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秀英 方国平 杨乐 金佳彬 陈骥浩
“问需于民一张图”应用场景衍生出诸多新的治理手段和制度创新需求,对深化数字化改革、倒逼体制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催化和牵引作用
精确研判群众需求、精准施策社会治理、精细开展贴心服务,形成从需求发出到服务供给再到效果反馈的治理闭环,是数字治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形式。自数字化改革以来,义乌按照“智能感知、智慧服务”的理念,着力打造“问需于民一张图”工作场景,通过数字化手段主动问需于民、智慧感知需求动态,为未来社区场景落位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精准需求信息支撑。
“问需于民一张图”致力于主动发现群众共性需求、研判分类需求、预判潜在需求,为精准治理和有效服务提供精准信息支撑,着力扭转传统治理方式的被动性、滞后性和粗放性。
通过梳理与民情民意关联的政府侧业务系统,对民情数据进行统一归集,对特定人群进行集体“画像”,形成民情专题库,生成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同时,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高频、高权重事项列为“关键小事”,将其需求指数和空间分布在地图上分类标识定位,自动生成需求气象热力地图,实时全景展示群众的需求动态和空间分布,实现需求采集、需求定位、需求分析、需求研判的“一条龙”。
“问需于民一张图”平台与全市96150、12345、四个平台、浙里访、微信公众号、社区留言板等民众反映需求的平台实现了数据对接,实现了对各平台需求信息的汇总归集、智能感知、智慧研判和全景展示,不断对“关键小事”进行更新,为精准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支撑。
“问需于民一张图”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汇的平台,也是一个智慧集成的平台,广大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以及一些热心群众可以在线参与交流互动,对一些社会“疑难杂症”进行群策群力、协商“会诊”。通过“留言板”信息,可以观察民情民意的动向和舆论导,也以了解群众对某个问题、需求的意见建议。通过对需求信息的综合分析,筛选出一些“疑难杂症”,在“留言板”栏、“请你来协商”栏投放,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以鸡鸣山社区为例,通过社区中脑问需于民“一张图”,分析出目前社区居民最关心是噪音污染问题。通过“请你来协商”,不仅找到了噪音污染源,还协商出解决问题的“金点子”:在噪音污染源附近落位治理场景,安装声呗传感器,夜间噪音超过限值标注,后台给工地负责人发送提醒短信,拒不整改的将数据通过四个平台提交给环保局,负责后续管理。
“问需于民一张图”将“城市大脑”与“社区中脑”贯通起来,实现平台互动和资源共享:“城市大脑”赋能“社区中脑”,依托大数据优势按辖区向社区定向分发数据,强化社区层面的需求感知;“社区中脑”强化数据思考,对社区内部内生的,以及“城市大脑”分发的需求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通过针对性的场景建设,回应群众需求。比如,根据“问需于民一张图”显示,群众对打新冠疫苗排队问题反映较为集中,于是,平台就开通打新冠疫苗预约通道,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大大提升。
相较于传统的治理模式,依托“问需于民一张图”开展治理服务彰显出鲜明的优势:一是彰显了治理服务的主动性,相关部门不是坐等群众上门,也不是坐等上级部门派单,而是主动靠前,甚至是无感智办,提高了治理服务效率,也增强了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二是凸显了治理服务的精准性,通过需求气象地图,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和空间分布,及时布置对应性工作场景,实现了“点穴式”治理。经过一段时间,如果需求点位数据明显下降,代表场景建设成功;若仍然存在较多需求,则需要重新谋划场景解决需求。通过这种治理服务模式,可以避免“大满贯”式的广撒胡椒面,有可避免“一刀切”式的简单粗放,形成对问题和需求的“精准”施策。
“问需于民一张图”能够对各类历史数据进行沉淀,可以对一些趋势性问题进行预判、预警。通过对“问需于民一张图”高频需求点位数据的长期跟踪分析,着力发现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可以据此对一些问题进行预判,从而让治理服务工作具有前瞻性,掌握工作主动。比如,在一个时间段内,就某学区点位就学需求数据的前后比对分析,可以分析研判未来该学区学位的需求趋势,以便提前谋划扩大或减少教育资源供给,避免造成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或资源闲置浪费。
同时,依托“问需于民一张图”数据信息,可以对民情民意动态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掌握民间舆论动态,从而对可能的社会风险进行“预警”,提前进行防范化解,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从目前的运行效果来看,一部分群众需求通过“问需于民一张图”平台可以得到展现,并能够通过社区自治的力量得到解决,形成“小事不出社区”的治理局面。而有些群众需求在社区层面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也就是需要通过改革,对办事流程进行再造,对制度进行重塑。
在传统治理模式下,这种改革需求往往成为“沉默的声音”,容易被忽视、被淡化。但是,这些问题一旦被投射在需求气象热力图上,就会从之前的隐形问题变成为大家都看得见的显性问题,也成为了相关部门无法回避和遮掩搪塞的问题,必将形成一种倒逼效应,推动问题的解决,推动流程和制度的优化重塑。理想的状态就是,基于社区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构建一套“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治理机制,对社区治理进行技术和制度双重赋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和治理资源下沉,从而实现从“问需于民”到制度变革的深化,形成“改革清单”。
目前,“问需于民一张图”平台还处于试运行阶段,所接入的需求信息渠道有限,数据资源整合和数据思考能力还有限,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还亟待进一步的技术赋能和制度赋能。义乌将按照覆盖面更广、信息处理更智能、需求回应更到位的思路,对“问需于民一张图”进行信息、技术和制度赋能。
进一步强化信息资源赋能。除了目前已经介入的信息平台以外,后续将接入110、120、122等业务数据,不断完善民情民意数据源,将更多条块上的民情民意数据进行汇总归集,在全市范围统一进行地图打点标识,做强市级层面的“问需于民一张图”。相关数据按照辖区进行定向分发,赋能社区中脑。
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强技术开发,完善平台功能,优化服务模块,增强平台的互动性。进一步强化数据归集、数据思考和数据处理能力,形成问需—解需—破需的完整闭环。按照项目化、品牌化思维,加强对“关键小事”的细分场景建设,成熟一项推出一项,不断完善“场景清单”,增强群众的数字体验感。
进一步强化制度赋能。一方面,依托“问需于民一张图”继续梳理“关键小事”清单,以“一件事”为牵引,在前期完成公租房、公告声明、非伤人轻微物损交通事故处理、困难群众救助、身后事“一件事”的基础上,继续充实完善“改革清单”;另一方面,加强平台与部门机构之间的对接,形成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融合,形成“点上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对“问需于民一张图”进行制度赋能,形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联动,推动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治理制度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