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实证研究

2023-01-09 12:00樊静格
生产力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融合

王 然,樊静格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言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各国不仅在国民经济的整体上加快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而且制造业本身也呈现出了与服务业日益深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利用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的普遍共识。例如在国家发改委《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 号)中明确提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两个重要但往往被忽略的特征。其一,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直接载体是制造业企业;其二,在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和产出两个环节都存在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文分别简称投入融合和产出融合),分别表现为“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投入中的增加”和“制造业企业业务范围向服务业的扩张”。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多是利用行业投入产出数据、单独从投入或产出的角度,研究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而基于企业微观数据,将投入和产出两个环节的产业融合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不足。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企业微观数据、将投入和产出两个环节的产业融合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研究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实际影响。

二、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Rosenberg(1963)[1]在研究19 世纪中期美国机床工业技术变革的问题时首先提出的“技术融合”。20 世纪90 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之间出现了基于数字技术的融合趋势。在此基础上,“产业融合”现象在90 年代下半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周振华,2002)[2]。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内部的融合,如Katz(1996)[3]、Yoffie(1997)[4]等。植草益(2001)[5]将这一概念引入我国,用其描述技术进步引起的信息产业内部各产业边界模糊化的现象,并认为产业融合现象将从信息产业内部扩展到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这一概念由此扩展到了三次产业的层面。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即为这一层面的概念。另一方面,在20 世纪80 年代已经有研究分别以“经济软化”(Sheridan,1984)[6]和“制造业服务化”(Vandermerwe 等,1988)[7]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服务业对制造业日益深化的影响。产业融合与后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产业融合既包括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也包括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影响,而服务化和软化则只关注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研究中,绝大多数关于制造业产业融合的研究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只是使用了不同的概念,而研究的问题则基本相同。因此,接下来将不加区分、综合介绍这两方面的相关文献。

在投入融合方面,Jones 等(1988)、Grubel 等(1989)、Daniels(1991)、Reiskin 等(2000)[8]、陈宪和黄建锋(2004)[9]、顾乃华等(2006)[10]、冯泰文(2009)[11]、Lodefalk(2004)[12]、刘斌等(2016)[13]、韩民春和袁瀚坤(2020)[14]、王成东等(2022)[15]分别从专业化分工、资本深化和交易成本等角度,证明了产业融合有利于制造业企业绩效提升和产业发展。但是根据肖挺(2018)[16]、周念利等(2017)[17]以及夏秋和胡召玲(2018)[18]的研究结果,服务投入的增长与制造业发展之间有可能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或者是U 型关系;刘维刚和倪红福(2018)[19]、王岚(2020)[20]区分了国内服务投入和国外服务投入,前者发现国内服务没有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国外服务则存在促进效应,后者发现国内和国际投入与制造业生产率之间分别存在“U”型和“倒U”型关系。

在产出融合方面,Vandermerwe 等(1988)将发展服务业务看作一种重要的竞争工具,认为制造业企业借此可以形成差异化的产出从而取得理论上的收益。Mathieu(2001)、蔺雷和吴贵生(2007)[21]、Gebauer等(2005)[22]、Baines 等(2009)、Ivanka 等(2016)[23]等,分别从服务业利润率、企业竞争地位等不同角度论证了服务业务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Gebauer 等(2005)[22]认为,由于可能引起经营成本和管理复杂程度的大幅上升,因而制造业企业通过增加服务业务来获得利润增长的难度比预期要高得多,并称这种现象为“服务悖论”。肖挺(2018)[16]用中国企业的数据验证了短期内该悖论的存在。而Fang 等(2008)[24]、Neely(2008)[25]、陈洁雄(2010)[26]、Kastalli 等(2013)和许和连等(2017)[27]的研究结果显示,服务业务与制造业发展之间有可能是“U 型”“倒U 型”“马鞍型”的关系,或者没有显著关系。而陈漫和张新国(2016)[28]发现与制造业主业相关的服务业务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如果不相关则无显著作用;陈丽娴和沈鸿(2017)[29]发现,服务业务有利于民营制造业企业绩效提升,对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影响在短期内不显著。

通过回顾已有文献发现,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基础已经逐渐从三次产业或投入产出数据转为企业数据,而研究结论也由初期普遍认为产业融合有利于制造业发展,转变为目前更多的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关系。但是在现有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已有研究多是只关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在投入或产出某一环节的融合,把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则非常欠缺。另外,基于企业数据的微观实证研究也仍有待深入。因此,本文将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把投入融合与产出融合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采用企业微观数据、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并引入平方项,研究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实际影响,此外还将考查所有制和地域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构建

