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刚
以发展种业“总部经济”为目标,以数字技术引领,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种业体系,早日成为种业强省
种子是农业之基,良种在促进农业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等主粮种子基本自给,但蔬菜种子市场50%以上为外资控制。2019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容量约为1220亿元,浙江约为32亿元。若按发达国家种子成本占产值6%计算,未来我国种业可拓展市场空间还很大。鉴于省内市场规模小,单单依靠现有种子企业立足省内市场积累成长,远远适应不了行业竞争。浙江要实现种业跨越式发展,早日达成“种业强省”目标,必须有超常规手段。
丰富的种质资源、发达的民营经济、雄厚的农业科研实力、总体有序的种业市场体系以及良好的种业基础设施等构成了支撑浙江种业加快发展、向种业强省迈进的各项基础条件。但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制约浙江种业跨越式发展有七个方面因素:一是省内种业市场规模较小,全省商品种子需求量不到4000万公斤,占全国份额不到2%。二是浙江种业企业规模均偏小,缺少领军型大企业。没有一家超10亿元种子企业,没有主板上市企业,仅1家企业进入全国50强。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育种以修饰性、改进性创新为主,原创品种少。种业科研与商业化衔接不够紧密,企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四是部分种质资源濒临灭失。如绍兴尖叶菠菜、安吉茼蒿、上虞黄芽菜、紫血糯等。种质资源分散保存,未能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导致浪费及利用率低下。五是高端育种人才短缺。育种科研人才占全省种业从业人员比重10%左右,低于北京市和江苏省14%左右的水平。六是育种模式仍然处于“一把尺子一杆秤”的经验育种阶段,落后于国际先进的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生物信息、电子信息、单倍体育种等技术整合与集成创新模式。七是种子市场还需进一步规范,存在未审先推、标注不规范、无证生产经营、种子经营档案不健全、经营散装种子等情况。
总体思路。种业快速发展需坚持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在引导规范的基础上突破常规路径,以数字技术引领、规划分工协同、市场导向驱动、关键功能集聚、重点领域突破,打破育种科研资源分散布局,优化成果分享机制,实现跨机构多学科联动、多技术集成,立足水稻和蔬菜传统优势加快发展商业化育种,以杭州(或宁波)为中心集聚研发展示交易等关键功能,面向国内大市场和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打响全国种业强省和东南种业之都品牌。
主要目标。争取通过10年左右努力,以数字技术助力实现“种业强省”目标,具体是育种科研、市场主体、种质资源、区域品牌四个强,巩固水稻和瓜菜品种优势,争取在我国种业发展版图上占据重要地位,有力支撑国家及浙江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战略,服务共同富裕目标。
——育种科研强。在种业“卡脖子”领域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使中国水稻所、中国农科院茶叶所、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农科院和若干市农科院等成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育种科研机构。到2025年,全省年审定新品种数在全国省区市排名进入前五位。
——种业企业强。以智慧化、数字化助力商业化育种取得突破;成果转化和推广能力强,商业化运营机制活。力争3年内实现主板上市种业企业零的突破,5年内达2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0%以上;种业经营规模实现飞跃,到2025年浙江种子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种子市场份额10%以上。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实现高水平数字化共享。省种质资源保护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纳入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目录的品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珍稀濒临灭绝种质资源;建成省种质资源中期库和一批特色种质资源圃。
——种业区域品牌强。育成一批高效生态、特色优势、优质功能作物新品种,成为全国优质稻和瓜菜种业高地;形成杭州(或宁波)东南种业总部和研发交流展示中心,成功打造一个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种业会展品牌。
发挥数字技术在种业强省中的引领作用。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中,更加突出种业大数据,综合运用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尽快为政府、科研团队、种子企业、农业生产主体等提供种质资源、作物收获、品种鉴定、种子检测、种子繁育、种子储备、信用记录等综合服务,促进形成各环节可追溯的种业产业体系。将自主商业化育种软硬件系统列入省“揭榜挂帅”目标清单,推动种子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化研发和生产销售流程,促进种子更新换代、提高供种质量和加强售后服务。创设作物品种权网上交易,提高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成果交易更公平、公开、高效。启动浙江“好品种”展示示范网上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育种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分子育种等高等级育种科研平台。
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全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借鉴江苏、山东等先行省的做法,可在省农科院设立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研究中心,持续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评估筛选和入库入圃保护,收集范围适当扩大到省外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协调指导省中期库、种质圃、保护地、试验基地等的保护工作。建立省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及时更新和发布保护目录,建立高效规范的资源共享利用机制,打破资源分割格局;高质量建成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增加布局一批特色资源圃,加强重点濒危资源保护。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种业科研团队、知名种业企业建立科研展示推广区域总部。借鉴北京市支持顺义区建设国际种业交易中心的做法,集中一地如杭州城东新城(或宁波东部新城)打造东南种业总部基地、国际种业展示交流中心、种业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鼓励支持湖州、金华、温州等地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种业中心;集中打造中国(浙江)种业博览会一个会展品牌,实现多点多品种、常年现场展示和网络平台展示紧密结合。通过集聚发展,提升区域种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进一步做强水稻、蔬菜、茶,海洋水产,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品种。为保障农科院系统育种科研,建议在省科技经费中增列农科院系统育种专项,鼓励各市增加对地方特色育种科研的经费支持;稳步提高育种科研人才待遇,支持农科院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依托科研院所和种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知名育种家团队,选送一批青年种业科研人才赴国内外知名育种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学习培养。借鉴江苏整合省属农业资源的做法,将省属杭州湾南岸基本连片的围垦土地整合打造为全省最具规模和数字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农业“硅谷”,成为绵延近100公里、面积2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蔬菜种子生产基地4万亩以上)的新型农业基地。
支持种业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粮食、油菜、蔬菜、蚕桑和花卉5大重点领域,依托优势、强化特色,重点突破,推进种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声誉好、实力强的相关行业民营企业进入种业,加快培育现代种业生产经营主体;纯国有或国有绝对控股种业经营性资源进行大整合,种业与粮食物资储备经营企业及化肥农药经营企业整合,着力打造育种条件支撑和孵化服务高端平台。
发挥资本杠杆助力作用。帮助浙江优势种子企业对接争取国家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专项资金。在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中设立种业专项,引导市县产业基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种业,鼓励各类国资、民资进入种业。支持育种家以技术入股设立一批混合所有制种业创新企业,不谋求国有绝对控股。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重点解决好成果共享和利益分配问题,权益比例改革可在全省农科院系统先行突破,加快提升商业化育种层次水平。
做强种业发展支撑。发挥好省种子管理总站的监督、指导和协调等作用,发挥好种子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以数字化技术提速种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专业水平,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针对育种科研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的特性,完善科研经费审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