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岭 赵阳 成波锦 陈宇晟
1 前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人类不断地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过程。个体成长同样也是一个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难以比及的独特作用,并且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本文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出发,探究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路径依赖的概念是由Paul A.David最早提出来的,概念提出的初期是指经济、社会或技术等系统一旦进入某个路径(不论好坏),就会在惯性的作用下不断自我强化,并且锁定在这一特定路径上。后经W.Brian Arthur等学者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路径依赖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从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角度出发,得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影响。从各大学生的不同训练经历着手,得出社会适应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非体育专业参与体育竞赛大学生,体育专业参与体育竞赛大学生,普通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考入高校的大学生。从训练年限着手,得出1-3年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经历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入手,分别对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均得知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影响。但其研究深度不够,而且并未对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总体而言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整体设计和系统研究,并且研究内容和对象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本文从竞赛的角度出发,对广东省与河南省的十九所高校的1987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剖析,尝试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为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为提高不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实验对象为十九所本科、专科院校1987名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编写的社会适应能力量表,采取微信发放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
2.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广州市图书馆、中国知网、万维网、超星图书馆近些年的相关研究的资料进行查阅、收集与整理,了解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为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2.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1 2013和SPSS 26版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统计。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帮助和数据支持。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根据图1可知,大学生社會适应能力数据并未呈现正态分布,且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所得P=0<0.05。因此拒绝原假设,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等级数据不成正态分布,因此运用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表1可知,Mann-Whitney检验所得性别U统计量=406531.5,P=0<0.05,拒绝零假设,说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Mann-Whitney检验所得所学专业U统计量=108379,P=0<0.05,拒绝零假设,说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所学专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非体育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表2可知,男生,2=19.496,P=0<0.05;女生,2=7.767,P=0.081>0.05。表明:对于男生来说,不同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根据表3可知,Kruskal-Wallis检验所得所在高校统计量=0.584,P=0.9>0.05,接受零假设,说明不同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所得所在年级统计量=6.534,P=0.038<0.05,拒绝零假设,说明所在不同年级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高于本科生或专科生。Kruskal-Wallis检验所得参加过最高级别的比赛统计量=726.081,P=0<0.05,拒绝零假设,说明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未参加过比赛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参加过比赛的大学生;Kruskal-Wallis检验所得所获最好名次统计量=37.622,P=0<0.05,拒绝零假设,说明获得不同名次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未获得名次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普遍低于获奖大学生,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获得第四至八名或三等奖的大学生。
3.2 分析
3.2.1 理论支撑
“路径依赖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路径依赖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状态指路径依赖是一种“锁定”状态,这种锁定既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过程是指路径依赖是一种非遍历性随机动态过程,同时也是非线性的,并且存在多重可能性。(2)早期的偶然历史事件对系统发展的轨迹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路径依赖可以理解为一种由一个个事件序列构成的自增强过程,微小的差异通过自增强机制最终会将差异放大。(3)一旦偶然事件发生,路径依赖的次序就会呈现出一种相对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因果模式或者可称 之为“惯性”。
“归属感理论”是在一个环境或系统中,个体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环境或者系统的一部分的体验。系统可以是一段关系或者组织机构,环境可以是自然的或者是文化的。归属感有两个特征:(1)参与或重要的:个体感受到自己对他人、群体、机构或者环境在精神上是重要的、被需要和被接纳的。(2)认同:一方面个体认同环境中的他人的观点、文化等;另一方面也要获得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认同。
3.2.2 分析讨论
(1)目前所调查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整体表现较差。其中有61.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感到不足。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所出现的“适应问题”主要存在于入学初期与就业前后,前者属于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后者属于适应社会的问题,对于社会适应问题其可能原因是缺乏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准确判断力,同时还面临着社会严酷的淘汰与选择。因此大学生开始不自信,并且对之前所建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持怀疑态度。总体来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诸多障礙的原因有:单一偏激,自我为中心,盲目从众,错误归因。上述原因可由“路径依赖理论”进行解释。大学生们一直生活在校园里,很少接触校园以外的复杂社会,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刚步入社会时很难从学校生活的“锁定”状态转变为社会状态。
(2)研究得出,体育及其相关专业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非体育及其相关专业的男生。前人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认为专业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并无显著性差异。第二类认为专业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中的第二类相一致。
(3)有参赛经验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没有参赛经验的大学生,获奖名次为前三名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未获得名次的大学生,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获得第四至八名或三等奖的大学生。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前人研究认为是否获奖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无影响,认为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是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产生的,并非由于运动成绩决定的。前人研究中将获得前三名的大学生设置为获奖组,其他人设置为未获奖组,本研究对获奖学生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划分,填补了前人在获奖名次上未详细研究的不足。对于想要参加体育比赛并且取得较好名次的大学生来说,必定要达到相应的水平,而若想达到高水平就必定需要经常参与体育运动或训练。
(4)体育运动具有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功能,一方面体育具有拓展学生交流活动空间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和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体育竞赛可以给学生创造出失败与成功、竞争与合作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承受力。根据“路径依赖理论”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怎样克服困难、如何面对失败的“路径”,逐渐形成了这种路径的“锁定”状态,而这种状态在优秀运动员中尤为突出。
(5)研究结果显示河南与广东无论本科或是专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河南与广州的高校、本科与专科高校之间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情况基本相同。从而体现出高校对大学生更多的是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未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进行相关侧重。不同性别与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经过与前人文献的对照发现,前人通过对福州市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发展研究发现,男生在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随年级增长呈现波动态势,而女生随着年级增长,在各项适应维度上表现出稳定态势。通过对沈阳市体育学校的男女生与普通大学及高中男女生进行了对比,发现体育学校的男女生社会适应能力均好于普通学生。在不同年级之间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中发现,体育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女生,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前人研究发现归属感较高的人具有更多的生命意义感,而生命意义感较高的个体其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好。根据“归属感理论”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中男生对于社会的归属感高于女生。对于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学校归属感低于本科生,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显著相关,学校归属感较高,学校适应也较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本科生,由此笔者推断,学校归属感与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总体来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差,这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学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体育及其相关专业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非体育及其相关专业的男生;参加过体育竞赛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未参加体育竞赛的大学生;在竞赛中获得前三名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未获得名次的大学生,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获得第四至八名或三等奖的大学生。本研究通过实证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为高校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3)河南省与广东省的本科高校相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差异,两省专科高校相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亦无差异;大学生中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女生;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本科生。上述结果为高校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划出了相应的范围。
4.2 建议
建议学校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前人研究的结果,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好于在校生,本研究并未排除此项因素,希望之后的研究可以补足。
(作者单位:1.广州航海学院;2.新乡学院;3.广州体育学院;4.广东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