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空天信息期刊集群高品质发展
——闫珺研究员访谈录

2023-01-10 08:02李翠霞梁永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空天科技期刊学术

■李翠霞 梁永霞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问题1 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哪些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答:感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提供机会,向期刊同行汇报我们的工作。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光电研究院的基础上整合组建,是中国科学院党组顺应党中央对科技机构改革的总要求,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空天院主办有《国际数字地球学报(英文)》《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地球大数据(英文)》《卫星导航(英文)》《国际遥感学报(英文)》《电子与信息学报》《遥感学报》《雷达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通过机构整合形成了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

期刊整合前,各刊虽业务相近,但办刊人员、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所属研究领域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采取单刊运维模式,期刊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较少,发展空间有限。当前,空天科技正处于高度交叉和融合创新发展时期,科技期刊集群化、规模化趋势强劲,空天院科技期刊的聚合集群可以说正逢其时,且势在必行。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和空天院领导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期刊整合工作,组建了学会与期刊部全力推进空天院科技期刊的集群发展,要求刊群建设既要站位高、理念新,还要行稳致远,搭建好空天信息国际一流学术出版和学术交流平台。

纵观全球STM出版领域,国外有不少成熟模式,国内也有一些成功样例,然而由于学科条件、目标定位、理念机制等方面的差异,许多经验不能简单复制和照搬。通过思考研讨、不断学习,结合空天信息领域的新形势、新目标、新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制度规范:统一管理尺度、业务流程和考评标准,公开透明,定岗定责,激励先进;

(2) 办刊队伍:以业务骨干为核心,组建高素质、专业化、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

(3) 学术出版:追求卓越,促进期刊高品质、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打造各领域精品期刊;

(4) 平台生态:开展多元化、全链条的精准对接服务,增强期刊吸附力;

(5) 媒体能力:发挥媒体矩阵功能,促进学术内容转化和学术传播;

(6) 品牌影响:聚合盘活学科资源,服务学科创新发展,增强学术话语权。

在近两年的刊群建设中,我和同事们凝心聚力、稳步推进,在中英文期刊协同发展、数字出版、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空天期刊集群效应显著。

问题2 为应对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在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哪些有效探索和尝试?

答:在很多人看来,科技期刊搞新媒体属于主体业务以外的附加性工作,而实际上,当论文从纸刊进入数据库和期刊网站,读者走出图书馆坐到计算机前,阅读从PC端转到手机端,文献传播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到新媒体推广和学术社区交互,传统纸媒向屏媒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科技期刊需要顺势而为,尽快完成从内容组织、生产、传播、运营全方位的自我变革。从近两年的大量实践工作中,我们确实体会到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对于期刊核心业务的助力和成效。

(1) 数字技术提升期刊学术出版能力

我认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不应仅限于学术内容的数字化加工环节,用于满足传统出版的效率提升,而应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将网络信息、大数据、AI技术手段运用于学术出版与传播的全业务链条,形成以网络为核心,实现跨媒体平台发布、知识挖掘、智慧服务,是推动科技出版产业规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为此,我们与国内外多家专业技术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剖析单刊业务发展需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技术研发,不断将新技术、新工具运用于各刊的官网平台建设,增强系统功能,优化用户体验,稳步推进期刊网站从业务生产平台到各学科领域垂直服务平台的转变。

(2) 新媒体增强期刊学术传播能力

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和学者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领英、B站、头条、知乎、Facebook、Twitter、ResrachGate传播知识、推广科研成果,学术内容成为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新兴应用和热点话题。然而,科技期刊的性质决定了其报道内容的专业性强,受众范围明确,因此科技期刊新媒体建设不应盲目开辟过多新平台,更不必过度追逐流量,需要在梳理学科资源,明确目标定位,分析受众需求和应用规模,客观评估期刊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围绕期刊的核心业务,制订适合自己的新媒体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边学习边实践,从精心打磨期刊微信公众号入手,发展了包括9个期刊官网、10个期刊微信公众号、7个视频号、6个学术直播平台、4个领英账号、3个Twitter账号的空天科技新媒体矩阵。这些媒体平台以倡导创新研究、引领学科进步为定位,积极传播空天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先后开辟了好文推荐、专家报告、数据集分享、科考现场、会议信息、招生招聘、论文集锦等50多个特色栏目,以专业化水准、通俗化形式提供优质丰富和原创的公益学术内容,对期刊论文和科研成果的快速、精准、大范围传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遥感学报”微信公众号坚持学术原创,悉心打磨精品,不断组织多元化、时效性强和品质高的学科资源,深受用户喜爱,入选“中国期刊公众号TOP20”,成为在学术出版界、学术界均具有相当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新媒体品牌。

