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瑞 朱子青 张海川
发展临空经济区是刺激刺激航空运输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兴途径,分析临空经济区的潜力和问题对该地区制相关政府政策和提高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依据钻石模型理论,结合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的特点,在保留钻石模型5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把政府要素变为关键要素,同时加入创新要素作为第6个关键要素,保留机会这一辅助要素,把传统波特钻石模型“4+2”范式改进为“6+1”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利用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15-20统计年鉴等,对潜力因素进行分析实证,总结了重庆临空经济区的优势与不足。
全球航空运输的持续发展促使诸多生产要素向机场附近地区集聚,依托机场运输资源和流量效应催生出临空经济这一新兴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动能支撑。然而,国内外发展临空经济的历史还较为短暂,尚未形成完备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体系来支撑不同国家和地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目前,重庆市正处于大型复合枢纽建设和航空大都市发展的叠加时期,推进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势不容缓。本文,以重庆市临空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目的,主要进行了重庆临空生态圈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发展水平评价等研究,结合临空经济特征,改进钻石模型以分析重庆临空生态圈的发展优势和劣势条件。丰富了临空经济的理论研究,同时对重庆市临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给出建议。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从产业竞争优势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效应,提出了钻石模型对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现象的应用。波特认为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区域竞争力由六个因素决定:①生产要素;②需求状况;③相关和支持产业;④企业战略;⑤政府,政府政策影响;⑥机会,发展的特定机遇条件。而产业生态圈包括生产维、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维或政府维六个发展维度,对比产业生态圈发展多维网络与区域产业竞争力模型,可以发现“钻石模型”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相关支持产业与“产业生态圈”的生产维、科技维、服务维存在关联关系。
基于钻石模型与产业生态圈概念的契合性,以及钻石模型分析普遍意义下行业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优劣势条件具备联系性、系统性、适用性强等特点,本文拟基于钻石模型定性分析重庆临空生态圈的发展条件。然而,结合临空经济的特征和钻石模型六要素的要义,会发现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重庆临空产业、临空经济问题存在一些偏差,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临空经济的特征。针对研究经验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延续波特钻石模型要素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保留“钻石”样式特征,优化钻石模型以在临空经济更加适用。把政府要素变为关键要素,同时加入创新要素作为第六个关键要素,保留机会这一辅助要素,把传统波特钻石模型“4+2”范式改进为“6+1”,展开重庆临空生态圈的发展条件分析。
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经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中必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要素。
(1)基础设施
①机场基础设施。枢纽机场设施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相互促进、螺旋式发展。在机场规模上,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现拥有合计10600米的三条跑道,三座航站楼共73.7万平方米,停机坪166万平方米。同时,江北国际机场开启的跑道、航站楼、停机坪等机场设施的建设工程将继续提高机场的设施保障能力。
②交通基础设施。总体上,重庆临空经济区的机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重庆市拥有保税港、南向通道及“渝新欧”等口岸和陆路双重交通优势,客货需求逐年增长,航线网络逐步扩大,机场功能定位契合地方发展目标。依托于重庆市独特的通道地理位置,重庆临空经济区的立体交通发展迅速,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条件。
(2)人力资源
临空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要求较高,区域内高技术、高质量人才对临空经济的发展能带来显著而持久的影响。而重庆市的高技术、高质量人才优势并未形成以及渝北区欠缺高校资源的现状,导致区域产业集群、经济集聚对高等人才需要并未满足,吸引高层次人才是发展的临空经济必由之路。
(3)资本资源
自2016年末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成立以来,政府加大招商引资与资金投入,2017-2020四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高达40%。在2019-2020年两年间渝北区和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重庆临空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仍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资本资源要素活跃。
(1)国内需求条件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物质运输、经济联系等更讲究效率和速度。航空运输因其时效性、便捷性的优势,可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链提供更好的周转需求。因此,无论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制造业,还是现代物流、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产业,都因其航空指向性强的特征在临空经济区产业园区、商务区等大量集聚。
(2)国外需求条件
内地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件离不开机场这一基本设施,航空运输可直接跨境的运输特性,这是国外企业入驻本地、本地产业出口国外的硬性条件。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重庆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城市定位下,航空运输国际需求越来越大。数据显示,近几年渝北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呈增长态势,占全市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临空经济区的成立对国外贸易的作用,国外需求持续增加。
