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宁
〔关键词〕《百鸟朝凤》;伴随文本;电影音乐
一、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与伴随文本的界定
(一)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构成
现实生活中的唢呐曲《百鸟朝凤》是中国十大名曲之一,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其節奏喜庆欢快,尽现自然景象之生机律动。之后,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在《百鸟朝凤》原曲的基础上删去鸡鸣之声、压缩鸟鸣之声,设计华彩乐句,扩展充实快板尾段,使得全曲营造的氛围愈发生机勃勃,该唢呐曲成为了民间传统音乐的代表。1973年,作曲家王建中又将其改编为钢琴曲,收录于《民族器乐曲主题联奏》。《百鸟朝凤》在现实生活中多用于婚礼,象征吉祥、祝福、喜庆之意,而电影《百鸟朝凤》却将这“喜庆之乐”改编成了“至哀之乐”。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两代唢呐艺人焦三爷和游天鸣的技艺传承,以及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日渐式微的故事。电影《百鸟朝凤》中音乐可具体分为主题曲、插曲和作为配乐的背景音乐。在影片中多次提及的主题曲“百鸟朝凤”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焦三爷为逝去的窦村长泣血吹奏,一次是影片结尾游天鸣在焦三爷坟前为他吹奏。影片中还夹以诸多唢呐插曲,如中西乐队对峙时,焦三爷点名让唢呐班演奏的《南山松》。作为电影配乐中的背景音乐,唢呐曲也出现多次,如影片中游天鸣第一次用芦苇管吸上水时,师弟蓝玉在得到焦三爷传授的唢呐在炕上吹奏时,师兄弟二人一起帮师父师娘割麦子时,焦三爷在游天鸣第一次出活回来醉酒后吹唢呐曲时,唢呐被踩碎后焦三爷茕茕孑立行走在小道时,这一幕幕场景配以唢呐曲作为背景音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伴随文本的理论阐述
符号文本无法孤立存在,整个世界都被符号行为所包裹,文本与世界之间存在一种特别的关系。国外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称其为“文本间性”,玛丽·麦克林称其为序列说中的“附加文本”,约翰·费斯克称其为在水平面和垂直面相互运作的“互文本”,热奈特称其为“跨文本关系”,国内学者称其为“潜文本”。这种文本之间的关系,瑞恰慈在“语境论”中有所讨论,洛特曼也在“符号域”深入探究,而学者赵毅衡将其称为“伴随文本”——隐藏于文本边缘,文本之后或文本之外,但是深刻影响文本意义解释,积极参与文本意义建构与表达的因素。此外,他还将伴随文本细分为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元文本、链文本、先文本/后文本六类。
本文在学者赵毅衡对伴随文本细分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元文本、链文本、先后文本等伴随文本对电影《百鸟朝凤》中音乐的赋义与释义作用。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文本与电影文本联系紧密,也正因此,《百鸟朝凤》电影音乐的伴随文本更加丰富。对电影《百鸟朝凤》中音乐伴随文本进行研究,有助于大众进一步理解电影《百鸟朝凤》音乐背后所携带的社会约定和文化规约,明白其背后浸透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构造。
二、电影《百鸟朝凤》音乐的生产性伴随文本
(一)电影《百鸟朝凤》音乐的副文本
外显于文本的表现层,类似于“框架因素”的元素,可以将其称为副文本。副文本仅仅落在文本边缘的解释框架上,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意识到副文本的存在,例如书籍的装帧、标题,CD的封面设计等。而对于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我们首先就会注意到它的出品公司、电影的导演身份、作曲者身份等框架因素,这些框架性因素都使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落在一定的解释框架之内。
电影《百鸟朝凤》出品公司包括陕西景浩泽影视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曲江梦园影视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等,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最后一部作品,而第四代导演是以唤起人的觉醒、文化反思和启蒙潮流为主题,勇于承担文化再启蒙的历史使命的文化集群。电影《百鸟朝凤》荣获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获得了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的优秀电影音乐奖,其作曲者张大龙获得北京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张大龙还为此创作全新版《百鸟朝凤唢呐协奏曲》。上述这些文本之外的副文本(框架因素),无疑进一步加深了电影《百鸟朝凤》及其音乐的影响力。
