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鑫
〔关键词〕义务教育;艺术课程;音乐学科;川剧元素;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川剧与川剧元素
川剧,又称川戏,是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市。与其他剧种的不同之处是,川剧是将五种不同的声腔与四川方言、音韵、音乐进行融合的剧种,这五种声腔分别是: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明清时期,兴盛以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柳子腔为主的风格较活泼嘈杂的乱弹,由于这些于外省所产生的腔调相继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演出,其后便产生了将五种声腔艺术形式以及四川方言、风俗、音乐、舞蹈等融合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川剧。
川剧自诞生之时,就是包容诸多声腔剧种的多样化艺术,其多元的艺术元素囊括服饰、脸谱、体势、乐器、绝活等。也包括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以堂鼓、锣、钹、唢呐等为主的伴奏乐器;拥有水袖、耍刀、变脸、吐火、手影等绝活样式;多样的服饰和多彩的脸谱设计,都是与其他剧种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川剧,不仅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也提供了融入其他艺术形式的多种元素,为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素材。
二、川剧元素融入音乐学科的意义
(一)促进学科综合
多样的艺术学习可以为学生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川剧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其集合文学(台词与剧本)、音乐(演唱与伴奏)、动作(舞蹈、武打、身段)、化妆(脸谱、服装)等,成为多位一体的舞台戏剧形式。
因此,将川剧融入音乐学科的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科综合,使学生能从一门学科学习中了解多方位的知识,将音乐与其他学科以及自然、生活相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推动“以美育人”
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角度,体会并学习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和文化灵魂,增强民族自信,开阔视野。
将川剧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川剧的几句唱段、几种唱腔,或了解几个川剧艺术家这么简单,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学会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和感受美,培养正确的艺术爱好;学习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文化,增强对文化和艺术理解的多样性。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國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川剧作为戏曲文化诸多璀璨明珠中的一颗明亮宝石,代表和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拥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川剧艺术的产生植根于四川人民的生活文化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川剧艺术能够发展至今,是因其通俗易懂、简单直接的艺术表现方式能够让大众快速、广泛地接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汇聚而成。以川剧元素融入音乐学科课堂,有利于传承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宣扬各地区的特色民俗、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川剧融合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这五种不同的地域特点声腔,促使孩子们感受到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所在;用舞蹈、服饰、情景、化妆来展现真实的川剧元素,能推动孩子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器乐、唱腔、念白融合的川剧元素能够推动艺术融合、文化交流,通过艺术课的形式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们或许对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西方名家非常熟悉,却很少了解到川剧表演艺术家。因此,带领学生学习川剧,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从四川文化走向民族文化、再走向中华文化,具有阶梯型的推动作用,也利于学生从川剧艺术中汲取营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对于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三、川剧元素融入音乐学科的教学策略
(一)如何体现美育教育
川剧元素融入音乐学科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川剧《白蛇传》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中的音乐学科部分为例。大多数人对川剧《白蛇传》的认知仅停留在它是川剧变脸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但是对其中的剧情是如何发展的,脸谱从红、白、黑等颜色之间变化的原因以及与之伴奏音乐风格的转变的配合却极少关注。由此,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欣赏为主,辅以讲解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进行说明,如在《白蛇传·断桥》中青儿面对许仙的场景:青儿怒斥“你是姑爷,不得活!”脸色一转变为白色,意为“脸都气白了”;当白娘子求她不要伤害许仙时,青儿脸色又一变为红色,意为“脸都气红了”;当追到许仙时,脸色再一变黑脸露出獠牙,意为“起了杀心”。在这其中,为顺接故事情节,伴奏音乐由原先舒缓的管弦乐伴奏,转变为节奏铿锵有力的“袭击乐”,起到了衬托剧情发展、协同演员身段、表现情绪变化等作用。由此,通过在音乐学科中结合川剧中的变脸元素,引领学生对在川剧变脸的过程中对音乐整体进行感受与体会,领会音乐在不同的情景与故事片段中所起的作用。
(二)如何体现学科融合
首先,以三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为例,其音乐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等。在与川剧元素相结合的音乐学科中,教师应当将这种类型归类为综合性艺术表演,即从属于表现和体验领域的律动、游戏、集体舞、歌舞剧表演等内容。因此,在教学生学习川剧音乐的同时,可以插入并引用其他的艺术形式辅以教学。例如,在教川剧“变脸”的音乐与历史时,可以采用教学生画脸谱、川剧服装设计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在不同的艺术交流学习中寻找自身所长,探索不同学科的魅力,发掘自身兴趣点。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中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要求其能够在川剧学习中获得丰富的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并且能自然地进行律动、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之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体会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川剧经典剧目《白蛇传》中,演员通过舞蹈动作的掩护采用“变脸”中的“扯脸”绝技使之脸谱在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色间转换,教师可依据学生不同学段的特点,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课堂循序渐进到音乐学科的中心内容,从“变脸”这种绝技表演中体会舞蹈体势,从舞蹈体势中引出音乐唱段。在此过程中,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音乐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体现学科融合的意义。
(三)如何得到艺术体验
在音乐学科中加入川剧元素,应把艺术体验、艺术实践等作为课程的内容方向。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们有意识地创设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对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文化艺术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川剧唱段与歌唱课、律动课等结合的方式,这不仅是为了增强音乐学科的艺术体验,也是为了将川剧特有的演唱技法推送到新一代当中,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川剧及其相关艺术。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八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学习独唱与合作演唱时,要求其应当具有较好的歌唱表现能力及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对歌曲的演绎发挥主观能动性。老师在歌唱教学中教演唱与咬字时,可借用川剧保持高亢嘹亮声调的同时还需保证吐字的清楚特点来讲解。以川剧《赏夏》为例,在唱至“清溪呀”的唱句时,学生需注重咬字与口腔开合,利用头腔共鸣来完成旋律演唱。但由于川剧所用方言的规律,此处“溪”的发音不应当是普通话中的“xi”而是四川方言中的“qi”,且“qi”相较于“xi”咬字上更为狭窄。因此,在进行如上内容课程时,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自身演唱的发音习惯和咬字方式。在加入川剧元素的音乐学科课堂中,学习四川方言发音的演唱是基本的教学要求,由此,也能让学生体会四川方言可爱圆润、风趣幽默的音韵特点。在音乐学科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加入川剧元素,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四川文化进行直观体验,也能激发孩子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艺术体验。
总结
川剧元素融入中小学音乐学科课堂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及情感感知,提升艺术审美水平,更能发展其在母语体系下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