(3) 媒体融合拓展期刊学术服务能力

当期刊拥有更多的媒介、手段、技术和资源,编辑们就能够拥有更强的能力策划组织业务,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我们统筹规划、协同联动,开展融媒体平台建设,实现新媒体矩阵的高效联动运营。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面对疫情,我们率先开设了《遥感学报》“梧桐会”、《中国图象图形学报》“图图Seminar”两个公益学术直播平台,2021年《雷达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相继开通了“雷达学术大讲堂”“E家之言”“MINE前沿在线”,这些交流平台,以专注学术、传播知识、共享资源、精准服务为宗旨,至今已主办或协办200多期学术会议,观看人数超过370万,受到国际、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以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为纽带,一个辐射全国,覆盖平台载荷、仪器仪表、电子信息、计算机人工智能、遥感测绘、地球大数据和卫星导航等研究领域的用户服务体系已经铺开,覆盖空天领域30多万核心目标用户,形成了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学术生态圈。以学术论文为核心,大量原创微推、直播课程、短视频进一步衍生出多元化、高水准的内容产品,这些产品通过刊群融媒体平台的传播,成为广受高校师生好评的拓展学习资源。这些服务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也为期刊赢得了口碑,扩大了影响,扩展了稿源和报道范围,同时编辑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对期刊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也明显增强。

问题3 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在质量建设方面有哪些制度建设和规范控制?

答: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坚持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的办刊理念,坚持走精品化期刊群的建设路线,致力于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引领促进空天领域的科技创新。在期刊学术质量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制度建设

通过各刊的业务梳理,对共性业务制订统一的规范标准、工作流程,简化环节、提高效率;建立内审内控机制,逐级把控,确保安全规范出版;建立例会制度,增进期刊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协作。

(2) 质量把控

调整编委会结构和布局,细化研究领域,广泛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使期刊拥有领域内最强大的编委会团队;加强编委会的学术领导,从顶层合理规划各刊定位、报道方向,突出期刊特色,谨防期刊之间内卷和同质化;在编委会的指导下开拓前沿领域,多管齐下组织优秀学者的代表论文,既要打造学术高地,也要树学术高峰。

(3) 人才培养

选拔业务骨干担任期刊编辑部主任,实行编辑部主任负责制;加强全员业务学习和技术培养,组织期刊间的互帮互学;根据业务需求,邀请业内专家开展专项培训。

(4) 开放合作

通过与美国科学促进会、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等国际顶尖出版机构合作,创办卓越新刊,学习优秀的国际办刊经验,实现中英文期刊齐头并进,各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9种期刊已被Scopus等30多个国际数据库收录。

(5) 激励机制

根据工作业绩奖勤罚懒;鼓励编辑走出舒适区,加强与科研一线的对接联系,深耕学科;为青年编辑提供成长空间和展示才能的机会,扬长避短,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帮助他们成为行家里手。

近两年刊群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快步提升:《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影响因子为7.127,位居全球仪器仪表领域第4位,创刊至今连续5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国际数字地球(英文)》(Q2区)、《地球大数据(英文)》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中心的官方期刊;《卫星导航(英文)》创刊1年多即被ESCI收录,是中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国际推广期刊;《国际遥感学报(英文)》是空天院与美国促进会联合推出的Science伙伴期刊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项目资助的英文新刊;《遥感学报》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连续10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电子与信息学报》《雷达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均为所在学科领域名列前茅的权威期刊。

问题4 人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人才队伍建设是如何推动的?

答:为使每种期刊成为反映时代脉搏,引领学科创新,满足科研需求的高品质学术期刊,近两年,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通过完善制度、增强服务,对各刊编委会和编辑部的人员结构、管理模式、工作机制进行了不断调整和优化,各刊组建了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编委会和较强战斗力的编辑团队。

(1) 院士挂帅为期刊保驾护航

刊群编委会由来自26个国家重要研究机构的500余位顶尖学者组成,现有29位外籍院士,69位两院院士。每年都有多位院士编委亲自为期刊撰稿、组织前沿专刊、参加审稿工作,2021年有18位院士在各刊发表了论文,期刊所发表的领域权威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被国际主流新闻媒体报道53次。空天信息领域的徐冠华院士、郭华东院士、杨元喜院士、吴一戎院士更是给予期刊长期的呵护和巨大的支持,为中青年学者做出了表率,使编委会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

通过对学科领域进行梳理细分,邀请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者加入编委会,使编委们在各自领域更好地发挥影响作用,不流于形式,并合理分解工作压力。引入动态机制,保持编委的活跃度和流动性。权威的编委会也使期刊在学界具有了更高的认可度以及更强的影响力、吸附力。

