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健
伴随着我国网络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下各种新类型的网络文化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其中“审丑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审丑”本应以一种否定的形式出现,“审丑”现象的最终目的也是通过对丑的批判来达到对美的追求,但当“审丑”现象进入互联网中,尤其在如今的短视频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丑象得到飞速地传播并拥有大批受众。[1]审丑文化开始时并非是在大众之间广泛传播,而是属于小众群体范围内的存在,这就使得初始的审丑现象具备冲击性和讨论性,人们会主动地对“丑”的事物进行反思,和“美”做对比,进而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以此可以达到审丑的目的,但是现在的“审丑”狂欢也可称为是对审美文化的异化。
“审丑文化”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追逐,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原本的“以丑衬美”“抑丑扬美”的意义。网络审丑文化作为网络中活跃的一部分,是网络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2]审丑现象是在审美之后出现的,审丑是指个体,即我们对丑的一种批判性的看法,以及通过否定和鉴别丑而去追寻美的一种行为。一般认为审丑是包括对事物外形、情感反馈、价值判断等理性与感性认知的总和。[3]审丑很大程度上并不只是一种对丑陋与畸形的好奇围观,而是一种对短暂的新鲜、刺激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审丑背后往往暗含着人们价值取向的表达。
2020年下半年,马保国自称为“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的视频流出,称自己被一名年轻人打倒,因其滑稽搞笑的形象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之后在一场民间武术比赛中,马保国在30秒内被一名武术爱好者先后击倒三次,随后陷入昏迷前往医院就医。本以为马保国会就此罢休,但他却仍然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并发布了一系列武术视频,视频中向网友们展示他自创的武术动作“闪电五连鞭”等一系列动作。这些操作迎合了网友们看热闹的心理,开始演变成了网友们集体狂欢的审丑闹剧。以B站(哔哩哔哩的简称)为例,据B站统计,自2020年10月下旬开始,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共有746位UP主发布了939条视频。马保国相关视频的总播放量至少为3.61亿次,分类横跨50大分区。[4]而在B站当中,通过其官方统计的哔哩哔哩(B站)用户年龄段统计分析,哔哩哔哩用户的平均年龄是在21岁左右,新增的用户都在20岁左右,截至2020年末,B站超过86%的月活用户年龄都在35岁以下。[5]
在如今的网络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泛娱乐化”,这个现象在“马保国事件”的传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泛娱乐化”的话语体系下,许多的事情都以搞笑和戏谑的方式被表现出来。“年轻人不讲武德”“我大意了啊”等一系列话语,一些青年网民以某些广为流传的音乐或影视文本为基础,将马保国所说的话与其结合,运用“替代”“拼凑”等方式将作品的原有逻辑打乱,二次创作出以马保国配音的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已经与原来的大相径庭。不只以配音的形式体现出娱乐心理,众多视频创作者还将马保国在表演武术时的动作加上“闪电鞭”的特效,更有甚者将其所说的话设计成考卷的形式供网友答题。
当然,人们需要放松和娱乐,在社会环境的压力下,人们需要一个精神宣泄口,而“娱乐”就是最便捷也是成本最低的宣泄方式。[6]但在“马保国事件”中,人们的审丑狂欢是脱离正轨的娱乐化活动,全民审丑娱乐的浪潮导致网络中的视频内容过度娱乐化,甚至出现了同质化、低俗化的倾向。类似“马保国事件”等现象忽视了“营养”,只注重感官刺激的快餐文化,营造了一种“乌托邦”的娱乐假象。在泛娱乐化的熏陶下,青年群体追求的只是肤浅的笑声与过眼烟云的短暂快感,一些无价值的网络文学作品使得青年群体获得娱乐快感并沉浸其中,会使得他们逐步懈怠自己的思考,退化为只会享乐而不会思考。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草根群体赋权,众多底层群体开始打破话语空间,多元化的解读方式消解了单一的精英文化,“解构—建构”成为后现代社会下的认知特点。大众媒介和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使得青年群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文化风格。[7]近几年的选秀节目,加上满天飞的高颜值明星,青年群体已经看惯了这种审美标准。而随着众多电视节目的播出,也使得人们误以为选秀节目里的明星就是当下大众接受的审美观点。马保国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对主流审美进行反抗的机会。通过对马保国所发布的视频进行鬼畜剪辑,营造出一种不同于主流审美的氛围。通过鬼畜视频的发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话语意义的争夺和符号意义的编码,来对主流的审美观念进行抵抗。审丑文化作为一种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亚文化,本身就具有抵抗主流文化的色彩,具有戏谑与狂欢的特点。马保国本身以武术人士的身份出现,但当我们站在亚文化场域的视角下,马保国的身份和形象,也成为了青年群体为抵抗亚文化而塑造的工具。青年群体想证明自己的异质性、存在性和可辨识性,于是便将马保国本身的语言与形象进行解构,来对抗主流文化形成的规训。
