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惊涛,屈立武
(贵州省农业信息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和中亚热带气候的交汇融合地区,有“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两大气候资源优势[1],适宜发展蔬菜产业。2019年以来,贵州紧扣蔬菜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加大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强化主体培育和产销衔接,突出技术支撑和绿色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规模效益,全省蔬菜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蔬菜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梯队。2019年,贵州全省蔬菜种植面积排名全国第五位,产量排名第十位[2]。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3],贵州属于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两个优势区域。全省23个县(市、区)列入全国蔬菜产业建设重点县。其中,威宁、大方、绥阳、湄潭、修文、清镇等16个县是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罗甸、关岭、册亨、望谟等7个县是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优势区。充分发挥贵州当前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优势,持续推进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十四五”期间全省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分析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为促进贵州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1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26.57万hm2,产量3 206万t,产值989.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6%、12.1%和14.1%,产值已占全省12个特色农业产业的1/3以上,成为全省农民参与度最高、增收占比最大的产业,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的地位更为突出。
2021年6—11月,全省蔬菜产量1 837.7万t,同比增加10.3%,占全年总产量的57.3%,使贵州作为我国南方夏秋蔬菜优势产区的地位不断巩固。优势单品持续增长,8个单品种植面积共计41.65万hm2,同比增加1.8%;5个单品面积在6.67万hm2以上,7个单品面积在3.33万~6.67万hm2,佛手瓜面积稳定在0.67万hm2。特色蔬菜规模增幅明显,15种香细菜种植面积共计31.5万hm2,产量781.6万t,产值288.7亿元。其中,香葱面积2.15万hm2,同比增长49.8%;野生蔬菜种植面积达1.23万hm2。
脱贫攻坚期间,蔬菜产业带动农户最多、增收效果最明显,带动贫困人口137.6万人,占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的22.1%。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威宁县,建成蔬菜基地2.67万hm2,带动贫困户4.7万户、19.7万人。2021年,全省66个脱贫县蔬菜种植面积共 计95.58万hm2、产 量2 464.3万t、产 值735.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0%、12.3%、13.2%。同时,30个脱贫县区将蔬菜产业纳入“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贵州属喀斯特地貌,耕地破碎的客观条件使贵州各地区主导产业众多且分散,一县多业、一村多品较为普遍,造成蔬菜种植基地分散,同时蔬菜产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水平不高,导致规模化生产基地较少,经营单元较小,难以形成区域集中种植的规模效应。全省13.33 hm2以上蔬菜基地共1 814个,种植总面积6.93万hm2,仅占全省蔬菜生产面积的9%。
全省高标准蔬菜基地占比小,蔬菜生产所需的排灌设施配套不足,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0%左右。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种苗生产、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采后处理、尾菜综合利用等设施配套少。冷藏冷链设施配套不足,营运成本高,物流体系不健全,导致蔬菜销售多以初级产品投放低端市场。
从2020年全省蔬菜产业专家库统计情况看,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和贵州大学涉及蔬菜的教学和研究推广人员仅有35人,同时兼顾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科研队伍素质不强,支撑力量薄弱。在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的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也不足。以修文县为例,当地果蔬站农业技术人员仅有4人,50岁以上3人,最年轻的也近40岁,年龄结构不合理。乡镇一级农业技术人员一般仅有3~5人,并且其需兼顾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工作,在蔬菜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指导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随着蔬菜消费升级,市场对高品质、高品相的蔬菜产品需求日益扩大,推广需采用设施栽培的优良蔬菜品种,成为满足蔬菜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手段。贵州省光照条件差,日照时数短,长期以来主要发展露地蔬菜,在设施蔬菜栽培上研究少,技术储备不足,生产潜力难以发挥。以需设施栽培的螺丝椒为例,该品种受市场青睐,销售价格较高,2021年在贵阳农业农垦集团的推进下,在榕江县实现越冬栽培,但由于对贵州地区螺丝椒设施栽培的相关研究不足,使栽培设施的建设成本高,影响其进一步推广。同时全省区域气候差异大,相应的栽培技术需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进行改良与完善,增加了栽培技术推广的难度。
全省除中心城市周边的蔬菜保供基地、冬春、夏秋蔬菜优势区以外,蔬菜生产区域化集群水平较低,种子、肥料、农药、包材等农用物资多从异地购买,在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控等环节,生产主体均要参与,社会化分工不足,增加了蔬菜生产端的风险和成本。在育苗设施投入上,生产主体一年育苗2~3茬后,长期闲置,比集约化育苗6~10茬成本高3倍以上。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生产主体自身的防控能力不及专业化植保服务团队。
贵州发展蔬菜产业有六大优势:一是西南中心和出海大通道的区位优势;二是兼备冬春和夏秋蔬菜生产潜力优势;三是工业少、三废污染少的生态优势;四是自然隔离条件下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优势;五是发达的高速、高铁经济圈交通优势;六是当前农民工返乡的劳动力优势。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坚定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信心,充分发挥发展蔬菜产业的突出优势,找准蔬菜产业的短板和问题,从以下方面着力改善。
由于目前市场上蔬菜品类日益丰富,消费者能够更加灵活地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也为不同蔬菜品类创造了市场机遇。因此,可根据目标市场对蔬菜品种、品质、品相及包装需求指导生产,并在栽培技术、生产管理、采后处理和冷链物流上加强保障,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蔬菜产品,提高蔬菜产值和效益。
加强本土蔬菜生产经营企业培育,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面向全国引进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企业引导下进行标准化生产,执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五统一”,提升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在蔬菜栽培品种培育上,将自主选育与引进筛选相结合,在品种更新上坚持拿来主义,减少重复投入,并重点保障自主品种选育所需的科研经费投入,在地方特色、优质、抗性品种的选育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蔬菜的设施栽培上,开展春提早、秋延迟和越冬栽培试验,针对贵州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的特点,广泛总结适宜不同地区推广应用的栽培技术。在从业者的培养上,需将培训、从业和后续跟踪服务相结合,也可借鉴“赣州模式”,实行种植技术包保服务[4],确保从事蔬菜生产经营的农民学得会、做得到、能增收。
在蔬菜基地建设上,加强机耕道、生产便道、排灌沟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绿色防控、山地农机、采后处理和避雨栽培等设施设备,提高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稳定种植效益。以城市蔬菜保供基地建设为重点,在33.33 hm2以上坝区按照土地使用的支持政策,建设一批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贵州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地方蔬菜品种丰富,地理标志产品众多,如保田生姜、白旗韭黄、安顺山药、紫云红心薯等,在贵州省外市场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应进一步加大蔬菜品牌培育力度,以干净和优质作为贵州蔬菜核心价值和品牌形象,拓展内外市场。借助东西部协助契机,持续开展“黔菜入沪”“黔菜广进”产销推介活动,推进“黔菜”公共品牌建设,支持培育公共品牌和打造企业品牌。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