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文,吴洪成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形成了《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关键历史节点做出的精辟总结,从宏观视角对党的百年奋斗所取得的基本成就和经验做了历史性回顾,同时也为共产党迈向新的百年征程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引。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飞跃式的成就,其中就包括扫盲教育事业。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扫盲的百年历史,实则是一场以提升文化为基础、以政治洗礼为核心的为人民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深刻运动,是对失学工农扫盲识字的文化翻身,更是以文化教育为契机来实现对他们的翻身教育。[1]
文盲,原指不能识别和书写文字的成年人,国际各个国家和地区统计文盲的标准略有不同,但大致都是把12~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很少字的群体称之为文盲或半文盲,随着时间的演进,文盲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包括扫盲教育在内,党领导的一切事业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总目标服务。因此,扫盲主要针对工农大众,以识字扫盲和政治教育为主,逐步探索服务于革命战争的扫盲教育道路。
建党初期(1921~1927年),扫盲教育主要以工人补习教育的形式进行。一方面为保障工人的基本受教育权,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为树立工人的阶级意识,扩大党的群众基础。1992年,刘少奇创办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之后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其成员都可以进补习学校学习。1925年,中国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和形成了《工人教育议案》,指出“我等应要求政府以法律保证男女劳动者有受补习教育之机会”。[2](P2~3)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已初步认识到了扫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的力量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扫盲教育运动。这一阶段,扫盲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在党的领导下具有了一定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群众文盲率高达80%以上,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形式,如开办夜校、识字组、俱乐部和业余补习学校,广泛实施社会教育旨在努力扫除文盲,提高青年和成人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3](P17)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农民们的实际需要而定,如识字先教常见的、常用的字,还教农民们学写字、学打算盘、学写借条等。[4](P97)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扫盲教育的工作经验。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路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服务于全面抗战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建立起适应和满足抗日战争与边区建设实际的全面抗战教育体系。这一阶段的扫盲教育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高潮,形成了网络化的扫盲教育格局。在教育目的方面,扫盲不仅要保障工农大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同时要进行政治动员,以实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扫盲教育活动更为丰富,包括识字教育、政治教育、抗战教育等多样化的内容。扫盲教育形式,有集中和分散形式的冬学、常规性的识字组、生产间隙作为补充的业余补习学校以及作为领导和实施机构的民众教育馆,还有个别教学、送字上门、巡回教学、“小先生制”等组织方式。为了配合扫盲教育的开展,其间还进行了两次新文字改革试验,取得了能够方便工农和儿童学习的良好成效,这也成为新中国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宝贵经验。[5]在此阶段,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广泛的扫盲教育不仅提升了根据地群众的文化素质,更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典范。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扫盲教育主要是发展解放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此时的扫盲教育旨在为所有劳苦大众获得教育权而奋斗。如东北解放区要求“有重点地进行教育,提高人民大众的觉悟和文化水平,动员人民大众参加生产建设,支持战争”;华北解放区提出“冬学的任务是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引导群众积极参加生产建设”。[4](P177)这一阶段,党领导的扫盲教育有着明确的方向和较为成熟的组织形式,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党领导的扫盲教育也在此基础上迈向更广泛的社会教育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年(1949~1966年),扫盲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进行了一定的制度化建设,由国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统一推进扫盲工作,此外,扫盲教材、扫盲形式、扫盲教法等方面都形成了常态化的体系和制度。如1949年11月,教育部成立了“识字运动委员会”,专门领导农民、工人、干部的扫盲教育。[6](P7)之后又相继发布有关冬学教育、业余教育及扫盲教育的相关文件。1950年9月,在全国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目标。[7](P1831)在国家统一的组织领导下,出现了三次全国性的扫盲教育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52年推行“速成识字法”,利用注音拼音和符号帮助学员识字,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使得对识字有畏难情绪的农民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农民识字率也大为提高。[8]“速成法”的推广形成了全国第一次扫盲运动高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急躁冒进的问题。因此,在1953年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下发《关于扫盲标准、扫盲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对文盲标准、扫盲工作等作出明确指示,将扫盲工作纳入正轨。经过几年的发展,1956年全国掀起了第二次扫盲运动的高潮。这年3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指出:“扫除文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革命,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9](P19)这成为全国扫盲运动的巨大动力。1958年,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兴起,扫盲教育也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全国扫除文盲和半文盲的呼声和行动高涨,但扫盲工作也出现了“浮夸风”,经过总结和纠正,扫盲工作才得以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继续稳健发展,据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中国文盲率已下降至38.1%。(1)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7.23亿人,文盲人口约为2.4亿人,并未公布文盲率,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文盲率由1964年38.1%下降至23.5%,故本文采用38.1%。
