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机理

2023-01-09 12:23:08谭建平王继荣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理想信念个体

谭建平,王继荣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三个关键性问题。“三全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育人队伍、育人时间和育人范围都有明确的界定,为新时代高校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方向指引[1]。《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三全育人”理念不仅蕴含着教育科学的系统思维和哲学方法,也体现了时代意识和实践价值,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2]。“三全育人”着眼于如何育人、怎样育人等一系列问题,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统一于育人,二者皆要求高校要以人为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展育人工作。梳理理想信念教育与“三全育人”理念之间的关联,有利于明确“三全育人”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要义和运行机制。以“三全育人”理念为视角审视和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科学思考,也是提升高校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内在诉求。

1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

1.1 知识学习:“三全育人”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根基

正确的认知既是大学生作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也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息息相关。理想信念是个体思想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密切相关。概言之,“理想信念是以认识为基础并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3]。由于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和认知程度的影响,知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所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是“三全育人”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根基。“三全育人”理念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出现的“两张皮”困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拓展和延伸,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4]。由此可知,“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当以知识学习为根基,加强思想理论知识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的关联性。“三全育人”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知识学习具有多领域的特点,不仅仅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学习,也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习。此外,理想信念教育的知识学习应当依据个体的认知发展而不断丰富,再加上“三全育人”理念强调育人工作的连贯性,所以“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当注重理论知识的关联性。根据“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要义,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构建多领域、持续性的知识学习模式以期帮助大学生领悟理想信念的内涵本质,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坚信理想信念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而形成较为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并用理论知识指导自身的言行。

1.2 情感陶冶:“三全育人”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个体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个体能否对思想观念的有关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当个体能够在情感层面理解和领悟思想观念的核心内涵时,个体才有可能形成稳定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的情感形态是人们基于现实生活实践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热情以及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相较于一般的观念体系,理想信念发生和形成的心理基础更偏重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5]。“三全育人”理念是基于大学生精神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非物质性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6]。当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时,大学生会产生自信心和认同感进而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而情感上的自信和认同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从而明晰自己的奋斗目标。因而,情感陶冶既是理想信念由知识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的必要环节,也是“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环节。“三全育人”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情感自信和情感认同,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情感陶冶,能够在日常点滴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充盈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大学生实现从理解知识到坚定追求的跃升。

1.3 目标树立:“三全育人”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

“一种理想信念能否影响人、感染人,关键在于其能否通过影响和作用于人的既有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自觉以理想信念为基准建构和完善其价值观念体系”[7],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表现之一是其能够依据理论知识树立自身的人生目标。个体人生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并不是单一的,大学生人生目标的树立既可以关注于贴近现实的职业目标也可以着眼于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宏观理想。“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8]。落实“三全育人”理念需要始终围绕着立德树人的要求,把高校的教育发展方向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引导高校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一教育任务[9]。“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关注个体的人生目标,以帮助个体树立和坚定远大的人生追求为育人核心,尊重个体人生目标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虽然不同个体树立的目标有所差别,但是人生目标作为个体的人生指向,不同的目标之间也会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理想信念是个体奋斗的动力源泉,是人生的目标与追求,理想信念教育应当促使大学生以远大的理想信念点燃人生激情,激励大学生把崇高的理想信念融入自身的内心和行为之中[10]。“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整合各种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指引大学生树立起既符合个体需求又顺应时代要求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远大目标,促使大学生能够以高远的目标为要求规范自身的言行。

2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之由

2.1 益于知:深化大学生正确认知

理想信念教育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通过传授和讲解理论知识以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三全育人”理念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理论知识教育,深化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内涵的认识,促使大学生产生正确认知。首先,目前尽管高校大多十分重视知识教育和理论教育,可是依旧存在部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的现象,这类大学生容易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产生懈怠心理,进而难以对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三全育人”理念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主体范围进行了阐述,认为高校内的所有群体都应包含在育人队伍之中,其所蕴含的对于育人主体的“全”的要求有益于大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高。通过育人主体的全员化,大学生能够借助更多的资源和力量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和本质,提高自身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其次,由于大学生网民自身缺乏思想定力再加上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活动表现出多变性的特征[11]。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发展的态度培养大学生,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12]。“三全育人”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形成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育人工作要以人为本、以时为基,强调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应当关注时代背景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根据“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要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应对“互联网+”和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理性的思想观念。

2.2 利于情:强化大学生情感共鸣

情感陶冶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三全育人”理念可以改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情感共鸣。首先,教育活动是由多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构成的,各系统和各教育要素的协同程度会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各个教育系统和教育环节之间的割裂和脱节会导致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较难获得情感共鸣。“三全育人”理念所包含的全过程育人要求高校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实现各个环节的关联统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影响,这为高校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如何强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其次,“三全育人”理念基于“育人”这一根本性指导原则丰富了高校育人工作的价值目标,深化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认识,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联性和系统性[13]。全过程育人的要求能够促使高校长期性地关注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利于理想信念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最后,受到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大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群体特征,当理想信念教育越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群体特征,就越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提供可选择的、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14],因此,依据“三全育人”理念构建的育人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合现实实际理解理想信念的有关内容从而对理想信念产生认同感。

