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娟 吕晓洁 刘佳 李海 欧赛那 顾艳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分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两部分,二者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前者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律,阐明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以及药物效应与机体的生物因素、药物的剂型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选择药物剂型和设计处方提供依据;后者研究药物动力学的基础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和计算各种药动参数,对生物药剂的体内过程进行数字化模拟,定量描述体内药量的变化规律,为患者使用药量、时间、次数提供理论依据[1]。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设计制剂处方与给药方案的能力,掌握药物从进入体内到排出体外的全过程的变化规律,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该课程交叉范围广,逻辑性强,学生需要提前掌握药理学、药剂学、生物化学和数学等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全程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普遍反映知识点多且难理解,课堂内容枯燥,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很难学以致用[2]。传统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当今教学任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与应用型药学人才,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目前一些学校采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无论哪种方法,对于主动思考能力差、不善表达的同学,改革的成效仍不尽人意。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教学水平,在比较众多方法后,设计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下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法,增添课堂趣味以及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多样的教学资源,单一的传统课堂受到严峻的挑战,许多高校采取网络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近些年流行的慕课(MOOC)由于规模大,学生反馈问题不及时,教师评估成绩不具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后期学习人数流失较多,难以检验教学成效。因此教师们倾向于选择以传统课堂为基础、结合线上教学的SPOC 混合教学模式[3]。SPOC 即私有的小规模在线课程,其避免了MOOC 的投资成本高、完成率低等弊端,同时具有共享性、开放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使用SPOC 的学习者多数是专业相同、学习目标明确的在校生,通过SPOC 进行教学,能够针对选课者实施个性化教学活动[4]。教师可自由设置课程进度,引导、启发学生,学生在探索未知过程中逐渐产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3,5]。SPOC 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在线上平台发布教学资料,布置作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提出疑问,线下师生互相交流,解答疑问。根据课程的特点、学时的设置以及本校学生的情况,本文设计了适合本校同学的SPOC 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
1.1 线上教学设计 该模块的设计着重于课前预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制作PPT 课件和录制教学视频(时长10~15 min,重点讲解1~3 个基础理论知识),在视频中插入相关的测试题由学生完成,将教学目标、课件以及视频上传到在线教育平台,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方式进行观看学习,教师后台监控线上学习时间与次数,本部分占一定比例的成绩考核。课后设置讨论区,学生的提问是教师线下备课的重要依据。布置与课程相关的案例作为线上教学的课后作业,学生线上学习后,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相关的资料,准备展示分析案例的资料以备线下课堂讲解。
1.2 线下教学设计 首先,学生经过线上学习后,已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具备简单的分析问题能力,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及时获悉并解答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面对面地进行课堂交流能够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其次,学生上台进行案例分析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提问与点评。
该模块以案例分析为重点,也是本文作者提出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的一大亮点。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开放的模式,本课程多用此方法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应用性广、针对性强的特点。此方法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其案例的选择是关键,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选择合适且多样的案例,课上讲解3~5 个案例比较适宜。选用的案例,难易程度应适中,过于复杂的案例,学生初步学习难以解决,教师若一一解答又严重超出教学大纲,过于简单,难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案例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改编真实病例,学生以临床药师的角度看待问题,达到明确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解胃肠道P-糖蛋白(P-glucose protein,P-gp)的底物竞争导致不良反应时,选择诺氟沙星与环孢菌素合用的例子,诺氟沙星促进环孢菌素的吸收,延长其在体内循环半衰期,引发胃肠不良反应,因此二者在合用时应减小环孢菌素的剂量[7],可以将此知识点与病例结合,学生不仅易理解且可以应用于生活,科普给家人、朋友,避免此类药物合用引发不良反应事件。在教学中期,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药物,经过查阅资料进行系统地介绍以及设计临床给药方案。分析案例应分小组合作,学生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开拓学习思维。课堂上分析案例的形式应多样,例如制作PPT、录制短视频和表演情景剧等,学生可以在相对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学生结束分析后,应先由学生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教师在点评案例时,对于一些独特的观点要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积极地研究新事物[8,9]。
1.3 成绩考核 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应更注重过程考核。(1)线上评价:网络课程学习时间与频率,讨论区的参与度,占20%;(2)线下评价:课堂积极配合教师,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占10%;分析案例展示,占20%;(3)综合测试:线上每单元结束均设置测试,占15%;线下期末考试,占35%。
传统考核往往期末考察占有很大的比例,基本上是“一考定音”,使得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低,不能认知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仅通过教师机械灌输知识,教学效果差。本次教学改革注重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有比例大,教师通过课堂加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翻转课堂。
通过应用SPOC 混合教学模式并结合案例教学法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进行课程设计,线上按照课程进度推送视频,学生可反复学习,达到学习-巩固的效果。线下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具体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对重点和难点记忆深刻,同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未来笔者将按照此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期待为祖国医药事业培养出应用型的药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