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及治疗*

2023-01-10 14:2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病患者气血

丁 萌 郭 栋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即往往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病合并[1]。据粗略估计,我国现在罹患高血压病的患者已超过3 亿人。高血压病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独立疾病,同时也是引发心血管事件、导致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群并发症中最主要的为脑卒中、冠心病,其他还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严格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措施[2]。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在于控制血压,维持治疗,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西医治疗高血压病主要通过服用降压药这一常用手段来实现,然而病患需要做到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不随意加减药物剂量,适时调整降压药物方案。由于降压药物受适应证的限制,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不良作用,甚至引发不良反应,单纯通过降压药物实现控制血压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中医技术因其效果明显、安全绿色而逐渐被群众广泛接受。中医学将高血压病归于“眩晕”“头痛”等范畴,治疗大多从肝肾入手。然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因其位居中焦,上通下达,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功能协调、气化有司,进而气血调和,人体获得阴平阳秘的整体平衡,血压自然得以控制在正常水平范围。

1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与中青年发病现状

1.1 高血压病概述 高血压病典型症状为头晕、头痛、耳鸣、疲劳、心慌等。临床上将高血压病按发病原因是否明确进行分类,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以及多种不良生活方式等方面[1]。高血压病发生大多以疲乏为最初症状,偶尔有头晕表现,时作时止,记忆力衰减,病患经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随着血压升高,临床症状呈现进行性加重,且受病患情绪激动或劳累影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部分患病人群存在血压很高但无症状发作或症状不明显的情况。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高血压病患病率仍呈现不断升高趋势,然而高血压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3]。降低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风险是治疗高血压病最为根本的目标,目前降压药物的使用是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最常用手段,常用的降压药物虽降压效果明显,却或多或少存在不良反应。为了预防靶器官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减慢高血压病病情发展速度和提高生活质量,高血压病患病人群需进行长期、系统、正规的抗高血压病治疗。

1.2 中西医关于血压形成机制的认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体循环动脉血压简称“血压”(Blood pressure,BP)。从西医角度进行分析,维持血压与三点重要因素密切相关:循环血量、心脏射血与外周阻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动脉血管壁的弹性。在保证循环血量充足的基础上,心室进行收缩射血,血液流动于血管内时,受到外周血管的阻力,心脏射血与外周阻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血液作用于血管壁,对血管壁产生侧压力,大动脉血管壁弹性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形成动脉血压。从中医学角度进行分析,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的维持皆有赖于气血,如《医学真传》中所云:“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之间是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从生理功能而论,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为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提供动力;血亦能生气,同时也是气之载体。气血各就其职,互根互用,则可维持血压。

1.3 中青年高血压病发病趋势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2025 年全球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预计将达29.2%,总计可达15.6 亿成年高血压病患者[4]。2016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 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25.2%[5]。高血压病患病率仍然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在不断继续,中青年患者占有很大比例[6]。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中青年人群受饮食习惯、日常生活及工作节奏、情绪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高血压病增长趋势更甚于老年,高血压病不再局限于老年人,中青年高血压病患病数量愈渐增多,且呈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

2 中青年高血压病临床特点

中青年高血压病多见早发的原发性高血压病[7],且知晓率低、症状不明显、服药依从性差,与饮食不节、膳食结构失衡、精神紧张、运动量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运动量不足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等慢性病的主要诱发因素[8];李永明[9]为深入分析研究中青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特点,对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接受高血压病治疗的中青年患者资料总结后得出,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罹患此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肥胖、超重等也是中青年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相关研究显示,随着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比例升高,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脉压水平均明显升高[10];郑海燕[11]进行研究时,回顾分析了2006 年6 月—2010 年5 月的120 例中青年高血压病临床资料发现,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多由于工作竞争和生活压力大,血压变化可无明显规律;钟德福等[12]观察研究2008 年1 月—2010 年3 月的201 例门诊及住院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资料得出结论,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高,且其血压水平更高,昼夜节律改变更明显;戴遐旭[13]比较2组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较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具有高血压病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不良心理反应相关指标的患者比例更高,反之知晓率、治疗率、依从性好、血压控制则逊于老年组。中青年高血压病患病人口数量日渐增长,病患的血压控制情况与服药依从性有直接关系,长期、系统、正规的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防治措施。目前西医治疗手段中常用的降压药物虽降压效果明显,却或多或少存在不良反应,影响生活质量。且中青年病患由于对疾病知晓不清、认识不足,临床症状不明显,工作冲突,不合理时间安排等原因,常常存在不能长期坚持服药、用药不规律的现象。中医药从整体上对人体进行调节,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相关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14]。

