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维华
(浙江师范大学 图文信息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4)
2020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844号(教育类26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指出:教育部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学的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等有关要求,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组织义务教育各学科教材修订工作,在教材修订过程中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1]。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门教育,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而造就过硬师资力量的重任。在师范类院校,尤其是没有开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及相关专业以及通识课程的高等师范院校,针对中医药知识进行阅读推广工作,对于师范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训练国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且将对其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其中的“高”,包括施教者相较于求学者在知识内涵上更加精深,也包括在知识体系上尤其完备。在校师范生,是未来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的预备者,他们是优秀文化现实的活态载体,亦是将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沿袭的直接传承人。与非师范类院校相比,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在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更为突出,他们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师资的使命;与中医药类高校相比,以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视角考察师范类院校的学科结构,中医药类知识相对薄弱,如果再加上没有中医药类相关通识课程设置以及缺乏中医药类信息资源,那么学生在授课学习、自主学习上几乎与中医药类知识零交叉。在师范类院校进行中医药知识阅读推广,不仅是对师范生现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补缺,更是对中小学阶段日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远布局。
晚清,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思想学术文化前所未有地在被比较中接受审视。1925年,清华研究院设立国学门,学科包括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音乐等。近百年来,区别于西学的中国本有的学术,在“全盘西化”“中体西用”等各方观点的搏击中,区别于西医药的中医药,在取消旧医药及全盘否定中医中药等各种历史洪流的淘汰中,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突围而出,越来越被明确认识、全面了解。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其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系赅备、内涵丰富,经史子集囊括的诸子百家、诗词曲赋、琴棋书画,乃至戏剧、武术、民俗等,这些学科门类和文化领域,在近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与推广。而中医药知识的普及程度远不及此。中医学关联到中国古代哲学,涉及独特的理论基础、论治原则、诊疗手段、医疗技术、药物知识和健身方法、养生要领,文献丰富,学派众多。中医药包括汉族医学、藏族医学、苗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等各民族医学,反映了各民族对生命、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对中医药知识进行阅读推广,是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可以进一步完善读者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结构,提升国学文化知识素养。
师范院校应当具备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高地的自觉,汲取精髓,涵养师德,传承师道,延续师风。
近年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不断丰富,基础教育阶段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语文、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等学科都陆续有所反应。教育部相关发文举要如下。
2013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3];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2016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4]发布,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和人才库建设”;《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遴选工作的通知》[5]中指出,传承项目主要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各级基础教育规划与发展的视野。2015年10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6],提出“将相关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7],重点任务包括“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组织实施包括“推动中医药进校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
只有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才能更好地热爱与传承,才能根深蒂固地增强文化自信与涵养爱国情感。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未来中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师范院校开展中医药知识阅读推广工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多元化格局,是对师范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前瞻性规划。
师范类院校,尤其是本校没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相关学科与专业的学校,缺乏强有力的中医药师资力量以借助,加之学生的中医药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在进行中医药知识阅读推广工作中,应选择适合自身条件与特点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信息的科普性、体系的框架性和知识的实用性。
师范类院校推广中医药知识,非关专业与职业性教育,宜于以博学、博览为目的,关注方式的科学性、趣味性,重视借鉴其他科普工作的规律与经验,以读者易于接受和参与的途径,推广高质量、低门槛的中医药基础知识。
一般来说,师范生不太具备中医药知识基础,在对他们进行中医药知识阅读推广工作时,为了读者对相关知识形成整体性了解,应站在宏观知识体系的视角,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统筹考虑中医药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基础理论、中医史、医家流派等,给予读者系统性的中医药基础知识,使其对中医药文化获得框架性认识。
注重推广内容的普遍适用与实用价值。例如:常见中医药诊疗手段的知识推广,如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各种方剂、中药的使用时机、使用禁忌等;结合地方中医药资源和地方中医药特色文化;推介常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中医药学科进展信息、国家相关政策;等等。
师范类院校在进行中医药知识阅读推广时,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其已有阅读推广工作的成功案例,汲取经验,为阅读推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中医药知识的普及采纳适合的方法。对其中存在的短板,也应积极寻求应对方法。例如,师范类院校在中医药类书目馆藏上存在的劣势,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电子书资源和网络共享资源进行弥补;非中医药专业读者在中医药类书籍阅读兴趣上存在的劣势,可以借助各种医药节日、中医药文化节、传统节日与节气等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契机进行培养提升。
图书展览是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医籍浩繁,内容丰富,门类齐全。通过专题书架、主题书展、书目推荐、书单、微书展等各馆自有推广渠道[8],师范类院校图书馆可以将中医药经典书目、中医药科普书籍和中医药工具书等中医药类书籍,对读者进行阅读推广,使之对中医药知识体系及历史等有基本了解。例如: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等主要的医学典籍,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等主要的本草典籍,总结东晋以前中医急症治疗成就的《肘后备急方》等主要方书典籍,《中药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医案、医话等等[9]。
实物及图片类展览,配以简洁的文字介绍,用于推介中医器械、常见本草、经络腧穴、历代名医、经方验方、民族医药等中医药知识,既专业,又直观,是简便有效的推介方法。
讲座是一种灵活、高效的教学形式。师范类院校图书馆可以充分结合本校相关学科,推出与文学、哲学、图情学等交叉学科式中医药知识讲座。例如:《红楼梦》与中医药知识、中医生命哲学、中医古籍与藏书文化等;也可以通过各馆既有视听活动,推介观看专业机构制作的中医药类纪录片或高校录制的相关公开课,如广东省中医药局等主办的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悬壶岭南》,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持拍摄的旨在记录沪上名老中医成长和行医历程的系列纪录片《海派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公开课《中国传统节日与养生文化》,等等。
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推出寓教于乐的体验活动。例如:联合校医院或校外医院的中医生、中医科,体验艾灸、推拿、膏方制作;邀请体育学院教师教授八段锦等传统医学导引功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或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教师指导药膳烹制;植物学科教师带领读者识别校园内可资中医采用的常见植物,了解其功效、主治等等。通过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强化中医药知识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以提高阅读推广的效果。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在师范类院校进行中医药知识阅读推广,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对中小学阶段日益重视中医药等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高瞻远瞩,也可以起到辅助大学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在对师范生开展中医药知识阅读推广工作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也要关注推广内容的客观性、通俗性,在增进了解中传播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