“文革”期间(1966~1976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形势骤变,国家工作重点转向阶级斗争,全国的文教事业受到冲击。这一时期的扫盲教育畸形变更为为政治斗争服务,在内容上大搞个人崇拜,并宣传阶级斗争思想。然而,虽然在全国文化教育受到挫折的情形下,部分地区的扫盲教育并未完全中止。1970年,国家进入“四五”计划,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主持下,文教工作有所恢复,提出“要大力发展业余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1972年又提出“要求各地根据当地情况,采取多种办学形式,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入学,在他们入学后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进行成人扫盲工作”,1974年提出“在有条件的农村普及七年教育;要求扫除农村基层干部和青少年中文盲”。[10]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部分省份的扫盲教育得以在文教事业低迷中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大批不识字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如何提升劳动力素质成为了扫盲教育的难点和重点。1978年11月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提出:“要根据扫盲的特点,贯彻自愿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扫除文盲,切实安排好学习时间。”[11](P12)1982年扫盲教育被载入宪法,表明了政府的决心和扫盲教育的地位。1988年,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要求:“凡15周岁至40周岁的文盲、半文盲公民,除不具备接受扫盲教育能力的以外,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2](P2713)1989年,扫盲教育首次被列入国家教委年度工作要点,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年度扫盲计划。次年,国家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协调小组,先后下达一系列通知文件,依次召开全国扫盲工作会议,形成定期布置、定期检查、定期报告、定期表彰先进与督促后进等扫盲制度,促使我国扫盲活动声势浩大地开展。[13](P32)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文盲率下降至20.6%,(2)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于2001年公布的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数据。证明了这一时期扫盲教育的显著成效。
20世纪90年代,全国扫盲教育进入“深水区”,在全国文盲率持续降低的同时,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文盲率高达30%以上,成为这一时期扫盲教育的难点和重点。1992年,国家颁布《扫除文盲教育教学大纲》,对扫盲教育作出进一步指导。1995年《中华人民共国和教育法》也将扫盲教育纳入其中,此时的扫盲教育已成为国家意志被系统化地执行,朝着到2000年基本扫除文盲的伟大目标而努力。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大力推行普及义务教育事业,配合扫盲教育的开展,共同为迈进新世纪的崭新局面而努力。
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之际终于摘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但中国人口基数巨大,成人文盲率依旧在9%左右徘徊,并且文盲群体逐渐由过去的不识字演变为功能性障碍。
2000~2009年,国家颁布的扫盲政策文件在数量上明显下降,一方面由于扫盲工作基本结束,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事业的重心已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转移到关注教育公平和质量上来,但教育部成立的扫盲教育处依旧在稳步推进扫盲教育事业。2007年,教育部联合中央12部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巩固扫盲成果,提高扫盲效益,扫除剩余文盲,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广泛的人力资源支持”。[14]2009年,党中央决定裁撤教育部扫盲教育处,标志着扫盲教育专门化管理时代的结束,但扫盲教育处处长表示,扫盲处虽然裁撤,但中国扫盲工作并未结束,为继续推进传统识字扫盲和新式扫盲,中央12个部委将分别承担“行业扫盲”的工作。[15]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文盲率降至4.08%,标志着全面扫除文盲接近尾声。
在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历史时刻,公元201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传统的扫盲教育工作宣告结束。传统扫盲教育的结束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的重大成就,更是世界教育史的一个飞跃。中国占据世界总人口的1/5左右,中国传统扫盲的胜利也为世界扫盲事业做出了一个典范。
进入新时代,扫盲教育有了新的内涵。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对教育需要培养人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取层面,更多需要通过教育提升人的整体素养,其中学会应对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与外界和谐相处等成为了评价人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传统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功能性扫盲工作结束的同时,文化性扫盲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2001年,联合国大会提出:“要通过扫盲教育所提供的基本教育,开发人们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16]这一观点将扫盲教育与人的生存能力与社会参与能力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的扫盲教育从内涵、内容到形式、方法成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言之,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传统扫盲教育的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领导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人扫盲教育的百年征程,它不仅是工农大众争取教育权力的过程,也使工农大众实现了文化上的翻身,更重要的是其领导的扫盲教育为中华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完成了一次世界瞩目的蜕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盲大国,中国共产党实施行之有效的扫盲教育无疑是一件壮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农民大众文盲率高,但大多都稳定在自给自足的环境里,外部交流较少。