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育高效山地茶园的探索

2023-01-10 21:28:50李俊蓉
江西农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通江县茶农管护

李俊蓉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四川 通江 636700)

通江县种茶历史悠久,是四川古老产茶县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县内茶园大部分分布于800~1200米的高山区,海拔高,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丰富,森林覆盖率64.97%,茶园区远离城镇、无工矿企业、无重金属污染,土壤含硒多呈酸性,具有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县生产的茶产品具有绿色无污染、滋味浓郁、经久耐泡、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特别是EGCG含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茶叶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群众种茶积极性较高。近年来,通江县茶产业发展快速,茶叶基地扩大迅猛,但对已有茶园疏于管理,加上种植不规范,导致茶树长势较弱,未老先衰,茶叶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不凸显。因此,在山地茶园的栽培及管理中,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范种植、精细管护,培育优质高效山地茶园,提高产量产值,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1 通江县茶园现状

近年来,通江县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到2021年末全县已形成“一核三片”(以大通江河域茶旅融合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带动诺水河、麻石铁佛、至洪沙等三个片区)的发展格局,重点茶叶乡镇17个、专业村64个、专业合作社18个、企业13家,总面积15万余亩,其中投产茶园7.2万亩。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大多数茶园在山坡上,茶园整体较分散,连片成带的难度较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实施机械化应用程度不高,大多仍然处于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生产水平,随着年轻一代纷纷外出打工,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明显,茶叶的附加值和产值无法提升。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重栽轻管现象突出

俗话说:茶叶“三分栽,七分管”,一年不管草荒,二年不管苗黄,三年不管茶死。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重栽轻管现象突出。具体体现在:一是抓茶产业发展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没有抓产业发展的定力和信心,茶园疏于管理,套作不规范,茶树长势参差不齐,生长不达标,严重影响茶园投产;二是缺乏企业投资的新型茶园,村社被迫采取统栽统管的模式,因为管理中所需的肥料、劳务等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债务累累,企业招引困难;三是茶园栽植到投产至少需要3年时间,投产见效时间长,个别地方存在前栽后荒、前栽后毁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茶园的发展及茶叶的种植效益。

2.2 管护成本高,水平低

茶园建设不标准、基础设施不配套、机械化管理难以实施、主要依靠人工管理、劳动力成本较高等问题,导致茶园管理成本大幅增加。优质高效的茶园管理,应该制定精细管护方案,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跟进,才能确保茶园管护到位,可是大部分茶园管理人员更换频繁,新进人员缺乏技术,致使管护水平较低,效果不明显。

2.3 投入严重不足

当地政府虽制定出台了一些茶产业发展机制和扶持政策,但尚不健全,加之茶园管理粗放,许多园区没有农家肥、腐叶土、堆沤肥和商品有机肥等优质肥料的投入,全靠茶树从大自然中吸收部分养分供其生长,也没有购买松土、施肥、修剪和采摘等微型机械。茶叶企业自有基地相对好一点,而绝大多数茶农在茶园管理中,由于肥料、机械等投入严重不足,纯粹是采用原始农法种植方式种植茶叶,茶树生长缓慢,产量低、效益低。

2.4 科技支撑匮乏

县内甚至市内没有茶叶科研机构,茶叶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尽管有许多农技人员在服务于茶产业,但是茶学专业人才仍然匮乏,存在人才培育少、引进难、易流失现象。在茶园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控、采摘等关键技术方面缺少对茶农的科学指导,茶叶种植者缺乏管理技术,加上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差,种植资源开发利用少,没有形成茶叶产业链,严重制约了该县茶产业的发展。

2.5 综合效益未显现

一是春茶利用不足。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季节性用工很强,尤其是春茶采摘期,采茶工人严重不足,机械化应用又受限,导致鲜叶下树率较低,春茶利用严重不足。二是夏秋茶利用有限。大多企业为了追求春茶的“色绿、香高、味醇”的特点,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产品开发单一,采摘批次少,夏秋茶利用率低,茶园综合开发不够,只限于茶叶本身收益,扣除生产成本,每亩收益较低。三是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未形成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链条不健全,茶园综合效益不高。

3 培育高效山地茶园的对策及建议

3.1 基地培育夯基础

一是适度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边角地、撂荒地,抓好查漏补缺工作,做好茶园补植、(改种)换植,用三年时间将已栽植的茶园管出水平、管出效益,提高茶农种茶积极性,确保现有茶园投产率。二是突出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对新植茶园进行丰产培育,特别是近三年的幼龄茶园要精心培育和管护,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定型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茶园管理技术,确保栽植一片成活一片。另一方面,更新低产低效茶园,针对部分茶园老化严重、产量和效益低下的情况,推行老茶园更新改建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升级,通过更换品种、修剪、台刈、土壤改良、肥水调控等配套技术,改善茶园产出不平衡的状况,提高茶园综合产出效益。三是推进园区化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标准,不断挖掘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坚持产学研融合发展,以茶促旅、以文兴茶,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体验旅游、电商物流、展示展销为一体的山地茶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

3.2 多方助力增投入

一是实行订单生产。茶叶企业建立自己的茶叶原料生产“第一车间”,通过“第一车间”建设,积极为茶农搞好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企业与茶农签订鲜叶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生产,提高茶农种茶积极性。二是整合涉农资金。将相关涉农资金进行整合,用于完善茶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茶叶管护中的所需的肥料、机械补助。三是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来企业,使其通过租赁、合作、参股等利益联结形式参与茶叶基地建设。

3.3 科技支撑强保障

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以中茶所、川农大和省茶科所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开展标准化茶园建设、茶产品加工工艺提升、品种培育和土壤改良等全产业链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突破茶叶技术瓶颈。二是做好技术培训。采取培训班、院户会、坝坝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扎实抓好各类茶叶技术培训,培育一批真正爱茶、懂茶的技术人员,让他们真心服务于茶产业,促进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抓好现场指导。抽派精干力量到茶叶生产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四是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探索茶产业发展机制,奖励扶持人才培育引进新品种,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3.4 升级产品促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茶叶加工厂建设。在茶园集中的地方新(改)建茶叶初加工厂,更新改造设施设备,增设现代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添置茶叶保鲜车,彻底解决茶农卖茶难的问题。二是大力推广机采机制新技术。依托县内茶叶企业,组建培育茶叶机采专业队伍,大力推行夏秋茶机采模式,切实将过去单季采摘改为多季采摘,既增加了鲜叶产出量,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三是大力促进产品更新升级。积极鼓励茶叶企业开发时尚的、便捷的、适销对路的、老百姓买得起的新产品,满足高、中、低端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真正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茶叶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与效益,促进通江县茶产业和山地茶园的生态、绿色、安全、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当前茶叶管理的技术进行革新,多途径创新机制,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安全、高质、高效”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质量优先”的发展理念。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总结一套较为先进的、适合通江县山地茶园管理的技术模式,并运用于实际之中,才能使通江县茶产业不断提质增效,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通江县茶农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通江县:创新推行“培训+”模式 助增技促就业
通江县:扎紧制度“笼子” 筑牢居保基金“防线”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36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福建茶叶(2020年7期)2020-12-22 13:25:31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快乐的小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