2.3 助于志:坚定大学生人生追求

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是使大学生能够坚定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实现个体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三全育人”理念所要求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协调好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坚定自身的人生追求。首先,现实中部分大学生难以坚定人生追求,甚至还存在某些大学生浑浑噩噩度过大学生活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将理想信念的内涵窄化,对理想信念内涵的理解更多偏向于现实诉求的层面,忽视高层次的人生追求,片面地将理想信念的内涵要求与个人理想等同起来。“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应当实现全方位育人,而全方位育人包含社会、家庭和学校三大育人场所,这就意味着高校需加强和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大学生明晰社会的要求,平衡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同时,“三全育人”理念指出高校应当基于现实情况落实“育人”的要求和原则,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和个人的统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次,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实质上是一个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经过学习、思考、实践等环节加以实现[15]。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远大追求和崇高理想的现实价值。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所,高校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开展实践教育,从而促使大学生明确并坚定自身的人生追求。

3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构建之途

3.1 “员”之全:拓宽范围,强化合作共识

第一,高校要在顶层设计上实现全员育人,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是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三全育人”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知识学习本应较为全面,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存在壁垒,使得高校难以将多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16]。面对这一困境,高校应当遵循全员育人的要求,拓宽范围明确育人队伍,将学校中的各类群体纳入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队伍中。高校需深入挖掘各类教育主体中所蕴涵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进而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17]。育人队伍范围的扩大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知识学习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之内,大学生可以通过其他领域的知识帮助自己深化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除了拓宽主体范围外,高校也要对理想信念教育主体的任务分配和职责内容进行规定,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有序开展,将全员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由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从众性,所以高校应当重视同辈群体的教育价值,善于利用群体效应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可以通过选择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榜样进行教育,营造出志存高远的群体氛围;也可以让一些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其他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引导。教职工和大学生两大群体的全员参与能够促进大学生进行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丰富个体知识学习的渠道。同时,全员化的育人队伍让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出现疑问时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和回应,有助于解决和纠正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错误观念,从而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第二,高校育人主体要形成协作配合的育人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个体思想意识观念进行影响的教育活动,其所要求的教育主体不仅包括教师也包括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群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师者”不局限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单单只涉及专业知识方面的答疑解惑,也包括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中的各类困惑。高校中的各类育人主体要改变之前固有的观念,自觉地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配合。此外,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难以脱离育人队伍而进行的,育人队伍思想上的偏差以及育人队伍内部思想的差异都会对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造成影响,使得大学生不仅难以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也难以将理论知识整合内化。加强育人队伍的思想意识教育形成正确一致的思想体系,既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利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和推进。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育人队伍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全员在思想上达到统一,避免出现育人主体的思想观念与理想信念要求相悖的现象,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

3.2 “时”之全:加强关联,弱化时间阻隔

第一,关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注重衔接性。“三全育人”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指向,关注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通过加强不同阶段理想信念教育的衔接性从而实现全过程育人。首先,在教育内容上理想信念教育应改变以往主题化、板块化的形式,要加强各年级之间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关联度。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或团体有意识供给的结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需要不断优化进而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18]。基于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既要与时俱进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大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安排。依据全过程育人的内涵和现实要求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高校能够基于现实对个体进行有效的情感陶冶,促进个体萌发对于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其次,社会发展要求同个体实际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且这一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的始终[19],因此,“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关注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情况,通过全过程育人对大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较为长期的、持续性的影响,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都可以对理想信念的有关内容保持认同感。

第二,关注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注重延伸性。“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育人不仅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更应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使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基于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需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有效验证[20]。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而是应当延伸到课下,落实于实践活动中。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的能力。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体情感[21]。因此,高校要挖掘各种隐性教育的因素,善于利用隐性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创设具有理想信念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并营造出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只有实现知识与实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才能帮助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较高的认同感,才能真正实现育人这一根本要求。

3.3 “空”之全:整合资源,打破空间壁垒

第一,协调各方力量,促进“家-校-社会”的联动。个体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以社会存在状态为客观基础,是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主观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综合化过程[22],并且大学生是生存于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交往中的个体,所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势必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形成理想信念需要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辅导员作为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联系的桥梁,其应当深化关于全方位育人的认识,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与家庭和社会进行沟通。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本领和综合素质才能服务好学生成长成才,才能在全方位育人中起到整合和协调作用[23],所以高校应当组织辅导员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并对辅导员的个人工作能力进行定期考察。此外,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确立自身的理想信念。高校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具有远大追求的社会人士到学校进行演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也可以利用企业或者社区的有关资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场所,让大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和实际行动感受到理想信念对于人生的指引和提升价值。

第二,优化教育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育人格局。“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应当重视和挖掘网络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根据有关调查可知,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和接触时长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呈显著负相关[24],面对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挑战,高校应当建立起网络化的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的教育辅助手段,弱化空间壁垒带来的不良影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建设不仅要求提高教师利用网络的能力,也要求利用网络中的各项资源,高校可以借助各类优良的网络课程平台丰富教育资源、壮大师资队伍,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教师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载体可以高效精准地解决大学生有关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困惑,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目标。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载体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的形式。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有关理想信念教育的公众号进行推文;或者是建立有关论坛让大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或者是通过创建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同时,高校还要加大对于网络的监管力度,及时过滤和筛除网络上的错误信息和言论,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从而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理想信念个体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