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对中医脾胃临床教学的启示*

2023-01-10 19:33代春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阴火李东垣水湿

代春燕 袁 媛 韩 捷※

(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20级, 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脾胃论》是金元时代医家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李东垣师从张元素,受其师倡导的脏腑辨证学说的启发,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脾胃的生理、病理,到脾胃内伤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对中医脾胃临床教学有很大的启示,现分述如下,以飨读者。

1 李东垣阴火论

1.1 脾胃虚弱致阴火的产生 李东垣非常重视情志因素资助心火损伤脾胃。七情郁结化火,心火亢盛则乘脾土,进而损伤脾胃。同时,心火又损耗元气,加重脾胃的损伤。心火亢盛乘脾,耗伤元气,是脾胃虚弱的常见原因。正如李东垣说:“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1]。

脾胃虚弱产生以后,脾胃失去运化水谷之功能,上则导致清阳不升,不能滋养上焦心肺,导致心不能运行血液,肺不能宣发肃降;下则导致水湿下注下焦,阻碍肝肾气机的正常流通敷布,肝肾中的正常相火必然郁遏而转化为病理之相火,即李东垣所说的阴火。

1.2 阴火的临床表现 (1)脾胃湿热:表现为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泄泻、痢疾等。其机制是由于阴火上窜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的水湿相合,形成脾胃湿热证。湿热壅盛,困阻气机,元气不得流通运用,故表现为上述症状。

(2)五脏六腑功能紊乱:阴火乱于心,表现为心中烦躁、口舌生疮、失眠多梦;阴火乱于肺,表现为喘咳痰鸣、咳吐黏痰、胸中憋闷;阴火乱于胃肠,表现上吐下泻;阴火乱于头,表现为头重、目眩和昏厥等。

(3)肝肾损伤:表现为腰痛腰酸、低热缠绵、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4)元气耗伤:表现为形气衰少、疲倦乏力、肌肉瘦削、四肢痿软无力。

1.3 临床教学启示 情志因素容易导致脾胃虚弱。

1.3.1 木郁达之 在临床教学中,要告诉学生,木郁不仅要看到有肝气郁结,更要考虑兼有脾胃虚弱。肝气都结,常常克伐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这既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又是对《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继承和发展。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木郁达之者,盖谓木初失其性郁于地中,今既开发行于天上,是发而不郁也,是木复其性也,有余也,有余则兼其所胜,脾土受邪,见之于木郁达之条下,不止此一验也。又厥阴司天,亦风木旺也,厥阴之胜,亦风木旺也。俱是脾胃受邪,见于上条,其说一同”[2]。

对于“肝郁脾虚”证,不能再用滋补肝脏法,补肝法则会加重肝气郁滞,进而更会导致脾胃虚弱,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解“木郁达之”四字之义,反作“木郁治之”,脾胃又受肝木制约,正所谓补有余而损不足也。岂不因此而加重病情吗?

对于“肝郁脾虚”证,就应该用疏肝健脾的方法。一方面疏肝,一方面健脾,二者相辅相成,临床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和解肝煎两方化裁。

1.3.2 心火亢盛 心火侵害脾胃,导致脾胃虚弱。临床表现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如果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下注于下焦肝肾,肝肾中相火不得流通而郁结,演变为阴火,阴火流窜侵害脏腑造成种种病变,这就称为内伤热中证[3]。

临床如果涉及肝,临床表现为全身疼痛、身体沉重、关节酸痛、头晕目眩、手足颤动、四肢麻木不仁、脉洪大而弦、时见缓脉。临床可用二阴煎化裁以清心火。

1.3.3 肾水反侮脾土 肝木旺盛侵害肾脏,导致肾脏亏虚,引起水湿泛滥。肝木旺盛也可导致脾虚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停滞。水湿向下流注于下焦肾,又助肾水泛滥。水湿泛滥上乘于其他脏腑,则表现为种种疾病。

如涉及于脾,表现为痰涎为主;肾水泛滥,表现为唾液为主;涉及于肝,表现为泪液为主;涉及于肺,表现为鼻涕为主。正如李东垣所说:“……入脾为痰涎,入肾为唾,入肝为泪,入肺为涕”。

