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涛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体育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为高中阶段教学中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综合体能的培养更加重视,有着积极促进的关键作用。体育专业生作为高中阶段的一种特殊群体,需要全面加强体育专业生的训练,使专业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将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丰富训练内容,结合现有问题进行改进与完善,培养体育专业生训练素质及综合能力,有效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为社会输入更多的优秀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体育教学中专业生训练的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高中是学业生涯中的重要阶段,面临高考这一人生中的转折点,时间紧迫、学习压力较大,而对于高中体育专业生来说,会受到文化课程与体育训练的双重压力,无形中会给学生心理上增加一定的负担。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对于高中专业生来说,又抓文化课学习、又抓体育训练,不仅要面对巨大的压力,还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感,有一些专业生很难维持平衡,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当考虑当下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问题来及时改进和完善,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训练方式,不仅要强化学生体育训练,确保学生体育训练的效果,还要在此基础上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有效提高体育专业生的训练效果以及综合能力。
1 高中体育专业生的基本现况
1.1 学习方面
高中阶段体育专业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基本上选择体育特长生这条路,学生们普遍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文化课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其二,在体育方面有天赋、有兴趣,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体育专业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走体育专业生这条路也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当然这部分学生在整个高中中占据少数,普遍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在日常文化知识学习中,经常占用学习时间去参与体育训练,导致文化课与体育两者的成绩天壤之别,如果长期忽视文化课程,高考仅凭借体育成绩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课落下的成绩比较多,这也是阻碍学生考入理想大学的绊脚石。体育专业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基本放置在体育训练、体育运动中,难以做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即便有体育成绩的支撑,也难以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1.2 训练方面
据了解,在实际体育专业生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以整体的形式开展相关训练,主要由一个教师统一训练,并没有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学生之间的各项体能、身体素养等各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优缺点在集体中一目了然,导致学生之间的训练节奏有差距,难以提升体育训练效果。不得不说,这样“一刀切”的训练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训练进度,对于一些体能薄弱的学生来说,难以跟上训练强度;而对于一些体育素养较好的学生又没有明显的提升,训练内容单一、枯燥,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趣味性,离预定的训练目标较远,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1.3 个人方面
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无论学习文化课程和参与体育训练,只要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能找到正确方向,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目前高中体育专业生训练中,有一部分学生在体育训练上缺少目标和方向,对自己人生目标、未来发展感到茫然,抱着随大流、盲目跟从的心态,参与相应的体育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容易给学生们造成消极情绪、安于现状,只要完成当下的训练任务就可以,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和长远的目标。如果高中体育专业生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学习态度,体育训练成绩和文化成绩一样逐渐下滑,难以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严重影响今后的个人发展。
1.4 学校方面
以上谈到在高中时期选择走体育专业路线的学生,主要是因为文化课程学习方面欠下的债太多,学习知识不牢固,成绩不太理想,但又想考入一个不错的大学,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但由于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很注重高考成绩,对体育专业生有一种特殊的偏见,紧抓文化课程,对这些专业生过于忽视,认为他们已经选好自己的路,只要把体育训练好就可以了,就没有把太多心思放在专业生身上,无形中会定义为后进生,导致这些学生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对体育训练的热情度也逐渐消减。再加上应试的思想,在训练期间教师采用灌输式方式进行教学,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所有的训练都围绕考试成绩,训练氛围沉闷不堪,严重影响体育专业生的训练兴趣和训练效果。
2 高中体育教学中专业生训练的研究
2.1 明确方向,规划训练
就目前的教育趋势,每年报考体育专业特长生逐渐增加,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身上担负的责任越来越沉重,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方向,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拓展自身的教学思路,统筹体育训练计划,将高中体育专业生的训练做好、做精、做优。
在高中体育专业生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将选材和组建高中体育专业生这支队伍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压缩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大约把时间把控在1-2个月左右。队伍筹建完毕后,在正式进入训练前,教师应当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各个方面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将教学任务不断完善和优化,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制定各个阶段的训练计划,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并罗列出各个阶段所要訓练的项目、方法等内容。高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专业生训练中的指挥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将制定的计划、目标、内容、方法等贯穿于训练始终,每一次的训练都要做好详细记录,通过记录的内容来进行总结、分析,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和计划,留存一个完整的档案。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将体育专业生的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态度,作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教学任务,注重学生学练结合,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来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及能力来进行训练。