(二)电影《百鸟朝凤》音乐的型文本
型文本指的是一种“归类”方式,也属于框架的一部分,型文本使“文本”与“文化”得以连接,是最重要的伴随文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体裁”,比如我们将电影按题材可分为爱情片、科幻片、喜剧片、恐怖片、动作片、警匪片等,按形式又可分为动画片、传记片、音乐片等。
从型文本来看,电影《百鸟朝凤》属于小众文艺片,它讲述的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唢呐师焦三爷仍然倾其一生想要守护唢呐这项传统民间技艺的坚定信念。由于观众的审美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观赏这样一部节奏缓慢的文艺影片。针对小众文艺片的票房现状,诸多学者和电影人提出应开设艺术专线电影院,给情怀电影以栖息之地。电影《百鸟朝凤》的文艺片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音乐的传播。《百鸟朝凤》原本是节奏欢快的“喜庆之乐”,在电影《百鸟朝凤》中被改编为“至哀之乐”,这种音乐的改编进一步映照了传统乡村文化伦理秩序的失落,这样的悲剧属性也让部分追求娱乐化的大众望而却步。
(三)电影《百鸟朝凤》音乐的前文本
前文本,顾名思义,指的是先前的文本。本文所述的前文本指先前所有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压力,学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称前文本为“联合文本”,即全部文化文本形成的网络,由此可见,前文本涵盖的范围比较广阔。
在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中,它的前文本牵涉到唢呐班在乡村的演变文化,可以从音乐窥见乡村伦理世界的崩溃。唢呐班在20世纪90年代面对娱乐化的物欲之潮时,心态日益浮躁,唢呐班里的表演者将许多粗鄙的元素融入了唢呐曲中,以迎合观众。在《创作谈:远去的诗意》一书中,作者肖江虹就感慨到唢呐师这一诗意的职业已经消亡,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压力之下,导演吴天明执导了《百鸟朝凤》,以图唤醒大众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坚守之心。
前文本的范围很广,还可以将社会文化赋予小众文艺片的压力看作前文本。在与商业片的竞争下,小众文艺片往往票房惨淡,然而导演吴天明还是倾其心血导此佳作,电影音乐的作曲家张大龙深入采风,且坚持使用纸笔和实录的管弦乐队进行创作。不像如今,华语电影工业在音乐创作上的预算比较低廉,有時甚至需要通过改变音乐形式来降低音乐成本。可以说,前文本赋予了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以深重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百鸟朝凤》电影音乐的解释性伴随文本
(一)元文本
元文本既可以被理解为“有关文本的文本”,也可以被理解为文本在生成之后,被受众接受之前出现的影响意义表达与解释的各种类型的文本。可以将元文本理解为各种与文本有关的评论,比如电影上映前明星的绯闻、八卦等。
网友对电影《百鸟朝凤》的积极评论会吸引受众去电影院一睹电影《百鸟朝凤》及其音乐的魅力,而消极评论也会扼杀一部分受众的观影兴趣。此外,凭着导演吴天明女儿的一封信,让马丁·斯科塞斯特、陈凯歌、张艺谋等诸多导演以及演员、明星等都参与了影片宣传片的录制,这些元文本的压力都对《百鸟朝凤》电影音乐的传播和意义解释产生重要影响。但也有人认为,有情怀的文艺电影本来就应该是小众的,不应该追求票房和上座率,而且电影《百鸟朝凤》也有不足之处,常态化的叙事框架、缓慢的叙事节奏、传统冲突的表现,都显现出比较明显的老套痕迹。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也因为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了改编,没有完全展现出原本音乐的魅力。《百鸟朝凤》电影音乐没有在初期取得成功。针对《百鸟朝凤》电影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不容置喙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元文本的压力,《百鸟朝凤》获得了观众的注意力,让它的票房和上座率起死回生,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元文本增强了《百鸟朝凤》电影及其音乐的影响力。
(二)链文本
可以被“链接”在一起共同接受的其他文本,如参考文本、延伸文本等都被称为链文本。笔者所述的链文本指的不是单一文本,而是一批同时被接受的文本。
