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区划调整机遇 创新镇街体制机制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023-01-10 03:00成都市委编办
中国机构编制 2022年2期
关键词:镇街功能区职能

●成都市委编办

成都市抓住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重大历史机遇,落细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围绕构建与国家战略、城市目标、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空间布局和制度体系,坚持“减量、赋能、增效、便民”的改革方向,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以社区发展治理为支撑,统筹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性重塑镇街管理体制、职能体系、运行机制,加快构建职能管理精细化、管理体制扁平化、基层治理智能化、审批服务便民化和基层力量集成化的城乡发展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来,全市产业经济地理加快重塑、要素整合能力持续强化、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夯实,初步形成与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一、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深刻把握资源整合集聚的发展趋势,坚持把镇街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破解行政壁垒制约要素空间集聚和城市能级跃升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乡镇整合、撤乡并镇、镇改街道,全面调整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产业、人口、资源向重点优势区域集聚流动。改革后,调整减少乡镇(街道)114个,减幅30.4%,保留镇(街道)261个。一是聚焦产业布局重塑经济地理。围绕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和全市“5+5+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将全市110多个经济开发区(园区)整合调整为58个产业功能区,实现城市空间格局全方位优化、产业经济地理全方位重塑。二是聚焦资源整合实施撤乡并镇。适应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型需要,将全市现有的52个乡全部优化调整为镇或街道,减少产业功能区范围内乡镇(街道)84个,初步形成以功能布局为引导的新型城镇体系。三是聚焦产城融合推动镇改街道。综合考虑功能分区、生态环境、区位优势等因素,加快非农业产业功能区内核心乡镇和郊区市县城镇建成区撤镇设街道,根据产城融合度撤乡镇设街道54个,有力提高功能复合率和宜业宜居度。

二、着眼基层赋权提能,科学配置镇街职能权责

积极适应经济和城市工作方式变革,坚持把镇街职能配置放在构建职能部门、产业功能区、镇街和村(社区)职能体系中统筹考虑,合理划分各自职能定位,持续深化职能转变和赋权提能,不断激发镇街发展活力。一是优化职能配置。加快镇街职能转变,剥离镇街招商引资等经济职能,强化社区发展、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社区平安、民生保障“五大职能”,构建功能区主责产业发展、镇街主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区(市)县职能部门负责综合保障和执法监管的职责体系,推动产业发展职能向功能区集中、招商引资职能向专业机构回归、镇街工作重心向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聚焦。二是大力放权赋能。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原则,研究制定下放镇街权力事项清单,推动81项基层社会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权限下放镇街。从理顺“条块关系”、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在区域范围内赋予镇街对派驻执法机构和力量的“吹哨”调度权、派驻机构考核及人事任免建议权、相关规划内容参与权、综合性事项统筹协调权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建议权等5项综合管理权限,提升镇街统筹协调能力,破解基层治理“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难题。三是强化职责管理。不断巩固深化滥用“属地管理”“责任甩锅”专项整治成果,开展职能管理精细化改革试点,制定镇(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细化分解镇街职能职责、统一规范服务事项、厘清职能部门与镇街属地管理事项的主次责任和工作边界,建立“依清单履职、照清单办事、按清单问责”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同高效”的职责体系。

三、坚持简约高效导向,重塑城乡管理组织体系

聚焦城市战略定位和现代治理要求,重塑产业功能区、特色镇、城市街道三种基层组织形态,以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理念,优化重组城乡组织架构,整合条块资源力量,着力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专业高效”城乡管理组织体系。一是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围绕构建以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为载体的经济工作组织体系,统筹优化产业功能区内镇街管理体制,指导都江堰市、彭州市等地开展镇街委托产业功能区管理的“镇区合一”“区街合一”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镇街机关与产业功能区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挂牌设置、合并设立,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率,构建扁平化、专业化、效能化的新型基层管理体制。二是优化镇街机构设置。适应基层发展治理需要,将镇街原“向上对口”设置机构优化为“向下对应”的“6+X”模式,除综合、党群、社区发展、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综合执法协调6个统一设置机构外,允许镇街在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特色机构,推动差异化发展。深化基层审批服务便民化,整合基层窗口类、平台类、活动类事业机构职能和原乡镇农林牧水机构资源,统一设置镇街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设置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确保机构设置更加贴近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三是推动资源力量下沉。通过减上补下、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从区(市)县跨层级向镇街下沉2200余名编制,深化“岗编分离”“县管乡用”等举措,将部门派驻基层的各类编内外人员下放镇街统一管理,充实壮大基层一线工作力量,实现“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健全完善镇街统一指挥调度基层执法监管资源力量的制度机制,实现基层“看得见、管得住”。

四、围绕社会治理增效,创新优化基层工作机制

着力破除“加机构、加编制、加人员、加经费”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坚持把健全完善基层工作机制作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镇街“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络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管理机制改革,推动治理方式由分散向统筹转变,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是推行“一支队伍统管”。全面整合各条线分别聘用、下沉镇(街道)、村(社区)的力量,构建由镇街统一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队伍,切实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领域队伍庞杂、职能不清、力量分散的问题。二是推行“一张网络统揽”。着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多网并行、效能低下的问题,整合综治、城管、应急、环保、民生服务等各类网格,构建多网合一、一格多员、综合履职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规范“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流移交—部门联动处理—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的工作流程,形成“一网”发现、多方联动格局。三是推行“一个平台统调”。针对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平台杂乱、数据孤岛的问题,依托“大联动·微治理”平台,系统集成区(市)县和镇(街道)的数字城管、“雪亮工程”、网络理政、天府市民云等信息系统,构建集成指挥调度平台,实现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分类处置。四是推行“一套机制统筹”。进一步完善区(市)县及镇(街道)“党委领导、双线融合”工作机制,建立市级有关部门主动配合服务基层改革、区(市)县主要领导指挥督导的常态化机制,着力破解多头管理、合力不强的问题,形成市、区(市)县、镇街三级联动协同攻坚的良好格局。

猜你喜欢
镇街功能区职能
深化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助推基层治理能力大提升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职能与功能
蓬莱市人大:“三抓”实现镇街人大工作全面提升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网络背景下加强镇街档案管理探析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