3 从脾胃论治中青年高血压病

3.1 脾胃与血压的关系 脾胃之间相互协调,燥湿相济、纳运相得、升降相因,通达上下,化生气血,共为气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共同维持人体气血正常循行,从而稳定血压水平。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脾为太阴湿土之脏,主运化,其气宜升清;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胃主受纳,其气宜降浊。叶天士曾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脾胃阴阳燥湿属性相反相成,燥土润而不燥,湿土无湿聚水停之患。二者燥湿相济,输布津液,使之上行下达,维持水液平衡,脉道荣润,保证气血运行流利通畅。胃受纳腐熟水谷的正常生理功能得以保证,不仅需要胃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外,还需要胃液(阴)的濡润滋养。胃中津液充足有赖于太阴之湿润阳明之燥,胃性得喜,受纳、腐熟水谷。脾胃燥湿相济,阴平阳秘,中气旺盛,则纳运相得、升降相因,机体消化吸收机能正常,化生气血,血脉得以充盈,方能保证循环血量充盛。李东垣于《内外伤辨惑论》云:“四时者,是春生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沉降,化者,脾土中造化也”。《素问释文》:“肝气温和,心气暑热,肺气清凉,肾气寒冽”。脾胃一升一降,二者相须为用,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肾、心、肺四脏气机皆有赖于脾胃升降作用而保持正常。故脾胃升降相因,则一身气机升降有司,方能使全身气血循行通畅。

3.2 从脾胃论中青年高血压病的病机 从中医学中,我们并不能找到与现代医学“高血压病”相对应的专有病名。中医学对于疾病病名的定义,大多从疾病的症状表现入手,所以通过分析了解“高血压病”的主要典型症状,在“眩晕”“头痛”“耳鸣”等诸个篇目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学关于“高血压病”的相关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灵枢·海论》中:“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头为清窍、诸阳之首,《黄帝内经》中提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气血循行不利,不能上行于清窍,使之失于滋养,则可出现眩晕脑鸣等诸症;亦或感受六淫邪气之侵、六经邪气之逆,蒙蔽清窍,而见头痛眩冒等。历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认知,皆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病位责之于肝,虽侧重偏颇,大多从肝肾论治,从脾胃入手辨证施治的并不多见。脾五行属土,处于人体中焦,与胃互为表里,运化水谷精微而灌溉、滋养四旁,遂五脏皆有脾胃之气。脾胃和五脏安,五脏整体平衡,机体阴阳亦趋平衡,则气血调和畅达。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故调五脏重在善治脾。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快速发展,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均发生巨大改变,中青年人群由于饮食不节、运动量不足、精神紧张等因素均会损伤脾胃之气,而致升降失司、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血压难免出现波动。