因此,政府和民众对扫盲的需求并不迫切。然而,近代以来,生产力的解放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进行社会流动和交往活动大幅增加。开放的环境和生产力的需求,使得扫盲教育成为必要。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认识到了扫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政策、开办免费学校等方式进行识字运动,但最终由于政策落实不力、流于形式等问题没有取得预期成效。[17]与此迥异的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扫盲教育从一开始就扎根于工农大众,立志实现他们在文化上的翻身。经过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大众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首先,中国共产党为工农大众提供基本的读写算教育。文盲以及半文盲群体缺乏最基本的文字阅读、书写和日常算术能力,这不仅在文化信息的获得和交流上不利,同时也可能会带来经济或政治权利被剥夺(如没有政治参与能力)。 因此,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基本的读写算教育改变了工农大众文化上受压迫的命运。其次,中国共产党所实施的扫盲教育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利是工农大众最基本的权利,为文盲和半文盲群体提供基本的识字教育是政府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指出:“现代社会之不平等,大半起于无受教育之机会。”[2]在百年的扫盲教育中,保障工农大众的受教育权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群众翻身作主人的重要途径。最后,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扫盲教育逐步减少了文盲和半文盲数量,最终实现了扫除文盲的伟大目标。工农大众在文化上的翻身解放的显著标志就是文盲数量的减少,中国人口基数大,文盲率高是扫盲教育最直接的难题,但最终文盲率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80%以上最终降至2.6%,(3)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第一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变化。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扫除文盲的历史目标。
总之,文化翻身是除经济翻身、政治翻身之外社会解放的又一内容,并且任务艰巨,周期漫长。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实施的百年扫盲教育最终实现了工农大众的文化翻身,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扫盲教育是一场世界范围的广泛教育运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扫除文盲和半文盲的艰巨任务。百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扫盲教育事业,针对中国具体实际,创造出了一套成熟完备的扫盲教育机制,不仅实现了扫除文盲的目标,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扫盲教育道路,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中国的扫盲教育始于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癸卯学制》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在乡村设置了一些学堂以进行识字教育,但随着清政府的覆灭而中止。[1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开辟一条真正普及人民群众的扫盲教育道路。首先,筑建了坚实的扫盲教育领导基础。在百年中国特色的扫盲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多层次领导体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并参与扫盲教育工作,形成了统一的组织和领导。[19]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识字促进会、识字工作委员会、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等相继成立,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管理机构呈现出网络式的格局,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促进了扫盲教育的发展。[20]其次,丰富了扫盲教育的话语体系。通过百年的实践,完成了扫盲教育,实现了从“工农教育”到“成人教育”再到“终身教育”的话语体系转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扫盲教育一直使用“工农教育”的话语表述,这既是对扫盲教育对象的正确表达,又是革命和建设初期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以后,扫盲教育发生了转变,把针对成年人的基础补习教育纳入扫盲教育当中,1986年“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成人教育”这一概念,代替了中国本土的“工农教育”;进入21世纪,随着传统扫盲工作的结束,构建一个“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成为主流,“终身教育”的概念逐渐吸纳了“成人教育”,成为新的话语表达。[21]最后,为世界提供了扫盲教育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扫盲教育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文盲问题多年来萦绕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建设道路上,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是全球共同的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扫盲教育的百年实践,用事实证明中国扫盲道路的正确性,同时也为世界扫盲运动提供了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将扫除文盲视为世界文教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国百年扫盲的“道路”中的成功经验,促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应当把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推进全民教育这种经验,更多地介绍给其他国家,现在可以做经验输出国了”。[2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扫盲教育在百年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扫盲教育道路,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认可和确立的。党领导的百年扫盲实践充分证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扫盲教育成功的关键,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最好的实践证明。
