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的地位日益上升。体育学科与其他文化科目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往,初中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常常以“中考”作为风向标,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文化科目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重视体育课程的教学,还应紧紧围绕“体育学科素养”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应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发展,旨在实现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同时,体育教师还应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灵活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1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1.1 教学理念与新课改背道而驰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自身的教学观念所支配的。然而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刻,依然束缚在落后的教学理念中,对新课改中的各项要求贯彻不够深入。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制约下,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比较传统,致使体育课堂教学沉闷、乏味,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还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需求,而过分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是否掌握了相关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致使体育教学逐渐陷入传统教学的误区。最后,以往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常常以期末考试中运动技能的成绩作为标准,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心理层面的发展。
1.2 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唯有指向体育学科素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接受度、适应性比较低,致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或教学大纲上的要求进行,没有思考这些内容是否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体育教师安排了大量的教学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由于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3 单一的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素养不相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然而在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够真正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人数却非常少,甚至多数学生将体育学习局限于体育课堂上,没有在课后继续进行体育运动。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够全面,过分关注体育运动技能、体育成绩,使体育教学缺乏对终身运动习惯、德育目标的培养等。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体育目标,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新课程改革下“终身体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1.4 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要求不相符
基于体育学科素养的要求,在体育教师开展“快乐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影响了初中体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体育课堂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运动场地环境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然而从当前初中体育的运动场所环境来说,虽然一些学校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增加了体育运动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体育运动的场所环境,但依然存在着“人多场地少”的现象。同时,当前初中体育运动场所基本上都是露天的,很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此外,从体育教学氛围上来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体育课堂教学大多枯燥无味,其受欢迎程度远远低于自由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中常常存在关注度低、参与程度低的不良现象。
2 新课程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2.1 更新认知,重塑体育课堂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受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体育课堂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学校还是体育教师,常常将体育教学定位在考试层面,致使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培养体育学科素养的要求。
基于此,教师需要端正思想认知,明确体育课堂教学的地位,并紧紧围绕体育学科素养的内容,重塑课堂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应肯定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对其进行精准定位。基于体育学科的特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要能够增强体魄、锻炼身体,还应舒缓压力,通过体育运动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教师唯有肯定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才能以此为出发点,科学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该改善体育课被文化课占据的现象,以保证体育课的教学时长。另一方面,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立足于体育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发育情况、心理特征、性别等,制定出与之相契合的体育教学目标,选择与其相契合的教学内容,并灵活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满足初中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2.2 调整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初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体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然而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滞后,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符。因此,为了满足体育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首先,教师应对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丰富。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应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娱乐性的运动项目,使学生在趣味性的体育运动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在常规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外,挖掘当地的民俗运动项目,使学生在充满浓郁特色的体育活动中,逐渐爱上体育运动。当地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教师应调整和革新教学内容。基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课堂教学不相符,或者没有激发出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现状,体育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革新,以使体育教学内容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学习需求相契合,从而激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3 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教学
基于初中体育学科素养要求,体育教师要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体育课堂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3.1 融入体育游戏
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游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体育游戏往往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拥有愉悦的心情,感悟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同时,在体育游戏中,学生还能与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与他人开展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唯有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初中生身心特点相契合的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游戏中。例如,在“短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游戲服务教学”的原则,给学生设计“追拍跑游戏”。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指导各小组内的学生前后保证1.5米的距离,要求前面的学生迅速奔跑,后面的学生奋力追赶。如此,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能够感悟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并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学习效率。
2.3.2 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往,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借助“教师亲身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枯燥,也难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教师就可充分融入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直观的动作表象,使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中,真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例如,在“跳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与跳高运动相关的视频,以及跳高运动的具体发展历程。接着,教师可以结合视频进行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不断深化对跳高运动的学习,从而切实掌握跳高的运动技能,而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难以快速实现的。
2.3.3 合作学习
基于当前初中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体育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按照小组合作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接着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设计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契合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完成体育运动项目的高效学习。例如在“篮球”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被动参与的消极性,教师就可以借助合作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合理制定比赛战术,对小组内的各个成员进行分工,使学生在团队的训练学习中,感悟到篮球运动的真谛,切实掌握到篮球运动的技巧。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学会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从而实现初中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3.4 因材施教
新课改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个体不同,体育素养、兴趣爱好、体育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这一现状,教师要打破“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精准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围绕体育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要求,从教学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分层,以更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2.4 融入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内容的缺失,制约了体育教育的价值体现,难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还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自制力差、抗压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与其相契合的情感教育,在体育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正确的价值追求等。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要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熟悉的名人事迹、典型赛事等,使学生在榜样学习中,感悟到运动员身上的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品质。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比赛,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活动中,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从而逐渐形成强烈的团队精神。
2.5 构建契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面对初中体育学科素养下的育人要求,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落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面对这一现状,初中体育教师必须紧紧围绕“体育学科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构建与新课标相契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应紧紧围绕“学科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成绩、终身体育习惯养成、体育情感、体育德育等都纳入教学评价中,使其更加全面、客观。同时,教师还应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融入过程评价,使其更加全面、科学。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应立足于学生渴望被鼓励、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借助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被肯定的过程中激发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2.6 设计丰富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训练选择机会
初中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兴趣喜好存在客观差异性,对于同样的训练内容,体育学优生渴望接受训练难度和强度高的挑战,而身体素质薄弱的学生,更期待训练强度和难度平缓、温和一些,教师若是对全体学生都发布同一套训练项目,是无法满足学生差异性训练需求的,这样学生的训练选择空间就非常狭窄,体育学优生得不到运动技能的突破,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容易对训练项目滋生畏难情绪,从而阻碍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提升。提高初中生参与体育教学积极主动性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健全课程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够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如果初中阶段开展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那么学生在参与体育课堂的过程中,就无法直观地感受到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基于这一情况,初中体育课堂必须建立起健全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科学安排理论教学实践以及实践教学实践,不能一味地注重实践,也不能只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应适当地调整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时间占比,并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自主训练。其次,教师也要结合学生实际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学生所感兴趣的方向,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个体需求,结合学生实际的运动能力和训练要点,为学生策划设计丰富的体育训练项目,注重项目形式的拓展以及训练难度、强度的科学设置,向学生提供多样化训练选择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把握参与体育训练的自主选择权,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的主动参与性。
综上所述,将学生从被动参与体育学习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方向。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必须重塑体育课堂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创新,不断提升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便于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雅云.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初中体育高效教学[J].教育艺术,2021(8):51.
[2] 谢琼.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初中体育高效课堂[J].读写算,2021(23):17.
[3] 孔彬.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8):99.
[4] 赵明.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初中体育高效教学[J].智力,2021(17):7.
(作者单位:泉州科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