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彩红,史登林,黄又华,安 进,洪 勇,罗荣玉,王红燕
(1.毕节市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站,贵州 毕节 551700;2.赫章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毕节 553200;3.大方县兴隆苗族乡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毕节 551617;4.黔西市观音洞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毕节 551502)
小厕所是大民生的基础环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环,关乎亿万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品质[1-3]。“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是一项持续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民生工程。抓好抓细抓实农村“厕所革命”这项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补齐这块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品质的短板,可明显提高农村居民更直接、更现实的幸福感和满意度[4-5]。近年来,毕节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的重要指示精神[6],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至目前,累计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50万户、卫生公厕2 561个,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为毕节市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供决策参考,对毕节市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主要措施和典型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厕工作,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厕所革命”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
究部署农村“厕所革命”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原原本本执行。先后印发《毕节市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关于建立完善农村卫生厕所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毕节市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毕节市2022年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市县两级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
1.2.1 宣传到民坚持做好群众思想引导工作,让群众认识到厕所改造的目的和好处,消除群众对厕所改造的顾虑和担忧。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1万份,开展技术服务2 000余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达1.7万人次,全力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村改厕的良好氛围。
1.2.2 问计于民充分借助群众智慧,考虑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保障群众利益。每年组织开展1次以上摸底排查,逐县逐乡逐村建立改厕信息管理台账,按照登记一户、改造一户、验收一户、销号一户的方式实行闭环管理。
1.2.3 实施靠民牢固确立“农村厕改为农民,农村厕改靠农民”的建设导向,对于基础条件好、基层组织能力强、农民意愿高的地方优先推进,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出资、出劳、出力,提高农民参与度,发挥农民群众在改厕中的主体作用。
1.2.4满意在民把农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农民满意度纳入改厕工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充分尊重农民选择,调动农民参与改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农民知情、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
1.3.1 科学规划坚持农村改厕与保障供水和污水处理同步推进,明确“厕所革命”的建设规划、工作重点、技术标准、施工标准、验收标准,避免多重标准和重复建设。如金沙县将所辖26个乡镇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一类引领示范乡镇12个、二类重点推进乡镇9个、三类夯实基础乡镇5个,分别制定改厕工作规划,分类稳步推进改厕工作。
1.3.2 因地制宜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改厕重点和难点。如在市东部地区的金沙县、黔西市重点推进水冲式厕所,重点解决农村厕所污水的多样化降解和排放问题;在市西部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的威宁县重点推进生态旱厕改造模式,重点解决粪污的清掏和无害化处理后的还田问题。
1.3.3 分类施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方便实用为原则,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因村制宜、分户指导、分类施策,合理科学选择改厕模式。针对周边建有污水管网或人群居住集中且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采用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厕所,厕所粪污统一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人群居住分散、水源条件较好的村庄,采用三格式水冲式厕所,厕所粪污由农户自行清掏或建设第四格小型人工湿地处理池;针对水源条件差的村庄,采用生态卫生旱厕,厕所粪污由农户自行清掏、堆沤发酵后就近就地用于农业生产。