如前所述,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在投入方面,有可能因生产性服务投入更专业化的分工、更为完善的研发体系、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更低的交易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但是生产性服务投入能否顺利发挥这些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产出方面,因为市场需求有着从“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的发展趋势,而且基于产品的安装、调试、培训和维护等延伸服务、与产品应用相关的软件开发,尤其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要价值增值源泉。因此制造业企业业务范围向服务业的扩张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一种反应,这种扩张有可能因为服务业相对较高的利润率、也有可能因为形成与其他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促进企业发展。但是与投入融合类似,当制造业企业向自己最初并不擅长的服务业扩张时,也存在着成本上升和亏损的风险。

因此,不论是与服务业的投入融合还是产出融合,对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应该都是复杂的。为了反映这种影响的复杂性,并根据研究需要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建立如下企业发展模型:

其中,DM 为制造业企业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IS 和OS 为核心解释变量,IS 是投入融合度,OS是产出融合度,并引入二者的平方项研究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Z 为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LNP、资本密集度CI、企业资产负债率ALR 和政府补助LNG;i表示企业,t 表示年份,ε 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选择与测算方法

1.被解释变量。以制造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表示,指标值越大,代表企业发展水平越高。

2.核心解释变量。投入融合程度=现代服务业成本/ 总成本,其中现代服务业成本主要包括企业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产出融合程度=服务业收入/营业总收入,如果服务业收入数据不可得,则用总收入减去制造业收入作为替代数据。

3.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企业职工人数表示,资本密集度用企业人均资本衡量,资产负债率用企业负债总额与企业资产总额之比来衡量,政府补助为政府补助金额。为了缩小各变量数据的差距并便于计算,对企业规模和政府补助进行取对数处理。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2020 年6 月30 日同花顺网站按行业分类中的115 家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依据以下原则对公司数据进行筛选:(1)剔除2019 年为ST 及在此期间退市的公司;(2)剔除当年新上市的公司;(3)剔除已经偏离制造业主业的公司。经处理后研究样本共包括108 家公司,所用数据均来自于这些公司公开发布的历年年报。

在研究时间范围方面,本文选取2010—2019 年的10 年时间。选择依据主要在于:一方面,通过回顾上市公司历年年报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于通过与服务业的融合促进本企业发展的关注,主要是从2013 年前后开始的,如中集集团在2013 年年报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从2020 年开始,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很多企业经营状况也因此出现了重大变动,因此将研究时间限定在2020年之前,从而剔除疫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性统计

按照以上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之后,为了对各个变量的数据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二)模型选择

由于本文所用数据为非平衡短面板数据,时间序列特征不明显,因此没有必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或协整检验。在进行模型回归之前,需要先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估计。由于产业融合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存在个体特征,因此不采用混合回归模型估计。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 值为0.00,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因为样本中截面数较多,时序数较少,因此,本文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三)模型回归结果

利用Eviews 软件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总体模型回归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1)IS 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证明投入融合度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其影响存在一个阈值(27.57%),当投入融合度低于临界值时,产业融合并没有对企业发展形成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在超过该临界值时,则将显著促进企业的发展;(2)OS 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产出融合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与投入融合相同,且同样存在一个阈值(32.57%);(3)控制变量中,CI 及LNG 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而ALR 及LNP 的系数不显著,说明企业资本密集度及政府补助对于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企业资产负债率及企业规模的影响则不显著。

因此,由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与服务业在投入和产出两个环节的融合发展,对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的U 型关系。具体而言,在投入方面,研发和销售费用投入较少的时候,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人均营收的增加,而在达到临界值之后,继续增加研发和销售投入,企业人均营收将随之显著上升。因此研发和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也存在一个规模效应,其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来自规模经济导致的成本下降。在产出方面,在制造业企业将业务范围向服务业扩展的初期,产业融合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人均营收的增加,只有达到临界值之后,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四)模型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模型回归结果可能受到样本数据、指标选取的影响,从而出现估计方面的问题,因此接下来将改变样本数据容量及原模型中的变量,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分析。

1.缩尾处理。为了使得模型的回归结果更加可靠,本文将被解释变量的数据进行缩尾处理,剔除掉被解释变量前10%和后10%的数据,利用中间80%的数据重新进行模型回归,检验原模型的稳健性,结果如表3 所示。