临空产业区别于其他传统产业,具备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服务密集的现代化产业特征,被誉为“中国临空经济第一人”的曹允春教授将临空产业分为航空核心产业、航空引致产业和航空关联产业。临空经济发展需要强大的腹地产业与经济条件,从腹地相关产业支持上看,渝北区是重庆市的汽车制造业基地、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进出口基地。其中,新兴制造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超过50%。2020年渝北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676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1.5%,航空物流、智能终端、现代消费走廊、国际商务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已成为渝北区产业集群培育的重点方向。传统的工业基础、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以及现代产业经济的增长,无疑为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力的腹地产业经济支撑条件与作用。
综合地理位置、示范区地位及机场功能定位等因素,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及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存在比较对象主要是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贵阳临空经济示范区。临空经济是一种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往往可以反映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从对外贸易上看,2020年重庆市和成都市对外贸易总额较为接近,贵阳市对外经济相对落后。重庆临空经济区和成都临空经济区外向水平较为接近且在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但开放水平仍需提升。综合来看,重庆临空经济区在高端制造、智能汽车、临空会展、保税等产业上具备一定产业竞争优势;成都临空经济区在新兴电子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上具备产业竞争优势;贵阳临空经济区在打造物流板块和航空引致特色产业上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区域创新推动区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投入、环境和产出等方面考量。区域创新能力越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越大。
(1)科技创新投入
R&D经费即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反映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水平。重庆市近几年R&D经费投入力度增大,经费投入强度未达全国平均水平但越来越相近,仍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科研机构R&D经费投入上,全市科研机构研R&D经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全市科研机构研发实力有所增长,但仍需提升。
(2)科技创新环境
考察R&D经费支持的研究机构数量、科技型企业数量等以反映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近年来重庆市R&D经费研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2020年数量超过2014年数量的两倍,重庆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与优化。总体而言,渝北区企业科技创新取得一定成效,企业科技创新环境在全市范围内较好。
(3)科技创新产出
专利数量反映地区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在2020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国家发明专利数量中,渝北区位列第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有待提升。
临空经济的发展受政府规划、引导和支持的作用明显。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重庆市及地方政府部门和民航局等都出台了一系列临空经济区规划、民航业及机场发展等重大政策,这有助于重庆市临空经济区发展环境的优化。在政府引导方面,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融入“一带一路”、渝新欧通道联络、中新自贸区发展等重大建设与发展任务。同时,推进产业增链、补链和强链,引进强航空关联企业,打造产业综合示范区。渝北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打造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两江国际商务中心、现代消费走廊和航空物流园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庆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在政府引导下于2017年获批国家发改委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本文结合钻石模型基本要素和临空产业的特殊性,优化钻石模型在该研究领域的应用,从多个方面分析重庆临空经济区和临空产业的发展要素和条件,为后文研究临空产业集群和临空产业生态发展模式打下定性研究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且正在大力推进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有着将航空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其中优势条件主要包含扩大的机场吞吐能力;逐步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充沛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外商投资和金融融资环境和区域发展机遇。而劣势条件主要有高层次人才和高等教育资源的缺乏;航空核心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腹地经济支撑和区域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引用出处
[1]曹允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曹允春.临空产业的集聚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03):30-34.
[3]宁倩怡.机场建设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397(8):219-220.
[4]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戴春晨实习生王鹏钧.临空城市十强有哪些?城市间竞争,临空产业见高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8-1.
[5]郭辉.基于钻石模型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商讯,2019,184(3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