青年群体的去个性化心理,是当前网络社会群体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去个性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的活动往往不体现个人身份和意志,这样群体就湮没了个性,个人消失在群体中,与群体同一起来。“马保国事件”得以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的原因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群体孤独心理明显,对于身份认同的渴求也开始与网络中的审丑狂欢心理相结合,希望由相同的趣味或者共通的语言,而产生共同的行动,以期在网络世界中获得身份认同,便体现出了去个性化的心理。如果在“马保国事件”的传播初期,对马保国进行传播的人们是为了线上的自我呈现,抑或是单纯的觉得有趣,但后来在“马保国事件”传播开来以后,人们再去搜索或者传播此事件,多数的原因则是为了实现身份认同。在含有“马保国事件”的视频、动图和表情包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网站的时候,各个平台的用户,尤其是以追求新鲜事物为主的青年群体,自然会去主动地搜索和寻找有关“马保国”的视频,以期不落伍,从而迅速赶上这波广泛传播的热点,跟随其他青年群体的脚步,赶上“潮流”。而这一“跟随脚步”的现象,背后暗示的就是当下社会青年群体渴望实现身份认同的群体心理。在这场“马保国审丑文化”的狂欢现象下,知道马保国的人和不知道的人会被区别开来。因此,大多数的青年群体在网络世界中不希望自己成为审丑狂欢的旁观者,而更希望是参与其中的参与者,以此来保证自己的群体认同,保证在自己社交圈中的一种“存在状态”。
在平台中打造积极健康的审美环境,对传播正能量作品的用户群体进行激励政策,多举办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树立正面价值观作品的相关主题活动,从根本上营造整体平台的积极健康的审美氛围,让消极的审丑现象失去萌发的氛围与环境。将流量分配与作品的价值观传递结合起来,消极审丑凭借其刺激性、低俗性等眼球效应,才会导致流量对审丑紧追不舍。如果平台中流量的分配始终与热度、粉丝数等数据相关,那么要避免审丑的火爆是艰难的,要斩断流量与审丑之间联系的链条,就必须从价值观传达层面对流量进行合理分配,加强把关与惩罚,对各类负面“擦边球”的作品严格处理,从根本上改善平台对作品审丑的倾向性。同时,还要在平台大力宣传、倡导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如抖音2019年以来开发的“DOU知计划”“青椒计划”“非遗合伙人计划”等,通过拓展知识传播、传统文化传播等类型短视频,为短视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8]
在新媒体环境各种泛滥的信息之下,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变得尤为重要。而要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升青年群体自身的道德素养,对于网上海量的信息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人云亦云。还要接受多元的信息和观点,不能总是被单方面的内容和信息包围,我们应该突破信息茧房的桎梏,建立自己的多元认知,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观。还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不仅是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还要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不能靠网络审丑的狂欢来博得受众们的关注度。对于这些网络低俗信息,要强化自己的反炒作意识,秉持批判的态度,给受众提供多元的观点,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
在审丑现象传播的浪潮下,导致了青年群体精神文化的过度娱乐化,精神上的过度娱乐化会带来“愚乐”,并不是真正的使人们精神愉悦的一种状态。青年群体在追求肤浅的笑声与短暂的娱乐快感之后,带来的就是身体的疲惫和信仰的缺失。甚至对青年群体本身造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即渴望娱乐与不想被这种娱乐裹挟的矛盾心理。因此,我们应该激发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求,通过榜样塑造和实践等方式,对过度审丑下的青年群体加以引导。通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得青年群体认识到某些“审丑文化”的危害,并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敢于对这些危害社会风气的“审丑文化”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