(2) 主办单位高度重视期刊工作

空天院领导班子中超过半数领导担任期刊主编或副主编,主管领导们直接参加期刊的规划制订和编委会会商,不仅体现了主办单位领导对于期刊工作的大力支持,也为各期刊发展提供了宽松切实的办刊条件。

空天院院长吴一戎院士先后担任多种期刊的主编,亲自制订和部署期刊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投入,对于期刊的重大事项和重要活动从不缺席。为了参加《遥感学报》一年一次的编委会工作会议, 2021年10月13日吴院士前后四次改签航班,终于按时赶到会场,与编委们共谋学报发展。就在2022年1月1日,吴院士参加了期刊集群联合全国百校组织的“同心战疫 云上学术”系列学术讲座,特别为西安高校师生带来新年第一课“从太赫兹科学和技术进展谈科技创新”。正是他的率先垂范,带动了各刊编委和领域专家的踊跃参与,为西安高校师生奉献了几十场由学术大咖带来的包含15个主题的学术报告会,展示了期刊编委们的团结互助与责任担当。

(3) 青年编辑担纲唱主角

空天院为促进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的建设,制订了宽松灵活的支持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一流办刊人才,激励青年编辑练好内功,组建具备良好学科背景、能够把握未来学术出版方向,能与世界对话,敢于站在时代潮头的新型办刊团队。

让青年编辑挑大梁,发掘团队中每个人的专长,鼓励他们开展期刊研究课题、培养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使刊群拥有一个敬业爱岗、精干有朝气的编辑团队。该团队中拥有博士学位的编辑占65%,成为各刊的业务骨干和核心战斗力。

期刊工作也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求每位编辑必须提高站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要把学者永远放在C位,以为社会、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目标,努力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促进学科进步、期刊发展而不断贡献。

优秀的编委会和办刊团队使刊群拥有了较强的资源和能力,使空天院期刊群汇聚了卓越期刊、百杰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学科领域头部期刊,呈现出中英文期刊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态势,集群优势效应日益显著。

问题5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请您谈一下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在“十四五”发展期间的科学布局和发展规划?

答: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作为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举措。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了学术期刊出版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优化出版资源配置、推进集群化集团化建设、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

“十四五”期间,空天院将进一步建设强大的空天信息研究团队,成为引领我国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依托空天院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雄厚的学科资源,围绕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发展目标,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也将进入建设世界一流空天信息学术出版和学术交流平台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及早布局,科学规划,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1) 内容建设方面

我们将加强对空天科技及密切相关的基础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重大成果的报道,让中国科技更好地服务国家,惠及世界。

(2) 平台建设方面

通过不断深耕,我们正在集结关联和交叉学科的优质学术资源,加紧建设“空天荟”科创服务平台,围绕科技信息交流、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创新服务品牌,旨在构建空天信息领域学术资源整合、科研成果供需对接的信息交流和推广服务平台。

面对科研、社会、经济变革所面临的新挑战、新需求、新形势,“空天荟”平台将不断吸纳整合空天信息领域期刊、学会、高校、院所、企业等的优质信息源,陆续推出“科研信息”“期刊论文”“成果转化”“会展活动”“教育培训”等服务版块,通过凝聚多学科交叉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和科研力量,探讨科学家和企业家合作模式,推进科研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促进优秀技术成果转化,科研经济融通,营造协同共进、运转有序的数字化科研创新生态环境,实现人才聚合、技术集成和服务聚力,助力空天科技产业的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3) 品牌发展方面

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联动举办了国内首个面向空天信息领域广大青年科学家和在校研究生的全国性学术活动“空天信息青年学术论坛。首届“空天信息青年学术论坛”联合空天领域的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所高校及学术团体等33家单位共同举办,100多所高校师生踊跃参与,以一种新型学术交流形式和协同机制,打通了教育、科研、出版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调动了学者、学子充分交流的积极性,活动反响热烈。

以此为基础,中国科学院空天期刊群将充分运用科技期刊的媒体影响,搭建高层次、高质量的空天信息领域的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同领域的权威科技期刊、高校、研究院所、学术团体、高新企业在科研生态链上的不同作用与影响,倡导基础研究、科学实践与国家重大应用需求紧密结合,激发科研创新源动力与创造力,促进青年人才的培养。后续我们还将优化“空天信息研究生论坛”“空天信息国际学术论坛”等一系列学术创新交流论坛,组织开展更多高端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强化国际空天信息领域的权威影响,努力塑造能够体现我国空天科技自主创新、文化自信的媒体品牌和中国舆论场。

猜你喜欢
空天科技期刊学术
美国空天防御作战指挥体系现状及启示
俄罗斯空天防御作战指挥体系现状及启示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