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育桦 陈广泽 管培苗
中医养生文化拥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渊源,随着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探讨运动养生所蕴含的中医养生思想成为了当代历史背景下的焦点话题。而为了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不断的反复探索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运动体系—传统保健气功。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收集法等分析传统保健气功的中医养生思想,笔者发现传统保健气功的中医养生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辩体施养”的个性观和“阴阳合体、中和协调”的平衡观。通过分析传统保健气功的中医养生思想,同时提出传统保健气功锻炼时的注意事项,可以为进行运动养生的人群提供中医理论依据,从而使人们对中医运动养生上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帮助人们更好的进行养生活动。
1 前言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思考应对之策,我国最早提倡中西医融合,共同治疗抵抗病毒。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中,其中明确提出灵活运用各种中医药方法来协助病人的恢复,而传统保健气功、太极拳,也被列入康复指导建议之中。与此同时,在2021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具体的指出了“推动武术、龙舟、围棋、传统保健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到大众生活、走向国际”,强调了健身气功的地位,鼓舞人们积极参加练习,以此来缓解人们的压力和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还能使健身气功走进百姓的生活,也能推动其走向国际,并且能传播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所以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保健气功,自然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发展。
传统保健气功,是指活动形体、调理气息、意念三者合一的中医养生运动,通过深入的了解传统保健气功并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即可达到调气养神、强身健體、预防疾病的目的。在历代文献中涉及养生文化的记载,把中医养生综合归纳而言,实则为“三观”理念。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辩体施养”的个性观、“阴阳合体、中和协调”的平衡观。这三观理念也影响到了中医养生运动,在传统中医养生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保健的实践中,创造出阴阳和谐的“太极拳”、仿生运动的“五禽戏”、撑筋拔骨的“易筋经”、吐纳养生的“六字诀”等。接下来本文主要从运动养生这一方面来分析传统保健气功和太极拳中的中医养生思想。
2 传统保健气功中所蕴含的中医养生思想
2.1 “天人合一”自然观
《灵枢经·邪客》谓:“人与天地相应也。”即说明了大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传统的儒、道、佛等诸家都有自家不同的说法,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仍然是最主要的观点,注重“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等三个层面,而在这三者关系之间更突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强调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要顺应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样,在运动养生中,也十分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医养生思想,只有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后汉书;方术传》载“华佗云: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传说五禽戏源于华佗,五禽戏的动作是模拟了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的动作和神韵,形神兼备,意气相随,达到精、气、神合一从而达到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增益脏腑的功能。五禽戏虽然简单,而这所有都来自大自然,学习了大自然的精神,吸收了大自然的元气,说明人融入了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从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医养生思想。八段锦要求呼吸自然、平稳,根据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调节自身的身心状况,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表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医养生思想。《全唐文·卷九四五》曰:精是吾神,气是吾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在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中,两手托天,全身伸展,伴随着呼吸和导引结合,即可“藏精养气”、通筋脉、调气血。又如八段锦动作预备式中的百会、劳宫、涌泉,即天上阳火、人中之火、地下阴水互为照应,再接着第一式为双手托天理三焦,接着由上到下依次分别调理心肺、脾胃、肝肾,最后一式以提踵颠足、守护丹田来结束运动。表达了天、地、人三合一,进而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2.2 “阴平阳秘”的平衡观
中医生理学则指出人的一般生物行为,是由阴阳之间在相互对立互根的基础上大致协调均衡发展的结果。即“阴平阳秘”的状态。“阴平阳秘”也属于中医养生思想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决。”即目的为使人体在阴阳运化过程中尽量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协调阴阳、形神共养是重要的养生原则,所以在运动养生的传统保健气功中,也贯彻了此原则。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取于《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即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我国古代的健身拳法就包含了太极拳,其招式舒展柔和,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即可以舒筋活血、修炼形体。同时,太极拳也讲究将意、气、形结合,使人精神、气机、形体、脏腑、肌肉、筋骨都得到充分的锻炼,达到了强身健体、体内阴阳协调的作用。在人体内的许多疾病,即使病理原因有多么复杂,大多数都是因为阴阳失调,诊断上也多以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办法进行治疗。所以太极拳的拳法中,为了均衡人体内的阴阳而采用了虚与实、进与退、动与静、开与合、呼与吸、起与落、屈与伸、蓄与发等基本手法。太极拳的基本拳形为“太极”,拳意也为“太极”,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虚一实,动静融合,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因此得到平衡,从而使人体达到了“阴平阳秘”的境界。
