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爱玲
当前农民收入尚有待继续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异依然很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困难,而上述结构性问题的出现,也严重限制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展,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持续深入,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速度极高,但在高速的进程中也产生了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生产优势不突出,产品趋同问题明显,效益也不理想,还有同一领域的多个公司的商品互相仿制,没有独特性,不管是在产品质量、功能、外观的设计上,或是行销方法上都存在雷同问题,容易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第二,品牌效应不强。由于中国农村工业企业经营的主体模式是小农经济发展,而生产者们一般都各自为政,所以无法产生大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产品工艺条件的落后,加上受产品质检监测条件影响,企业往往不重视控制质量,造成产品品牌效应不强。其三,创新意识不足。近年来,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得以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也愈来愈深。不过,同发达国家比较,科学发展程度还不足。目前中国很多农村发展还是以传统农耕为主,先进生产科学技术使用较少,发展环境相对滞后。第四,产业融合度低。目前中国农村产业的产业链条普遍较短,行业之间缺乏有效融合。比如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科技条件的滞后,农业产品类行业通常只供应于初级农业,而没有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从而无法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也无法实现农业由加工制造到运输、营销为一体的新发展方式,农业附加值较少,产品销售也主要以本地市场为主,因此所得效益有限。休闲农业与乡村观光旅游的业态形式也比较简单,但主要还是以农家乐为主,或者是自然风景观光、古镇古村观光等项目占据主体部分,并没有合理的业态融合。
首先,农业经济生存质量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间,农业的人口方式出现了很大转变,一方面,农村人口人均收入仍然较低,乡村和县城居民收入的相对差异仍然很大,另一方面,乡村中还是存在着部分的贫困户,且脱贫致富难度很大。越到后面,贫困的农民中脱贫致富越困难。其二,农村社会生存状况较差。由于大批年轻人在外打工或经商、或者城镇落户,使得农村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以往不断降低,乡村的节日和礼仪不断减弱。再者,随着大批年轻人在外打工,使得原来的农村社会无法延续,农村社会生存环境很不理想。
党的工作报告中对推动城市乡村发展进行了策略组织部署调整,并为落实国家城乡区域复兴发展战略指出了“都市与乡村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并给出了目标,即要认真落实好城乡区域发展理念,积极促进乡村都市在空间和功能上的相互融入发展。要加强城乡建设要素交流,积极运用公共财政、市场价格杠杆等政府经济管理手段,积极引导人、财、物、地、科技等关键生产要素向乡村领域的流转。着力建设乡村科技创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积极推进覆盖范围广、信息内容全的全国乡村农业科学技术资讯网、乡村基本信息库和科技共享平台等系统建设。继续健全农业财税支农政策体系,注重保持连续性、系统性,进一步增强政策前瞻性,同时也要增强农产品政策体系的实效性。加大在中央和省地方层面上的资金整合力度,以进一步有效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一是逐步形成良好社会发展的农村风气。广泛开展移风易俗、乡风社会发展的宣讲,强力宣讲社会主义观和传统优秀文化,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发展风尚和良好的社会发展与生存方式,真正地把传统农村打造成广大村民群众的文化精神家庭、人文主义家庭、祥和家庭。二是弘扬传统农业乡土社会主义文化。通过不同的保护手段和模式,对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传统农业社会主义文化实施系统性保护。对传统农业社会主义文化遗产,要实施保护资源的筹措途径,推动建立自我保护和有序开发的有效管理机制。三是让传统乡土情感回归。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合理保存传统历史社会主义文明村落和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农村原有面貌和自然环境,防止过度发展,要重视保持乡村文明特色,积极建成卫生、休闲、富有乡村情趣的新村庄。四是做好农村文化建设。注重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丰富充实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场所,还应该通过定时开展举办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健身活动等,丰富充实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落实农村现代化振兴战略是对破解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现代化步伐继续加速,村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农业经济与社会稳定和谐。不过也必须看到,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还是相当脆弱,中国农业经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