首先,百年扫盲教育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先进政党,在扫盲教育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一根本价值取向。从建党初期一直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扫盲教育一方面积极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通过切实发挥文化教育的功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识什么字、学什么技能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使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从而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其次,百年扫盲教育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层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扫盲教育事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化发展。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几代领导人都认识到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扫盲教育不仅仅是对人民群众的识字和知识文化扫盲,更有以思想意识形态为主的政治教育。通过扫盲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学说渗透到人民群众当中,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基层的传播,同时也深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得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向标。
最后,百年扫盲教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仅仅是“星火之光”,但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然形成“世界燎原之光”,在“百年的奋斗中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23]扫盲教育的百年实践正是造就这一先进大党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文盲率高达80%以上,并且情况复杂的国情,但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却完成了扫盲教育的历史使命,向中国人民和世界证明了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一百年的扫盲教育实践为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践支撑。
为新时代的扫盲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扫盲教育实践的又一重大的历史意义。党领导的扫盲教育结束了中国传统工具性扫盲的历史,但中国的扫盲工作并未彻底结束,而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有了新的历史任务。
首先,奠定了继续推进基础性扫盲的实践基础。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截止到2021年,全国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7750200人,文盲率为2.67%。这表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文盲率已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发展不均衡,继续推进剩余文盲人口的扫盲教育工作愈发艰深,新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基础性扫盲工作尚未结束。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扫盲教育实践为继续推进剩余文盲人口的扫盲教育奠定了基础,为继续推进中国扫盲教育指明了方向。
其次,继续巩固和均衡化发展义务教育事业。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是解决“文盲再生产”的根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扫盲教育也是伴随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而逐渐取得成就的,这表明了新的扫盲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将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成果摆在突出位置上,防止儿童失学、辍学问题的产生。除此之外,百年的扫盲实践成就还要求,继续推进扫盲教育必须关注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化的问题。新的基础性扫盲工作重点主要在偏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密切相关。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也是扫盲教育的重要举措。
中国扫盲教育的百年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不仅摘掉了中国“文盲大国”的帽子,还创造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扫盲教育道路。在新时代继续推进扫盲教育的纵深化发展,这无论是对中国文化建设还是对世界扫盲进程无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有着不同的社会矛盾,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扫盲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了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并且正确处理了扫盲教育与阶段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不仅使扫盲教育在识字教育,提升人民文化水平上取得成功,还使扫盲教育发挥了最大效度的社会功能,促进党的阶段性历史任务的完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扫盲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社会扫盲为党的历史任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这项任务赋予了扫盲教育新的内涵,扫盲教育积极配合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逐步实现转型。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历史任务和正确处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扫盲教育事业的百年成就表明,教育与社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阶段性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对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育在表达自身诉求的同时,也要及时和明确回应社会历史的需求。准确把握历史阶段性任务和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扫盲教育的基本经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扫盲教育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保障,也是百年扫盲教育历程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扫盲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在百年扫盲教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作为领导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同的扫盲历史时期,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从未动摇,这为稳步推进扫盲教育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无论是建党初期组织工人扫盲,还是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群众扫盲,抑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的扫盲运动,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组织分工,这种严密而完备的系统管理使得扫盲教育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在扫盲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扫盲教育过程中也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受教育权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扫盲教育就是为人民群众争取受教育权的重要途径。