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创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05)
“阴火”是李东垣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后世医家对此议论纷纷。以下,笔者对李东垣“阴火”病机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阴火是在元气不足的基础上内生而出的一种火热邪气,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是阴火产生的第一步。王武兴先生[1]认为:李东垣所论述的元气包括包括谷气、营气、清气、卫气、少阳上升之气、五脏六腑之气、十二经脉之气等在内的生理之气,凡脾胃受病就会导致元气虚,而凡种种阴火证的产生都是因为东垣所论之元气亏虚所导致的,而“相火离位、心火上冲、虚阳外越、血虚阴亏”等都是元气不足导致的,只是发病的方式和类型不同而已。阴火起于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李东垣在著作中曾多次强调,如:《内外伤辨》:“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李氏认为,百病根源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归根到底是四者都能使“中气不足”;阴火发病,更是这样,脾胃内伤,元气不足,升降失常,这是阴火产生的始发环节。李东垣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损耗脾胃元气,阴火内生正是《调经论》中“阴虚内热”的发病过程,其中“阴虚”即是内伤脾胃,中气不足。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元气不足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失常,而在升降的矛盾对立中,重点突出“升”的一面,认为气机升降失常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清阳不升”,这个阳气也就是“少阳春生之气”,即甲胆生发之气。李东垣把“甲胆上升之气”也纳入胃气之中,作为胃气上升的一面,这是李东垣元气观独特的一点。
由此可见,阴火的发病基础和首要环节是脾胃内伤,元气不足。笔者认为,在脾胃内伤,元气不足的基础上,阴火可由“相火—阴火”和“心火—阴火”两个途径产生。
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牵涉很多其它火的概念,其中和阴火关系最大的概念有“心火”“君火”“相火”等,在讨论李东垣的阴火之前,有必要对相概念进行厘清。
首先是相火,李东垣多次使用“相火”来解释“阴火”,如《内外伤辨》:“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和《内外伤辨》:“是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可见阴火的产生和相火关联甚大。但李东垣在他的《医学发明》论到:“肾有两枚,右为命门相火,左为肾水,同质而异事也”,李东垣在这里把右肾命门和相火合而并论,认为相火就是真火,即是阳精,为人体正气。
笔者认为,元气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阴火,其中一个途径就是肾中相火受脾气下流之浊气之郁结,郁而成火,从而使本来处于生理状态的相火转变称为阴火。这种途径,是李东垣对《内经》中“阴虚内热”的继承。相火本来存在于少阴肾中,相者,君之相也,是辅佐君主之臣,在人体健康的生理情况下,相火伴君火游行于周身,辅助君火发挥温煦人体四肢百骸、激发人体气机运行的功能,当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原本要往上输布与上焦心肺两脏的水谷清气不上反下,春升之令不行,水谷之气转变为水湿之气,下流到肾中,造成气机的闭塞,肾中相火失去了升降出入的渠道,不能向外散布,结果相火郁而成热,化为阴火。
以上,就是阴火产生的第一个途径:脾胃内伤,元气不足—脾胃之气下流—郁结下焦肾中相火—相火转化而成阴火。
心火转化为阴火,这是另外一条阴火产生的途径。阴火为心火转化而来,李东垣在其著作中有十分明确的表述,如:“心火者,阴火也”,就明确表示心火是属于阴火之一种。李东垣还提到:“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认为过度的劳役形体会损伤人体元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这是因为形体劳动需要的营养都需要脾气散精来提供,过度劳役形体,使脾气负荷过量,就会损伤脾气。脾气一虚,心失其所养,心火炽动,就会煎熬血脉之中的有形阴血,造成血热、血虚的病变,阴火就会产生、上炎,发生气短、精神不足、阴火流窜弥漫全身而肌肤发热的情况,有时阴火亢盛,则”独燎其面”。心火转化为阴火的具体病机,李东垣亦有论述:“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都很容易导致阴血化源不足,形成阴血亏虚的血病。其中“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一句,笔者认为应该理解为:阴血受火,邪的煎熬而沸腾。那心火为什么会旺?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血弱阴虚不能著心,导致火旺”;第二是李士懋[2]教授认为的“血虚不能内守,气失去依恋,因此会气浮荡而发热”。
以上就是阴火产生的第二个途径: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气虚血亏—血不能著心,气不能内守—心火转化而成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