强对防疫人员的培训,使得防疫人员能够合理地为猪群接种疫苗,进而达到良好的免疫接种效果。
完善的防疫体系是猪群疾病防治的重要保障,所以在防疫体系构建过程中,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基层兽医防疫体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防疫队伍,防疫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对养殖户的疾病预防工作进行及时的指导,并且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丰富基层养殖户的防疫知识,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猪群疾病防疫效果。其次当地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执法职能,加大对猪群疫病预防工作的执法力度,尤其是当发生疫情时,需要第一时间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及时收集疫病信息,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办法,使得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给养殖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也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因此生猪养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生猪容易发生疾病,给养殖者带来较大的养殖风险,减少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所以还需要将猪群疾病预防作为主要工作,需要对猪群发生疾病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具体的综合防疫办法,以此提高猪群疾病预防的效果,进而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