如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可以和导演吴天明的其他经典电影作品《老井》《人生》《变脸》链接起来,同时还可以链接该片原著兼编剧肖江虹写的其他小说《傩面》《蛊镇》。《傩面》讲述的是贵州一位傩面师临死之前要烧掉自己亲手制作的所有傩面,因为他认为傩面这项传统技艺已经后继无人,其更加深入地剖析了传统艺人的精神领域。《蛊镇》讲述了以“蛊”“吹唢呐”“当大事”等为代表的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脆弱现状。可以说,《傩面》和《蛊镇》是《百鸟朝凤》的后文本,都表达了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秩序的解体和失语。
音乐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并不局限于音乐本身,而是一个族群土地记忆的载体,也是一个族群审美意识和生命价值观的凝聚。如果将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与它背后承载的族群文化相链接,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背后广阔的文化背景。
(三)先后文本
先文本与后文本之间存在特别的关系,比如后传、仿作、续集等。热奈特提出的“hypotext”,被史忠义翻译为“承文本”,即后出的文本承接某个先出的文本。
先后文本是电影《百鸟朝凤》音乐传播的重要环节。电影《百鸟朝凤》的先文本是肖江虹的同名小说,小说讲述了在社会变革人心浮躁的年代,老唢呐艺人焦三爷以生命坚守唢呐技艺传承的信念,以及其与徒弟游天鸣深刻的师徒情和父子情。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百鸟朝凤》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被改编,其旋律依旧是“喜庆之乐”,而在电影中却被虚构成为“至哀之乐”,可以说,《百鸟朝凤》电影音乐与其先文本的强烈对比使其自身充满文本张力,如果没有注意到电影《百鸟朝凤》音乐的先文本,就无法理解电影中乡村秩序的解体和传统民间艺术的失语等深刻主题,正是先文本的存在使电影《百鸟朝凤》音乐的意义表达在对比中更加丰富。
电影《百鸟朝凤》音乐的后文本包括电影《闪光少女》,电影讲述了学习民乐扬琴的女主角陈惊恋上学习西洋乐器钢琴的师兄,却惨遭告白失败的故事,表层是青春校园爱情故事,深层却是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的斗争和抵抗。比起文艺片《百鸟朝凤》,《闪光少女》在延续民乐和西洋乐的冲突中融入流行的青春校园恋爱等元素,尽管其在叙事模式和剧情发展等方面还有待进步,仍然不失为《百鸟朝凤》电影音乐后文本的一个尝试。
四、伴随文本过执
伴随文本在符号意义的接受过程中极有可能“喧宾夺主”,这种“喧宾夺主”的情况可以称为“伴随文本过执”。如果过分依赖伴随文本来进行解释,往往会遗忘文本自身的意义与品质。过分热衷于型文本,则会观赏和电影《百鸟朝凤》同一类型的小众文艺片,如果观众不喜欢小众文艺片,则会在知道电影《百鸟朝凤》的文艺片属性时立马放弃观看;过分热衷于元文本,观众会被网上各种关于电影《百鸟朝凤》的各种评论所影响,可能会选择阅读影评以代替观看电影和欣赏电影音乐;过分热衷于链文本,可能会喜欢上电影《百鸟朝凤》音乐的各种链接文本,例如吴天明导演的《老井》《人生》等其他作品,肖江虹描写传统民间技艺的《蛊镇》《傩面》等其他小说;过分热衷于先文本,则会比较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与现实生活中唢呐曲的不同,有的观众会游离电影想要表达的深刻主题,纠结于音乐的改编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百鸟朝凤》的原本魅力,观众也会比较电影与肖江虹同名小说的不同,陷入对改编细节的纠结;过分热衷于后文本,则会热切期待《百鸟朝凤》电影音乐的续作。
总的来说,“伴随文本过执”给予《百鸟朝凤》电影音乐的传播以更多可能性,但同时也要警惕这种伴随文本过执掩盖了文本自身的意义、掩盖了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掩盖了电影音乐自身想要表达的意义。一方面,我们无法摆脱伴随文本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警惕某一伴随文本过分的操控。
五、结语
电影《百鸟朝凤》音乐中的伴随文本给予文本自身的流传以深远的文化背景,超越了历时与共时的分界。“文化是一个社会各种表意行为的总集合”。因此,欲让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电影《百鸟朝凤》的音乐,就必须从文化中吸收和借用各种伴随文本。文本与文化链接方式之总集乃伴随文本,虽然文本不会也不可能被伴随文本替代,电影《百鸟朝凤》音乐文本仍然携带着意义,但是伴随文本的存在让我们在欣赏电影《百鸟朝凤》音乐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为“文化守灵人”的导演吴天明为我们带来的视听盛宴和深远思考,更能理解电影音乐背后承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