2 李东垣禁忌论

2.1 李东垣禁忌论内容 李东垣禁忌论包括:医生治病时不可违背时令的变化而确定治法和处方用药,称为时禁;医生治病时不可违背六经传变而确定治法和处方用药,称为经禁;医生治病时不可违背病情而处方用药,称为病禁;医生治病时不可无视药物对病情的影响而处方用药,称为药禁[4]。

2.2 临床教学启示

2.2.1 时禁的临床教学启示 用温性药物应避开温暖的天时,用热性药应避开炎热的天时,用凉性药应避开清凉的天时,用寒性药应避开寒冷的天时。春季温暖时不适合用桂枝汤,因温药可助阳,夏季炎热时不适合用大小青龙汤,因热药也可助阳,秋季寒凉时不适合用麻黄汤,因可发散阳气,冬季寒冷时不适合用白虎汤,这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而伤害人体元气的。

2.2.2 经禁的临床教学启示 如果是太阳病,过早应用泻下剂,使表邪陷里,邪热内陷与胸膈水饮搏结,则形成大结胸证,临床表现为胸膈疼痛、胃脘处按之石硬、但头汗出、脉沉紧,方用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和大陷胸丸(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治疗。

2.2.3 病禁的临床教学启示 对于阳气亏虚的患者,所吃食物和药物要防止损害阳气。比如少盐的淡菜及淡味如茯苓、猪苓、滑石、通草等渗利之药,都阻碍阳气升发,帮助收敛阳气;比如各种苦味药物如黄连、黄柏、龙胆草、芦荟等,因为寒凉沉降阻碍阳气的升发;又比如附子、干姜、肉桂、酒类等,因为辛热助火而耗伤阳气。

2.2.4 药禁的临床教学启示 临床遇到津液和阴血亏虚的患者,所服用药物要防止损伤津液和阴血。比如脾胃元气虚弱的患者饮水自救,表现为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或饮水也不多,而不是大渴引饮,是因为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津液而成。

3 脾胃为元气之本

3.1 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元气的盛衰 元气又叫“原气”“真气”,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黄帝内经》中有“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论述,表明了元气虽源于先天,但又靠后天水谷之气不断充养,元气才能保持充盈,使生命不竭。

李东垣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同时他还认为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他说:“夫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李东垣引用了《黄帝内经·灵枢》中五癃津液别、海论、玉版等篇有关论述,说明在正常情况下,人受水谷,由脾胃输布精微,化生元气[5]。

3.2 临床教学启示 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元气的盛衰。如果脾胃有病,则必至气血俱弱,因此李东垣所称由胃气所化的元气,不仅指先天之精气,实也概括了阴阳气血。所以,他明确指出“脾胃为血气阴阳的根蒂也”。

4 脾胃为升降之枢

4.1 全身脏腑机能赖脾胃升降作用保持正常 李东垣熟谙《黄帝内经》之理,在《脾胃论》中说:“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他阐发《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认为人体呼出吸入,升清降浊进行新陈代谢,人的生长壮老的过程,符合“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并认为呼出吸入虽与升清降浊有所不同,其实出入是升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6]。

李东垣还认为,天地有春夏之升浮,而继之能转化秋冬之降沉,乃因中土斡旋其间。如《内外伤辨惑论》曰:“四时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沉降。化者,脾土中造化也”,天人合一,其脏腑气性应四时。《素问释义》说:“肝气温和,心气暑热,肺气清凉,肾气寒凝”。脏腑气性机能赖脾胃升降作用保持正常[7]。

4.2 临床教学启示 在脾胃升降这对矛盾中,脾气升清占主导方面。只有脾胃健运升降有常,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又说“胃宜降则和”,扼要地总结了脾胃升降机能的生理特点。

总之,在总结《脾胃论》上述观点的同时,将这些观点用于临床教学中,可得到较多的启示,充分体现中医教学“博采众长”的特点,使学生获得更多裨益。

猜你喜欢
阴火李东垣水湿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口疮论治经纬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