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文 宋海湖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铁路机车乘务员培养过程中引入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市场对高素质铁路机车人才的需求。文中首先分析铁路机车乘务员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如何构建铁路机车乘务员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提高铁路机车乘务员人才培养质量。
2020年我国初步建成现代化的铁路网与高铁网,国内铁路总里程已达到15万公里,基本覆盖国内超过20万人口的城市。铁路行业稳步发展,需要大量的机车乘务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不足,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机车乘务员人才的培养模式。
铁路机车乘务员人才培养时,将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造成专业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针对性不足,培养出的铁路机车乘务员人才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甚至不能超过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就现有铁路机车乘务员课程体系来说,虽然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推动课程体系向着应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但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情况。这是因为学校课程缺乏特色,尤其是高校没有根据地方特色、龙头行业开设课程,造成培养出的人才不具有本土特点。此外,铁路机车乘务员课程内容分析,过多的抽象理论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出现审美疲劳。
铁路机车乘务员实践性较强,但部分高校不重视实践教学,有的高校受到经费影响没有建立人力资源功能实验室,无法利用软件开展模拟教学;有的实训基地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缺少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无法有效锻炼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分析高校铁路机车乘务员教师团队结构,其中大部分都是高学历、具有极强理论性的教师,但他们缺少实践教学经验,很多教师都没有亲身体验过企业中铁路机车乘务员的实际运行,无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还影响到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质量。
铁路机车乘务员教学时,实践课时相比于理论课程占比较低,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铁路机车乘务员课程教学时,单门应用型课程中实践课时占比低,理论课时明显高于实践课时。虽然理论学习较为重要,但实践教学作用也很显著,教学时要均衡两者关系,这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此外,铁路机车乘务员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情况。
高校对教师学历、学位有着严格要求,这也是建设强大师资队伍的基础,有助于提升院校科研水平。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很多院校存在引入人才以应届毕业硕博生为主的情况,虽然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年轻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媒介融合,有助于科研工作进行。但这些教师普遍缺少新媒体从业经验,实践知识缺乏,甚至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这就造成教学过程中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铁路机车乘务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验室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功能齐全的媒介实验室是理论知识转为实践能力的枢纽站,实验室将教学与行业联系起来。但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此外,即便建立完善的教学实验室,但受到媒介技术发展及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建设理念较为落后,不能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后期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高校本科专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需要了解市场对铁路机车乘务员专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相配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铁路机车乘务员专业人才时,需要结合各方面内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地区经济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铁路机车乘务员专业需要从管理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基础学科基础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凸显出铁路机车乘务员专业特色,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要深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技能与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控制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推进两者融合,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高校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借助实践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的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自身和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校时间内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想实现铁路机车乘务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理论知识学习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铁路机车乘务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围绕就业开展,培养可以快速胜任岗位需求的人才。
在校企联合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法双方权责的有效划分,但是通过签约制可以很好的规避该问题,使校方、企业和学生各自明确自身权利和责任。同时在法律的约束下按照合同条款履行自身职责,即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学徒培养计划,在管理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同时校方根据发展需求成立学徒班,学生根据自己发展计划向校方提交书面形式的申请,企业根据自身计划从中选取部分学生成为管理学徒,安排专门师傅教授学生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而顺利进入学习的学徒若想毕业后继续在工作,不仅要保证自身成绩优异,顺利毕业,还要成功考取中级管理师证书,如此才能获得优先聘用的资格。如此,将一切问题、职责、要求,未来发展需求等详细清楚的罗列其中,达成合作的同时方便各自维权。此外,现代学徒制应用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进度、侧重点等等,根据需要全面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向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型技术性人才。同时,组建多级混合队伍群,如,专业大团队、班级小团队及兴趣小组等,直接安排1-2名教师负责小团队,而教研室或整个系老师整体负责指导培养大团队,同时也可以由多个小团队交叉组成大团队,彼此之间交流互通,团队之间定期交流成果与经验,促进学习效果提升,寻找差距,共同努力与进步,各个教师负责组建小团队与日常运营,保证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校企联合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法双方权责的有效划分,但是通过签约制可以很好的规避该问题,使校方、企业和学生各自明确自身权利和责任。同时在法律的约束下按照合同条款履行自身职责,即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学徒培养计划,在管理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同时校方根据发展需求成立学徒班,学生根据自己发展计划向校方提交书面形式的申请,企业根据自身计划从中选取部分学生成为管理学徒,安排专门师傅教授学生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而顺利进入学习的学徒若想毕业后继续在工作,不仅要保证自身成绩优异,顺利毕业,还要成功考取中级管理师证书,如此才能获得优先聘用的资格。如此,将一切问题、职责、要求,未来发展需求等详细清楚的罗列其中,达成合作的同时方便各自维权。高校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时,学校对于部分用人需求不大的企业,尝试整合双方资源,成立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这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的有效模式。小企业通过加入高校学校的职业教育集团,可以获得满足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与集团内部的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方便企业相关业务的开展。对于高校来说,能够根据学生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不同的实训基地和岗位,满足其各方面的发展计划。再高校学生实习期间,只要表现良好就可以进入意向企业进行岗前实习,同时参与到相关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所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综上所述,本文中分析铁路机车乘务员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培养高素质机车乘务员的目的。希望通过文中论述,可以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铁路机车乘务员,推动铁路事业的稳步发展。
引用出处
[1]陈彦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品位经典,2020(07):90-91.
[2]宋颖,可心萌,李福胜,徐彦.基于政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2):41-43.
[3]陈云麟.构建铁路机车乘务员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经贸,2019(09):23-24.
[4]王连森.铁路机车驾驶人才紧密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03):5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