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吴限
“这是第二本,第一本弄丢了。”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马家嘴社区的71岁的袁春林翻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300多个姓名和地址。对其他人而言,这可能很普通,但是对于袁春林看来,这个本子是“见证者”——见证着他45年初心不改,服务困境老人,免费为群众理发达10万人次……
在黄石城区,袁春林的身影一度成为一道风景线:每天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到各街道、居民区寻找孤寡老人,登记入册,义务为他们理发。在袁春林随身的小本子上,记载有45个社区中的300多个家庭,5家医院和4个养老院的地址,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原来,1951年出生的袁春林曾是一名军人,参军前,是原大冶钢厂一名热炉工,1977年退役后,因荣立过三等功,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但他却拒绝了舒适的工作坏境,仍然选择回到工厂继续做他的热炉工。一名普通的热炉工为何又与几百名孤寡老人结了缘呢?
那是1977年5月,一次下班后,袁春林路过黄思湾附近一理发店。他看见3人抬着1名瘫痪老人走了进去。老人蓬头垢面,家属请求理发师帮老人理发。理发店中的店员全部躲开了,还有人说:“莫把霉气带过来。”袁春林心中很难受。他的母亲也是残疾人。他认为,困境群众应该得到悉心照料。
“我会理发,以后老人的头我上门来打理。”等候了半个小时后,袁春林上前表示,自己以后会定期帮助老人理发。一瞬间的触动,让袁春林许下承诺:捡起在部队学会的理发手艺,上门帮困境老人做家务、理发,进行基本的心理抚慰。
袁春林回忆,记得有一个服务对象家住黄石大道四门附近。他找上门时,老人的儿子惊呆在门口,半天说不出话来。袁春林说明来意后,老人的儿子把他引到一间没有窗户的小房间。老人躺在床上,目光呆滞,脸色暗黄,尺把长的头发凌乱不堪。袁春林默默打扫小屋,挽起袖子将床上脏物清理干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扶了起来,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理发。从那以后,袁春林不定期上门照料,直到老人6年后去世。
早晨5点,袁春林便起床了,简单洗漱后,就来到了自家楼下后排一处约16平方米的平房,里面除了两张简易的按摩床,就只有几把木头椅子和摆在墙角的两张老式办公桌。桌上铺着一块玻璃,水泥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四周的墙壁挂满了锦旗和各种证照,这里就是袁春林的按摩店。
根据老人的需求,1981年起,袁春林又多了一项义务服务内容——自学按摩技巧,为老人理发的同时,提供按摩服务。“那时候,有些老人家庭困难,即便患上了慢性病也舍不得去医院治疗,以至于身体越来越差。”
袁春林说,如何减轻他们的痛苦,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不能让这些老人痛苦一生。”他补充说,通过自学,他逐渐掌握了按摩的技巧,受到了老人们的欢迎。
有些中风的老人,经袁春林服务后,可以下地走路了;有些慢性病患者,经持续按摩理疗后,身体好了起来,还外出打工了,袁春林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有些服务对象曾询问他的名字,想感谢他。袁春林说:“我叫‘卫(魏)民’。”“卫(魏)民”意指“为民”。
一年又一年,袁春林记录的笔记本越来越厚。到2000年,笔记本上的联系人已达260余人,遍布全市43个居民区、福利院和5家医院。
为了全身心地服务周边的群众,2000年袁春林放弃了工作。“那个时候工资有1000元左右,比普通的工人要高,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内心很矛盾。”他表示,辞职报告并没有获得批准,厂领导考虑到其一直是先进,长期做好事,遂同意他回家“长休”,每月扣完保险后,拿到手里的只有280元。
“上班20多年,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袁春林说,1999年,他与妻子抱养了一名1岁的男婴,一家三口全靠这280元过日子。熬到了2001年时,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他便开始对每个前往治疗的患者收取2元的治疗费。
“这并不是我的初衷,收钱也确实是无奈之举。”提到按摩、针灸收费时,袁春林的眼眶潮湿了……
“按摩是一个体力活,别人大老远赶来等在门口,自己不能轻易休息。”虽然家就在门口,但袁春林感觉比原来上班的时候还要累。袁春林说,每天回家,自己要先躺在床上休息半个小时,然后才起来吃饭。
袁春林的家,是一间仅4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进门的客厅,摆着一张红色的小饭桌,左侧是袁春林夫妻的卧室,右边则是其养子的房间,厨房小得甚至无法站下两个人。客厅的墙面上,有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当代雷锋”,落款时间是1979年4月18日。
“他的工资都拿去救助老人了,只要老袁开心,我就支持他。”妻子张美清忙着家务活,笑呵呵地介绍,两人1984年底结婚的时候,家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两床被子,其中一床好被子给哑巴婆婆盖,而袁春林自己盖的是露出棉絮的破被子。家中目前的家具,都是结婚时添置的,婚后再也没添过家具。
一把小小剪刀,剪去老人的白发,温暖和慰藉了数百位孤寡老人的心。
一位“活雷锋”,从年轻小伙到两鬓斑白,清贫却始终无怨无悔地奉献着。
编后
初心不改
◎文/ 岁正阳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中写道:“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这便是“不忘初心”一词最早的来由。
千年过后,对一个普通人而言,不忘初心是什么?
71岁老人袁春林的答案是:45年坚持初心不改,服务困境老人,免费为群众理发达10万人次……
有人问:值得吗?他回答,这是初心,不能改变。
诚然,45年来,没有改变的不仅仅是他的初心,更是对他曾许诺言的最好鉴证。袁春林对志愿服务的坚守,正是一种无言的承诺。
从前,军旅生涯让他一颗为党为民的赤诚之心永不褪色;如今,他立足居民社区这个最接地气的舞台,以风雨45载书写着一名退役军人的无悔人生。一年又一年,舍小家为大家,用磐石般的坚守诠释着对困境老人的责任与担当。
一把小小剪刀剪去老人的白发,温暖和慰藉了数百位孤寡老人的心。从年轻小伙到两鬓斑白,他依旧清贫却始终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心是尘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 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