传统健身气功—五禽戏,是为祖国传承中医文化与传统运动精神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五禽,指的是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在古代,医学家认为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也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有虎的刚健、鹿的柔和、鹤的敏捷、熊的沉缓和猿的轻灵。五禽戏以模仿禽兽的动作使阴阳合体、刚柔并济。其动作左右对称、简单易学,顺应人体结构;其配乐清心舒缓扶除内心烦躁。同时注意动作和呼吸、意识、五禽神韵的结合,从而达到舒活筋骨、疏通脉络、未病先防的作用,进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隐归山林后创作了“六字诀”,最早全面地记录于其所著的《养性延命录》一书中。“六字诀”也是传统保健气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南北朝时期开始传承下来的,是依靠调节气息,通过呼吸导引来改善人的身体素质、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运动。现代科学实验已验证了“六字诀”五音与五脏之间的相应联系,长期进行练习就可以使练习者达到强身健体的锻炼目的。六字诀是利用六个字的吐纳与发音,再加上一定的肢体动作和意识活动来吐出脏腑之浊气,并吸收了外界天地之风清气来引导身体的内气运行,从而增加了人体内部通调五脏、六腑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人体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实现生命体的自我更新,进而让身体内部达到了“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2.3 “未病先治”的预防观
现代人类已经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同时越来越关注于怎样防止慢性病的出现,于是在国家出台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明确提出要进行系统展开中医药“治未病”科学研究及技术标准制定等课题,这反映了我国政策从“治病”向“疾病防治”的“战略前移”。“治未病”是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具有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等含义,即注重疾病的预防,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的阶段,要保持健康自律,适当的运动,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故而“未病先防,防重于治”也是中医药保健的核心原则和主要目的所在。邓铁涛是我国的国医大师,他有着几十年的养生经历,并建立了适合自己特别的养生思想。而邓铁涛就是以“治未病”作为养生的指导思想。同时邓铁涛 提出养生要以养生运动为助。邓铁涛在传统保健体系中,最为喜爱八段锦,并且坚持练习四十余年。八段锦是隶属于中国古代导引法的一部分,在习练时,用意不用力,以意为主,以意为引,以气运体,是身体运动与呼吸锻炼结合的健身功法。《老老恒言》道:“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一类,无非宣畅气血、展舒驚骇,有利无损。”即通过练习八段锦可达到保健和防病治病的效果。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中医导引法,有着强壮体魄、防止慢病的功效。相传易筋经是由菩提达摩传授给门徒的。根据相传,当时菩提达摩只是为了减少坐禅的困倦和疲乏,而采用了伸懒腰打脚这种畅血脉、利肌体的运动方式,可以使全身经脉、气血畅通,从而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未病先防的健身效果。易筋经的练功时,非常讲究精力松弛,形意合一,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先,利用活动变化引导气的运转,以达到意随形行,意气相随,即可保持心神清静,继而神藏且身强,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了“未病先治”的预防观。传统保健气功—太极养生杖,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中心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健身气功方面进行研究后所编创的一套健身气功功法,并定名为太极养生杖。太极养生杖共包含八式,分别为艄公摇橹、轻舟缓行、风摇荷叶、船夫背纤、神针定海、金龙绞尾、探海寻宝、气归丹田。这套功法将人体身上的各个关节都考虑在内,并且通过调身、调息以及调心的锻炼,对人的总体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太极养生杖还能够对人体的一些重要部位进行着重锻炼,其中的很多动作都是专门针对人体的腰部、胸腹部以及脊柱等部位进行锻炼的,很多蹲起动作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所以太极养生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强练习者的体魄。太极养生杖在进行编创时利用了太极的重要原理,还蕴涵了许多中国古代修身养性的思想,所以太极养生杖在增强练习者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使练习者在锻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心态,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太极养生杖适合大部分人进行锻炼,有未病先防,祛病延年的锻炼效果,贯彻了“未病先治”的中医养生思想。
3 传统保健气功锻炼时的注意事项
3.1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防患于未然,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有其特有的致病机理存在。传统保健气功不同于其他运动,未病时练习有助于增强体质与促进心理健康,在康复期治疗则有助于帮助疾病快速消除。因此长期练习传统保健气功不仅能够帮助练习者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练习者心理情绪的抒发与释放。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所有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长期的坚持。运动也是如此。想要传统保健气功保持身体及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要坚持而不间断。想要达到延年益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效果,离不开长期坚持的运动。所以“三天打鱼两天打网”是不能达到锻炼目的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传统保健气功中养生的目的及作用。
3.2 不骄不躁、循序渐进
始终秉承“阴阳平衡”的中医养生思想,练习传统保健气功时动作应控制好轻柔缓急的节奏,切勿心浮气躁。传统保健气功很多动作看似简单,但实际练习时会觉得动作过于复杂,难以掌握;有时即使掌握了动作,但做不到和呼吸、意念三者协调配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所有运动的过程都是循序渐进、逐级递增的过程,传统健保健气功也同样如此。因此,运动者切勿急于求成、切勿半途而废,应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在练习时制定小计划,做到逐步提高、动作逐渐标准。从而做到形神合一,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
3.3 选择适合的时间和适宜的环境
传统保健气功讲究“天人合一”,即对于环境的选择能够影响其练习所达到的效果。若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下运动,会造成“肺”受损,导致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功能异常。练习时可选择在室内或室外进行,总体要求是环境光线充足,空气清新,防止污浊的空气侵蚀身体,预防环境嘈杂影响心境。古人有言:“早起不在鸡鸣前。”所以不能过早起来进行锻炼,是等太阳出来后再进行传统保健气功的习练效果较好。同时,中医学十分重视的时辰治疗学方法进行辩证运用,如早晨锻炼对脾胃较好,中午锻炼对心脏保健功效较好,下午对肺脏较好,而晚上则对肝肾较好,过早或过晚进行练习不仅功效低,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练习时,也要做到顺应四时,春冬遮阳御寒;长夏防湿防暑;秋季防燥。所以,在进行健身气功训练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时间和适宜的环境,避免天气变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4 结语
传统保健气功既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和科学的健身理念。与此同时,传统保健气功已发展成为一套比较系统且完整的养生体系,其养生效果显著。通过以上中医思想的辨析,在传统保健体育养生过程中必须遵循“天人合一”“阴平阳秘”与“治未病”的中医养生思想,坚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择优环境、遵循时机”等四个基本准则。现代人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大背景下,也更注重于对自我健康与长寿的要求,中医养生思想和传统保健气功也应以交促互融的形式推广,才能更好的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作者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2.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