1.4.1 狠抓质量各县(市、区)推行实施“首厕过关”行动,召开由各乡(镇)参加的改厕技术现场培训会,颁发“改厕工匠”证书,以“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确保改厕质量。同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施工,为群众讲解建厕、改厕、管厕、护厕知识,将卫生厕所建设和管理维护纳入村规民约和网格化管理范畴,切实提高新(改)建厕所合格率。开通农村改厕投诉电话和邮箱,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户用卫生厕所由农户自行管护,村级公厕由村集体进行管护,配备专门保洁队伍,管护经费由村集体筹资解决。
1.4.2 合理推进厕改实施既符合国家确定的总体规划要求,同时结合全市实际情况分年度制定改厕任务量,合理推进。
1.4.3 注重实效立足当地实际稳步推进,注重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真正做到用一户、好一户。
针对改厕工作在厕所数量和质量、管理服务、如厕文明等方面与理想目标存在的差距,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长抓不懈,促进“厕所革命”成为全市树立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为群众创造福祉。
2.1.1 做好政策宣传镇政府积极向群众宣传农村改厕政策,严格落实专人负责制,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小厕所、大民生”改造工作做好、做实,让小厕所体现大文明。
2.1.2 坚持精益求精镇政府根据每户群众实际情况和意见,在宣传改厕成功案例的同时,总结近年来厕所修建中的不足,工作中坚持户户见面,户户摸排,在摸清农户实际需求基础上,分类施策,精准定位,动员“改厕工匠”及农户共同参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群众满意的环保节水型卫生厕所。
2.1.3 重视群众需求在卫生厕所改造过程中,由乡镇政府制定改造的主体规范,农户按需确定厕所改造风格。如某地农户对好用适用卫生厕所的需求意愿较强烈,根据其需求在厕所建设中增加了沐浴等配套设备。
威宁县建有水冲厕所3.2万户,旱厕26.5万户,农村厕所仍以卫生旱厕为主,粪污无害化处理程度低,粪污进入自然水体后会污染水源,易引起传染病传播。而现行旱厕技术标准中的粪尿分集式厕所和双坑交替式厕所受地域环境和农户使用习惯影响,并不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为此,威宁县从以下方面着手,持续探索无害化卫生旱厕改造模式。
2.2.1 探索提升旱厕原位改造技术通过调研分析现有农村旱厕建设技术,结合农户使用习惯,以除臭和滑道改造为重点,实现卫生旱厕改造提升,解决旱厕使用中的“痛点”,研发出适合当地农村的低成本改厕技术模式。
2.2.2 探索粪污无害化处理重点利用厌氧发酵技术,探索操作简便的粪便无害化堆肥模式,使处理过的粪便符合《GB 7959—2012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2.2.3 探索粪污资源化利用结合威宁县种植业特点,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效果监测和评估,在春耕时节将粪便进行还田,改善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构建以厕所改造促种植产业发展的改厕技术模式。
农村居民,特别是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体,受思想观念、卫生健康知识不足和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影响,未正确认识改厕对改善其生活方式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仍保留以前的如厕习惯,使建设的户厕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改厕工作专业性强,由于少数施工农户对改厕标准理解不到位,在材料选择和施工上不规范。如排气管位置设计不合理,不利于排风排臭,有的户厕清掏盖板存在漏雨或灌水现象,影响厕所的改造和使用效果。
农村公厕后续管护所需资金量较大,财力较弱的乡(镇)、村庄在财政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难,在后续管护资金配套和服务管理上给予的支持和保障不足。如部分人流量大的农村公厕,由于管护设施和管护人员配备不足,导致粪污清理不及时,影响公厕保持良好卫生环境,进而影响农村公厕使用效果和群众满意度。
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户厕改造公益宣传培训活动,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改厕,提高农户改厕参与度,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如厕行为[7],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让爱护公厕设施、保护如厕环境、抵制如厕陋习的良好风尚逐步成为农民群众共同践行的文明公约[8]。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农村“厕所革命”建设改造奖补资金,引导各县(市、区)整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社会帮扶等各类资金投入农村厕所建设改造。同时,鼓励各地引入市场机制,吸引专业企业通过项目竞标方式参与厕所建设,减少投入成本,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改厕工作的质量与效率[9-10]。
加强对各县从事农村改厕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培训,要求县级对乡级开展专项培训、乡级对村级和改厕工匠进行技术培训,严格执行改厕规范流程,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和全过程监管,提升改厕产品质量、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严把选址合理关、模式选择关、招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关,坚决反对劳民伤财,切实提高农村新改建厕所质量[11-12]。
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民生”理念,全面系统总结梳理农村“厕所革命”经验,巩固现有农村改厕成果,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有效实施、长效管用的工作原则,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切实发挥改厕成效,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