2.2 训练学习,两者平衡
高中专业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同时,也要兼顾好文化课程的学习。在实际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只有制定好合理的计划,才能帮助学生平衡好文化课与专业训练之间的关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能够用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训练效果。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还是希望通过高考能够考一所理想大學,并不是很赞同选择体育专业生这条路,对体育专业生缺少正确认识和偏见。这就需要教师要积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家长对体育专业生有正确的认识,缓解心中的焦虑感,给予学生充分的保障,让学生们能够专心训练、安心学习。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要大力宣传体育专业生,一方面能够成为学校的一大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增强专业生的自信心,消除对体育专业生的偏念,让专业生与其他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在同一个环境下共同成长与发展。
如何能够在体育专业生面前保持体育训练和文化知识的平衡感,这需要教师要对学生有深入地了解,对每个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的情况了如指掌,根据文化课学习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及时调整训练时间、难度、强度等,尽可能选择课后时间参与体育训练,为学生们安排合理训练计划,备出充足的学习时间,有效提升学生文化课成绩和水平。同时,体育教师应当与各科文化课教师及时交流沟通,在课堂上注重专业生的学习状态、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各方面学习情况,做到有效地配合,化解专业训练与文化课产生的冲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日常训练中,训练水平、文化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应当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晨练活动。晨练只针对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好,体育素养薄弱的学生参与训练活动,能够在不耽误文化课的前提条件下来提升体育素质;反之,一些体育素质较好,文化课成绩较薄弱的学生,不用必须参与晨练活动。因为在晨练活动之后,有很多学生会产生乏累、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犯困等现象,如果文化课薄弱的学生参与后,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建议不必参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化课与专业训练两者水平中等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建议每周至少参与三次晨练活动,这样一来文化课与训练得到双向提升。
晨练活动中,教师通常情况下不会安排一些超负荷的运动项目,而是针对一些具有技术性、协调性、柔韧性、球类等小的运动项目,基本上晨练时间会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下午的训练时间安排会较长一些,其中准备活动时间大约在一小时以内,基本内容训练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此训练中会加入一些大负荷的运动项目,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顺序、难度、强度、密度等。由于白天训练时间较长、消耗体力较大,有时会影响到学生参与晚自习的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要与班主任做好沟通,与监督教师积极配合与支持,为学生们晚自习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尽可能弥补体育专业生的文化课学习。
2.3 制定计划,合理训练
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认知、思维等各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接收能力快、接收能力慢的学生,很难做到让整体学生的步调一致,存在这种差异性也实属正常。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开展专业训练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之间个性化差异,并能够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来进行针对式教学,将学生们合理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并设计合理的训练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提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来实施,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搭建师生之间有力桥梁,做好有效沟通,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化发展。随着分层教学这一方法的普遍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兼顾学生的心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具有针对性地传教,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高中体育专业生训练的整体性。高中体育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制定科学详细的训练计划,不断挖掘学生潜在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综合体育能力。
在进行分层时,教师要注意分层的弹性化,学生的学习有高有低,不断浮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状态等方面来随时进行层次的调整。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学生的层次选择升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成为朋友,避免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误解,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中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让内心的正能量增加、负能量减少,调整好自己的思想状态,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热爱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扫清心理上的障碍,师生之间成为知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可以说,训练计划的设定与最终的体育训练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应当在训练模式上不断创新,引入新颖趣味的训练内容,针对性制定训练计划,做好详细的训练记录,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并为文化课学习留出充足的时间。高中体育专业训练中,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结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设定相关的教学目标,结合考核的相关要求开展体育训练,会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来设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专项技能,熟练掌握运动技巧,在训练中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专业生训练中,教师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热情和兴趣,在训练中穿插相应情境,营造课堂活跃、轻松的氛围,还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心理特点、学习实情、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多样化教学,给予学生最大选择权,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让学生们领悟体育精神,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驿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