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君 常淑枫 马晓峰 梁 峰 钟 凯 宋文杰 邵琳琳 郝 征※ 田杨杨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是中医四部经典课程中的三部,同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诊疗能力的弱化使得中医经典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读经典、做临床”已经成为中医人的共识。当前中医学生在不同学期先后学完这三门课程后,普遍反映缺乏对三门课程理法方药的内在联系与融会贯通,困惑较多,亟待解决。目前高等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人才培养也在传授知识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今对以往相关工作进行总结,试图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能力与素质并重的中医经典教学模式,以期为中医教学改革之路提供思考与借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教学的重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知识并不都是可靠的,而探索知识的过程才是安全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根据需要给学生安排合理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我国高校先后引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高等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1],我校也组织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讨论活动。
思想指导行动,伤寒金匮温病方证综合辨析与运用教学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课程设置、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流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2,3],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等综合素质,将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融为一体,努力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培养模式。
融混合式教学法、PBL 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为一体,进行课程全面设计,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并重。
2.1 线上资源 自主选择 利用智慧树平台,将教学大纲等基本资料、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学校出资购买的课程相关精选视频以及相关阅读图书等资源传至平台,建立网上资料库。同学们随时登录进行学习,在完成限定知识学习基础上,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拓宽知识面与思维。在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学习检测环节予以反馈,及时进行引导与督促。
2.2 线下上课 形式多样
2.2.1 提供案例 自主辨证 案例教学法是中医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中医经典教学中,案例往往能让学生处于一种病患诊疗环境,有助于领会中医诊疗思维的实践运用方法。前期经典教学时仍以教师分析案例,学生听讲为主的形式进行。本课程的学生经过前期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已经初步掌握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关的理法方药,已经初步具备辨证论治的能力,因缺乏运用的机会,应用起来不熟练、不准确,甚至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本研究室设计以案例为载体,从中医诊断(病名及证型)、西医诊断、辨证方法、病机分析、治法、代表方、药物加减等方面进行辨证论治能力的训练。这种辨证论治诊疗能力的训练,不是靠教师讲给学生听,而是首先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辨证论治。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经验、体悟,深化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比如,一开始感觉无从下手的学生,从被迫无奈地进行辨证训练,到后期不再怵头思考与辨证,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出在哪里,于是主动地去复习前期中医基础课程。一开始有主动性,但专业知识运用不准确或者不熟练的学生,同样会在这一套流程的训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从而有针对性去弥补不足。
2.2.2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往往具有师生高质量教学互动的特点[1],课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引入了PBL 教学法,将小组学习、小组讨论作为授课的主体形式,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灵活度、参与度,师生之间展现了高质量、多频次互动的效果。这得益于学校的支持,本课程的师生比配备大致是1∶6~1∶8,建有专门的PBL 教室,配备大型屏幕电脑,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均支持和实践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原则。
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一个问题也很重要,本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为之寻找解决方案和策略的过程更重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如何发现问题并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有些问题暂时不能予以解决,学会存疑也是中医经典课程传递给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基本的教学流程为:(1)课上,教师推出病案,自主辨证环节后,由自主选出的主席主持,秘书负责记录,小组内自主开展相关案例的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制定小组共识议题。教师从旁引导,防止讨论过于发散。教师根据小组学情进行预测与评估,准备相应策略和预案,学生一开始不习惯这种自主提出问题的模式,或者不清楚该怎么去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伤寒、金匮、温病三科的相关知识点,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病案、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2)课后,自主搜集文献,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文献的能力。(3)课上,小组学生内部交流课后的学习收获,深入讨论、明确辨治思路,教师从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注意把握学生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2.2.3 集中发表 反馈成果 小组内部讨论,基本形成共识后,每一小组推选主讲人一名,将本小组的议题及学习收获进行总结,在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最后教师总结提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此过程中,既实现了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各科融会贯通,又提高了专业知识的临证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总结凝练的能力,面对人群如何克服紧张,勇于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能力以及临场发挥等多种综合素质与能力,达到了素质与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
网上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不管。学生在网上自学完成每一小节内容后,可在线完成相关学习内容的测试题以自我检查学习效果。每一大节内容结束后,利用课上10 min 时间进行随机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查缺补漏。对于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的学生,及时考核检测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督促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除了线上考核测试,授课教师还设置了原文背诵竞赛。通过小组竞赛形式,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计100 条原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和同学们之间的差距,同时培养了学生在竞赛氛围中的快速反应以及抗压能力。
同时,每次课各小组记录考勤表、发言表,相互监督评价;课程结束时,填写自我能力评价表。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内部成员互相评价,培养学生善于反思自己以及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伤寒金匮温病方证综合辨析与运用课程,主要定位是中医专业学生分别系统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三部经典之后进行的中医经典综合提高课。从学生问卷反馈结果来看,本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下PBL 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通过小组竞赛与大班交流等活动,以开展伤寒金匮温病相关方证的综合辨析与运用训练为依托,引导学生将三门课程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合理整合,系统归纳中医诊疗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很有必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陆续发表相关论文,比如:基于病案的“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实训课”临床思维培养[4];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高频药物的运用[5];从伤寒金匮温病中寻踪“提壶揭盖法”[6];“辛开苦降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的运用[7];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实训创新课程的特色与优势[8],侧面反映了学生们在小组学习与课下自主学习中,在小组讨论与大班集体交流与协作中,掌握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能力,培养了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学改革,始终在路上,这需要高校教师持之以恒,进行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伤寒金匮温病方证综合辨析与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已评为“天津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本团队也将继续努力,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进一步深化与设计,使之更加贴合学生的层次与水平,适用更广,效果更佳。希望本教学模式能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施与转变,能为“能力与素质并重”的中医经典联合教学提供思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