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起鹏,王玉红,刘 军
(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推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AR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运用,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值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新问题。
青年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状况,不仅关乎自身成长成才,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但随着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遇许多新问题。根据2021年在本校大学生中开展的“基于移动学习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调查问卷”,其中“思政课教学效果情况”一项的调查结果可以局部反映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表1 您认为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有(多选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更加注重道德培养和价值引领。因思政课的高度政治性、深刻的思想性和抽象的理论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近些年,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借助ppt、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驱动的多样化,这种一言堂、灌输式的讲授方法,不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致使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难免会让学生感动枯燥无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不佳。问卷调查中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占38.44%,证明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教学活动是双向互动过程,只有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遥相呼应,才能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才会有活跃的学习氛围,才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思政课堂仍然存在课时少授课内容多、一言堂等现象。单向知识输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体性难以调动,使学生缺少参与教学和自主思考的机会。课堂上,老师“你说你的”,学生“我做我的”,互不干涉,学生睡觉、刷微信、玩游戏等现象较为普遍存在。问卷调查中有51.1%的学生认为课堂参与度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现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大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在功利主义情绪影响下,高校部分学生为了自身职业发展需要,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则抱着无所谓甚至漠视的态度,对其作用认识不足。虽然学校和老师普遍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但部分学生认同感缺失,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认为学不学或者学得好不好对未来职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没有太大影响。问卷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高”的占比竟达45.03%,说明我校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和固定化。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枯燥,讲授的都是“高大上”理论,脱离了现实。问卷中有38.55%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化的内容多且枯燥无味。加之现实社会中部分人扭曲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实利,而忽视理想追求,认为高度的思想政治性满足不了现实多样性需求,也致使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当代大学生都是00后,伴随着手机、电脑和互联网而长大。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现代社会网络信息多样性、知识内容的丰富性、获取资源的便捷性以及学习渠道的快速性,都冲击着课堂教学。课堂讲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也不再局限于从老师和课堂这单一途径获取知识。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学生对教师和课堂教学依赖度降低。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当代青年喜爱的话语方式讲授思政课,把“教师主导教和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并重”的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学效果。AR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的机遇。
AR技术,又称之为增强现实技术,20世纪80年代出现,经缓慢发展,到21世纪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AR技术是用户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从而对现实世界增强感知的,是“由交互式计算机组成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仿真系统,能够感知使用者的实体行为,替代或者增强一种或者多种感官反馈,从而使使用者产生一种沉浸于或出现在逼真三维虚拟世界中的感受”[1]。使用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可以体验到真实世界无法经历的感受。
AR技术最主要是进行虚实结合和实时交互,它具有构想性、交互性和沉浸性三大特征。其一,AR技术构想性即想象性,是指“既能够模拟和仿照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能创建人脑中想象出来的虚拟场景或事物”[1]。其二,交互性是指使用者能够操控AR技术提供的智能机器设备与虚拟现实场景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互动,在场景中得到更生动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形式的信息反馈,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感受。其三,沉浸性是指“人们通过可穿戴设备,可以沉浸到AR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场景之中,并且产生直观的感受”[2],即使用者有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性感受。
伴随着现代科技快速发展,AR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作用于教育的力度越来越强。AR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1.AR技术是创设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举措
利用AR技术开发“增强的现实”移动课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自觉性,发挥自主性。AR技术的构想性使学生利用虚拟社会中的角色,充分挖掘自主性,积极参与活动。新颖的角色互换、情境体验,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获得新知识,也可以改变学生过去在课堂被动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由过去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AR技术是模拟思政课程教学实验从而将理论知识直观化的客观需要
思政课理论深奥抽象,可以通过AR 技术构建相关知识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可视化场景来学习理解理论,把握对应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实时可视化系统运用其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互动,获得业绩改善和个人满足感,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教与学双向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学习。模拟场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将思政课程抽象理论赋予生动直观的形象性。