3.3 从脾胃论治中青年高血压病 针对各种因素引发的脾胃受损,进而导致血压升高,中医从脾胃论治中青年高血压病主要从以下3 个方面入手。

3.3.1 健脾养胃 《脾胃论》中有所云:“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思,损耗元气,即脾胃虚弱”。随着现代社会居民普遍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发生变化,饮食不洁、极度节食、暴饮暴食、饮食偏喜偏嗜、膳食结构失衡、膏粱厚味、过量饮酒等,皆为损伤脾胃之举。饮食劳倦而使脾胃受损,以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和。脾气下陷,脾阳升发之力不足,清阳不升,胃气逆而上冲,浊阴不降,郁积于人体中焦而化火,阴火伤肝发为眩晕、头痛诸病,正如《脾胃论》所言:“盖阴火上冲…为烦热,为头痛…”。又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液不利,津液输布受阻,一则不足以荣润脉道,二则聚为水湿痰浊。脉道失于津液荣润,则见气血循行滞涩;脾胃是引起内湿的源头,水湿痰浊既成,因其湿性重浊,遏制清阳之升,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头窍,清空之窍而发为眩晕,正如朱震亨所说:“无痰不作眩”,《兰室秘藏·头痛》提及:“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治以半夏白术天麻”,故治疗中青年脾胃虚弱型高血压病时重在健脾和胃、化痰除湿,佐以宁心安神,方选补中益气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15]。方中党参为君药,补脾养胃,鼓舞清阳;黄芪补脏腑虚损;白术健脾补中;陈皮、半夏除湿化痰;天麻化痰息风止眩;茯苓、薏苡仁逐水祛湿。

3.3.2 疏肝健脾 《素问·宝命全形论》:“土得木而达”。《临症指南医案·华岫云按》云:“风木过动,中土收戕,不能御其所胜”。根据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关系,风木过动,肝阳上亢,肝属木,脾属土,故可使脾受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中青年作为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同时是国家劳动力和创造力的主要生产者,常常处于劳累及压力状态下,精神难免紧张,思虑过度,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状态。肝喜条达,由于劳累、情志不遂,造成人体脏腑气机不畅,遂导致肝气郁结。肝为木脏,体阴而用阳,肝气郁结而致气血欠畅,升发太过或不足,也可有眩晕、头痛等高血压病症状;《景岳全书》又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肝气条达,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肝气郁结,则会侵犯脾气,脾虚而失健运,输布津液不利,则生痰浊,此为本虚标实。肝郁脾虚型中青年高血压病典型表现为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善太息、脉弦。叶天士有所云:“肝病必犯脾土,是侮其所胜也”。“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也。”治肝与治脾密不可分,故治疗上方选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治以疏肝健脾、理气养血。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共达健脾益气之效,柴胡以疏肝解郁、白芍以养血敛肝、当归以养血和血。若兼见失眠多梦易醒,则可酌加茯神、煅磁石。

3.3.3 益气化痰 《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气的生成与五脏六腑皆密切相关,而五脏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难经》有云:“气者,人之根本”。气作为生命之本,是人体的动力。气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来源主要有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两个方面。先天之精气先身而生,禀受于父母。先天禀赋不足则精气不足;后天之气由后天之精即来源于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自然界中的清气化生而来,水谷精微则有赖于脾胃气化有司,共建中气。所以气不足则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欠调。当代中青年工作、学习强度大,过度耗损体力,而致气血损伤严重、中气不足,一则清阳不升、二则聚生为痰皆可发为眩晕。理脾气以安五脏,气虚则补,使五脏气血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痰既作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也是它的病理产物,所以亦需化痰。针对气虚痰浊型中青年高血压病,治疗宜益气化痰祛湿。可用代赭石止眩,黄芪补气,与党参、白术配伍,益气升阳,佐以陈皮、半夏祛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等。

4 小结

作为主要社会人口组成,中青年高血压病患病人数逐渐增多,势必会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由于高血压病会造成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的结构改变、功能损害,又因其西医常用治疗手段存在局限性,故中医治疗的价值尤为体现。中青年高血压病主要受饮食不当、生活方式不良、情志失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脾胃受损,燥湿不济、纳运失调、升降不和,导致阴火伤肝、痰浊阻滞、气血欠畅,最终引起血压升高。所以在面对中青年高血压病时,不仅要通过中医技术进行治疗,还要对病患的日常进行配合干预,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情绪、适当放松。高血压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治宜标本兼顾、重在治本。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从“本”“源”入手论治高血压病存在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病患者气血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气血不足我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