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婕(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21000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关键部分之一,该理论强调“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各年龄段、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帮助。将之应用到小学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相辅相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小学中年段是写话向习作过渡的阶段,此学段的学生刚刚接触习作,有畏难情绪,实践不足,缺少方法,存在词不达意、语言贫乏等众多问题。巧妙的读写结合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习作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相长。
阅读和习作在本质上都是以文章为中心的学习行为,教师将两者融入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但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轻读写结合”的现象。部分教师将阅读和习作割裂开,进行单一授课,认为这样更有效率。另外一些教师尽管有在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意识,但在课堂教学时,仍然把教学的重点落在阅读教学上。对于习作教学,教师常常选择在课堂上浅尝辄止,稍稍点拨,把写作留作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而刚接触习作的中年段学生常常在独立完成习作作业时无从下笔,导致习作兴趣不浓厚、习作质量不高。这两种做法实际上都切断了阅读与习作的内在联系,使读写分家。
阅读与习作的融合应该是顺畅而和谐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灵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要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让学生自然倾诉。读写结合教学应不拘泥于形式,尝试多种方法,譬如提炼小标题、想象续写等。很多教师存在读写结合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在教学时生硬切入,让学生通过仿句造句的方式进行训练。这些固定句式从低年段口头练习一直持续到中年段仿写,对于中年段学生而言,既缺乏新鲜感,也不能丰富词汇量,无法提升表达能力。
教师如果仔细研读教材,在教学设计时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紧扣字词句篇,就能在文章中发现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和有效的语言训练点。因此,高效的读写结合教学应该方式多样化,让学生通过阅读增加积累,拓展思路,从字词句篇的寻味感悟中提升阅读欣赏能力和习作思维能力,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最终实现对多种表达技巧的触类旁通。
读写结合本应该是教师在常规课中遵循的教学原则,但常常变成教师为了制造亮点在公开课进行表演的道具。一些教师在公开课上预留10分钟时间,围绕某一个训练点,或者课文的留白之处,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但实际情况是,对于文笔较好的学生,要么练笔时间不够发挥,要么因为过于简单失去兴致;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么绞尽脑汁无从下笔,要么生搬硬套堆积词汇。而这种即时的小练笔由于时间有限,在课堂上只能请少数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反馈。本来预设的集体训练,最终变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展示。不仅如此,学生从某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习作技巧是孤立的,这种随学随用的读写结合是短暂的,不少学生只是一味模仿,不会举一反三。公开课上短暂的精彩,并不能转换成学生真正的掌握。
习作始于模仿,而初级的模仿可以从遣词造句开始。如果学生能够将阅读中获取到的精彩语句恰当地运用到习作中,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构句方式,进而增益于习作。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挖掘精彩句式,把握文本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对经典的句式进行品味和仿写,生成言语智慧。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第二自然段围绕秋天的雨带来的颜色进行描写,其中“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句拟人句既凸显主题,又不落俗套,非常适合迁移。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句式仿写:“大方的秋雨姑娘还会把什么颜色带给谁呢?仿照句式,发挥想象,我们也来当一当小作家!”学生欣然挥笔,写下的语句个性十足。
这些生动的语句彰显学生对于生活特有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因为学生在之前的阅读教学中已经感受到了秋雨的美好,段落中的精彩句式为阅读和写话架起桥梁,学生便能以文本为阶梯,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转化为美好的文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充分诵读,品味语句的美感和精妙之处,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创作,这样才是有意义的练笔实践。
语文教材中处处藏留白。很多表面上“无”的空白,实际上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有”。这些空白既有情节的承接延伸,也有情感的转变;既有主旨的升华,也有内容的新释,就像电影中的空镜头,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捕捉到这些留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的理解,合理联想,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出来,既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又激发了习作兴趣。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充满神奇的想象,讲述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历经艰险采石补天的故事。对于女娲克服艰难险阻采石的过程,文章中没有明说。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全文,推敲细节,将过程补充完整。神奇的童话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文思涌泉,许多奇妙的想象跃然纸上,如“五彩石中的红色石叫赤焰石,只能靠近太阳才能拿到。女娲奋力飞向太阳,火红的太阳灼伤了女娲的皮肤,但她忍着钻心的疼痛继续取石。”
在学生的笔下,文章中隐没的部分充实起来,人物形象鲜明立体起来。通过这样的文本补白,学生实现了创新表达,对文本理解更加透彻,既增益于习作,也增益于阅读。
好的结尾往往意蕴缱绻,引人深思。一些文章在结尾处留下悬念,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联系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结尾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是对原文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情节的延展。
学生边读边写,在阅读中有感而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话可讲、有文可写,使自己的思维空间充分得到拓展。除了教材外,教师还要适时挖掘课外资源,丰富读写结合的路径,帮助学生提升读写迁移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掘读写结合点,丰富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长,获得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