由表3 可知,在进行缩尾处理后,仍然不改变原模型估计结果,原模型估计结果稳健。

表3 模型稳健性检验结果

2.改变时间区间。通过回顾上市公司历年年报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于通过与服务业的融合促进本企业发展的关注,主要是从2013 年才逐渐开始的,因此剔除掉2013 年之前的数据,利用2013—2019年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原模型的稳健性,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稳健性检验结果

由表4 可知,在改变样本时间范围之后,与原模型估计结果一致,原模型具有稳健性。

(五)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样本中108 家企业的异质性,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产业融合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接下来按照企业所有制类型及注册地的差异,研究所有制因素和地区因素在产业融合影响制造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基于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异质性分析。首先,按照企业股东持股比例,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控制变量与前文相同,结果如表5 所示。

由表5 可知:(1)在国有制造业企业中,IS 与OS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IS 与OS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U 型关系,与总样本回归模型一致。(2)在民营制造业企业中,IS 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投入融合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样表现为显著的U型关系;OS 一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系数均不显著,说明民营企业在研究时间周期内,产出融合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产出融合还不能给企业带来人均营业收入的增加。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一般都属于大型企业,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规模普遍更大,因此在产出方面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引起的成本下降,从而能够利用产业融合促进企业的发展。

表5 基于所有制类型的回归结果

2.基于企业所在地区的异质性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企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情况及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也有可能因地区而异。为此,基于企业总部注册地的不同,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组,进行分组回归,控制变量与前文相同,结果如表6 所示。

由表6 可知:(1)在产出环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产业融合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的U 型关系。(2)在投入环节,产业融合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表现出了明显的异质性。投入融合对于东部企业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U 型关系,对于中部企业影响不显著,对于西部企业则表现为显著的负影响。导致这一地区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三个方面:

表6 基于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回归结果

首先,中国服务业本身的发展水平就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服务业较为发达,因此东部制造业企业能够从生产性服务投入增长中获得更多的成本降低和技术创新效应,从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效果显著。

其次,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投入融合度还较低,尚未达到投入融合的临界值,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还处于U 型拐点的左边,因此投入融合对企业发展表现为负向影响。

最后,中西部制造业企业多是资源依赖型企业,企业学习和技术吸收能力较低,因此从生产性服务投入增长中获得的收益也比较有限,导致投入融合尚不能对企业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数据、将投入和产出两个环节的产业融合纳入同一个框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平方项,研究了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投入环节还是在产出环节,产业融合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之间都存在显著的U 型关系。说明产业融合对于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如果产业融合度没有超过临界值,产业融合对于制造业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只有超过临界值之后,产业融合才能显著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产业融合对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企业所有制类型的不同而异。投入融合对于国有和民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的U 型关系;但是产出融合对于国有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仍为显著的U 型关系,而对于民营企业的影响则不显著。

最后,产业融合对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地区不同而异。不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企业,产出融合对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的U 型关系;但是投入融合对于东部企业表现为显著的U 型关系,对于中部企业影响不显著,对于西部企业则表现为显著的负影响。

(二)政策建议

首先,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在生产过程的投入环节,制造业企业应该努力增加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的投入,加快推进投入服务化的进程,促进与服务业在投入环节的融合,尽快越过投入融合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拐点,从而充分发挥投入融合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运输外包等形式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通过发展产品在线服务等形式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通过定制化设计等形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从而提升研发、设计、销售等服务性投入在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最终实现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其次,在生产过程的产出环节,制造业企业应重视市场需求的新趋势,促进与服务业实现产出融合。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表明,“制造+服务”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务范围向服务业的扩张是对制造业企业的时代要求。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于和产品相关的服务开发仍不够重视、来自服务业务的收入占比相对仍然较低[30]。因此我国制造业企业应该努力向服务业领域扩张,不断提升服务业收入占比,促进与服务业在产出环节的融合,同样需要尽快越过产出融合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拐点,从而充分发挥产出融合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融资租赁、在提供设备的同时提供维修检修、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等方式,逐步向服务业领域扩张,最终推动实现我国制造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的转型。

最后,尽管民营企业在产出环节的融合以及中西部企业在投入环节的融合尚未对企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一现象是这些企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较低的表现,而不能成为企业停止向服务业扩张的借口。尤其是中西部企业,更应该向东部制造业企业学习,努力增加现代服务投入比重、提升从服务业获取收入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产业融合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服务业制造业融合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