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对工农大众进行业余补习教育是普及教育的重要方式。之后的扫盲教育实践也始终为实现工农大众争取文化教育的翻身而奋斗,其间坚持扫盲教育实践的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扫盲教育中人民利益至上的深刻体现。因此,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扫盲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百年扫盲教育历程的重要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新时代继续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扫盲教育事业活的灵魂。[24](P25)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扫盲教育的百年历程,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一直贯穿始终,成为扫盲教育取得成就的思想基础,推动扫盲教育不断进步。
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在扫盲教育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克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总结扫盲经验和教训,推动扫盲事业的发展。如陕甘宁边区时期,以往苏区的扫盲经验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被广泛应用在边区社会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扫盲成效。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扫盲工作曾一度出现了强迫群众入学、脱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内容泛政治化等急于求成的错误做法,扫盲工作陷入低迷。中国共产党针对扫盲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经过边区文教大会的总结,重新确立了“需要和自愿”的扫盲教育原则,扫盲教育又重回良性发展轨道。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在扫盲教育中总结成功经验和错误教训,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扫盲教育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扫盲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与其因地制宜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扫盲教育内容和形式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历史阶段的不同、文盲所在区域的差异以及扫盲群体的多样化等原因,扫盲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共产党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不同的扫盲教育内容和形式。
首先,不同的历史时期,扫盲教育内容有所变化。虽然百年扫盲教育内容始终都以识字和文化常识为主,但随着阶段性历史任务的不同,扫盲教育内容也因时而变。土地革命时期,扫盲教育带有文化性和政治性扫盲的双重属性,同时还兼有革命战争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后,扫盲教育承担着为新中国提供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力的使命;新时代,扫盲教育还包含信息符号的辨认和电子技术使用的新内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扫盲教育以新内容是扫盲工作顺利开展和实质有效的保障。
其次,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也表现出扫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百年扫盲教育实践表明,不同的扫盲教育内容势必造成不同的扫盲形式。不同区域之间的扫盲教育有着不同的扫盲教育形式。经济条件好、政治稳定的地区扫盲教育多以集体化的形式进行,并且这些地区也往往会成为扫盲教育的重点试验区。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扫盲教育多以冬学教育的形式进行;而在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识字组就成为了扫盲的重要形式。此外,还有民众教育馆、业余补习学校等,多种不同的扫盲途径。这些灵活多样的扫盲教育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保证扫盲教育稳步进行。
再次,不同的扫盲教育对象,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扫盲内容和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扫盲教育实践中,根据职业、性别等多种依据划分了不同的文盲群体。其中,有在城市工厂生产的工人,有不能脱离生产劳动的农民,有稍能识文断字的商人,也有不懂母婴卫生的妇女和基层干部等。针对不同的群体,扫盲工作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个性化的形式施以不同的扫盲内容。如商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就施之以政治教育;农民不能脱离生产劳动,就以“一揽子”的形式进行教育;妇女则多以母婴卫生和识字教育为主等。因地制宜创造出的多种扫盲内容和形式为扫盲教育的成就获得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栉风沐雨的百年扫盲教育历程,不仅实现了工农大众的文化翻身,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建构起了新的扫盲教育格局。新时期,传统文盲的概念逐渐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扫盲教育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在中国,现代信息技术媒介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并且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此外,如何在信息技术社会更好学习、更好生存也是新时代扫盲教育的未来走向。这不仅需要扫盲教育与现代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彼此融通,更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能够更好参与社会、职业成长、终身发展的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扫盲教育的百年历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扫盲教育道路。是工农大众在文化上翻身的伟大成就,为一次世界的教育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