3.AR技术是拓展高校思政课程实践途径、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知、情、意、行四者的统一,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效果。实现知识掌握、能力增强和素质提升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程度地流于形式,学生全员性实践基地研学活动更无法落到实处。运用AR技术创建思政课程实践实验室,可以通过智能设备来创建实践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教学模式,同学们可以通过先进设备进入虚拟现实场景,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能提升技能。
尽管AR技术运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具有很好发展前景,但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1.高校AR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高校的教育教学是由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来承担。运用AR技术创新教育教学,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知识等。很显然,目前高校广大教师对这方面知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如果缺乏AR技术或相关专业人员,势必会影响到智能设备的运用和课堂教学进展。
2.AR技术自身发展技术障碍
目前AR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构建、教学资源呈现和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学生主要是通过虚拟现实场景来扮演角色完成项目学习。一方面会受到AR技术自身发展程度影响,如学生在运用设备体验角色时,会受现有设备技术限制,如果设备技术目前存在着缺陷,势必会影响着学生体验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受场地和时空限制。
3.AR技术与教师教学设计关联有限
运用AR技术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一套专业技术来支撑,而且实践活动中的历史事件和案例要完全呈现出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目前仍然存在困难。有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时空方面的延展,教师必须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精心的编排,做好充分准备。从教学手段的使用到教学过程的完成,从教学内容的展开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包括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考核、评价,教师必须事先做足功课,还需要有较成熟的技术系统来支持,有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配合完成,否则单纯依靠教师无法独立完成。
4.AR技术运用产生的隐私危机
AR技术的沉浸感又称之为临场感。为了保证使用者达到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虚拟现实系统必须收集和跟踪使用者大量信息,包括使用者的爱好兴趣、关注点、如何行动以及行动后果的信息反馈,都会被真实记录下来,并且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来掌握使用者所有的信息,进而为使用者提供其更为需要的数据。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使用者大量信息被泄露,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AR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对于发挥思政育人功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营造思政教学环境,通过场景化、智能化、互动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把AR技术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众多,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情境教学是“遵循反应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设立生动的场景,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从而帮助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并运用知识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4]。借助AR技术,思政教学案例可创设为一个立体、可视的具象化案例,构建虚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成为虚拟课堂的主人。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主动进行的交流、讨论、思考等,能够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对新事物的猎奇心态,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师生交互性。AR技术赋能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鲜活、更直接,甚至某些嵌入式功能的开发和应用,还可以支配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强教学的真实性。
利用AR技术对思政课程内容进行虚拟重建,如图1所示。在虚拟空间中对人、物的重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情景进行重建,可提升思政教学的代入感;对历史事件的重演,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与之交互,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沉浸感;最终通过由单个人物的点到某些情景下的面,再扩展至整个事件的体,不断深入,增加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图1 思政课程内容重建示意图
“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5](P156)马克思指出人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生产实践,强调只有从从事社会实践的现实的人出发才能够把握社会历史的本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接受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为了为思政理论课提供更贴近现实的实践教学场所,可以利用AR技术与信息技术打造虚拟仿真的思政实践教学实训中心,实现VR 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各种思政优秀案例、红色资源,让学生足不出户地“亲临”实践教育基地,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感受红色教育资源的魅力,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合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AR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打造思政课程新平台。如图2所示,平台主要包括数据层、中间层、应用层和用户终端四部分组成。数据层是平台最底层,用于存放所有用户数据、模型数据、时间流程数据等等,是整个平台的基础。中阶层是底层数据与上层应用的中间接口,实现数据传输与通信。应用层根据底层数据实现各种应用程序,如用于AR中虚拟模型的重建、思政教学的课堂互动等。用户终端则是用户使用AR进行思政教学的各种电子设备。通过思政教学新平台,可以将思政课程拆解成多个知识点存储于新平台之中,教师可以在应用层灵活地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用户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用户终端,通过互联网方便地随时访问教学内容,身临其境地进行思政课程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图2 思政课程新平台总体结构图
为了实现AR技术与思政实践教学相融合、思政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高质量有效结合,努力构造出一种适合AR技术教学的实践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考,以达到AR技术与思政教育结合应有的效果,需要构建结合AR技术的思政教学新模式。如图3所示,在虚拟环境中,教师对思政教育要点讲解,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逐渐增强学习能力;通过AR技术对细节的拆解,使学生加深知识理解,锻炼思考能力;通过对真实环境的3D建模,创建新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内容,帮助学生研究新问题;通过对场景的交互,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和学习效果评价,使学生在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收获学习的成就感,实现教学的正向激励。
图3 思政教学新模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