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2019年1月24日,国家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自此,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方案的出台,赋予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高职教育中新的使命。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这一背景下,高职图书馆必须紧紧围绕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与要求,紧跟学院发展,明确服务定位,从馆员素质提升、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创新等方面积极发挥高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
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育,与课堂教学相比,图书馆因其具有教育的持久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接近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目标[1]。图书馆所有工作都是围绕文献资源利用展开的。丰富的馆藏是学生探索新知、触摸文明、掌握技能的重要平台,是满足、保障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基本条件,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科研建设、职业技能提升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和信息传递服务,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服务与教育职能。
图书馆、教学实验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列为高校三大支柱。图书馆高质量的纸电资源、专业数据库、网络平台等多元化资源,满足用户便捷获取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图书馆根据学院教学科研需求,从海量资源中提取有效信息,经过深层次加工,以精准有效的信息推送服务,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了高职教育同时兼具文化育人与技术技能的双重职能,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除了要完成学业、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养育,世界观、价值观的健康养成责无旁贷。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的文献资源、安静幽雅的阅读环境、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形式多样的导读活动、热忱细致的信息服务,在潜移默化中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文化育人的服务职能。
知识服务中心是指在满足用户基本信息需求的前提下,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数据库进行整合挖掘,实现知识的发现与应用,用知识服务用户,满足用户深度需求[2]。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制度”。“1”是学历证书,指学习者在国家承认学历教育的院校完成规定学制内课程学习任务后获得的专业文凭。“X”为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将职业技能与学历交叉融合,需要有更加丰富的、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来满足校内外不同用户的要求。图书馆载体形式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专业的数据库、高素质的服务队伍,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能在海量信息资源提取优质的有效的信息,经过整合加工和深层次开发,对相关数据分析、处理,针对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1+X”证书制度中,“1”的对象是职业院校的在校生;“X”包括有职业技能培养需求的社会人员。作为肩负教育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图书馆,面对的服务对象不仅只是在校读者,还要为企业、军队、厂矿等等为有需求的社会用户提供职业技能教育和资源保障服务,读者类型呈现多样化。
“1+X”制度中,学生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获得取得“1”类证书的资格。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高职在校用户的阅读需求更多倾向于人文社科方面,利用图书馆增强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以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学历证书。而对社会用户来讲,他们的需求主要以技术性与应用型信息为主,更多的关注点是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需要借力图书馆提供的相关的专业资源和信息推送、培训教育等服务来提升职业技能,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
传递文献信息是图书馆的基本服务。长此以来,高职图书馆服务面对校内用户,以线下服务为主,停留在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导读工作层面上。新形势下的图书馆肩负了更多的服务职能,传统服务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用户的需求。图书馆要走出馆门走进院系,提供科研和教学支持服务;走进班级宿舍、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厂矿、社区、部队等社会用户,根据社会、市场和学生技能考证需要,提供文献资源支持和技术开发服务,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
如何能使图书馆职能得以充分发挥,馆员起到决定性作用,馆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服务的效应。长此以来,高职院校因为种种原因,普遍存在人力资源匮乏,人才结构单一,技术力量不足的现象。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这对馆员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具有创新服务的图书馆要求馆员必须具备六项能力:推陈出新的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学习思考的能力、调研实践的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3]。
图书馆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馆员队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馆员,促使馆员学会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摆脱单向思维和单一空间的桎梏,强化专业思维能力,尝试从多个维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专长[4]。培养馆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发现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知识需求、服务需求,加强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服务效能;鼓励馆员参加专业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帮助馆员及时获取前沿信息和行业动态,熟悉学校专业建设与规划,使文献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紧密贴近用户实际需求;强化馆员信息服务意识,掌握信息挖掘、数据分析、数字化管理等开发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加强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将资源供给和服务深入到不同用户群体,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专业的精准服务。
3.2.1 紧跟学院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资源保障体系。立足学院的办学特色和重点建设专业群,制定与学校建设发展相匹配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紧跟学科专业变化,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专题数据库,注重收藏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及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针对新建专业提前做好采购计划;取消停开专业的文献资源采购,加强相应的设备设施资源、网络平台资源、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以配合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系统等教育平台,为专业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纸质书刊、数据库等多元化信息资源保障。
3.2.2 建立考级考证专题库,助力职业技能提升。图书馆资源建设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围绕学院专业设置,掌握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要求,有针对性的搜集、整合相关专业的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建设辅助考证考级资源库,包括考试资源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并提供配套的设备设施,助力用户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实现资源育人职能。
3.2.3 校企合作资源共建共享,契合用户多元化需求。随着高职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资源建设不仅仅只满足于在校师生阅读学习、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求,还要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强其相关行业的科技报告、专利标准、图纸等特种文献建设,建立相关行业的生产工艺、实训视频等专题数据库,提高馆藏资源的社会效益。在资源服务上门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收集企业的专业文献资料,保障学校和社会用户共享学术性文献资料和信息服务,以满足校内外用户职业技能提升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必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对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高职图书馆作为产学研结合中重要的信息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视及要求的不断提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加突出。高职图书馆不能再坐守藏书楼,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树立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融合创新为目标、以智慧教育为先导的理念,了解用户群体的需求,分析研究服务内容,不断开拓新的服务模式:针对教学科研提供前沿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及时推送服务;做好二次信息开发、教研资源推荐查找等信息传递服务,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保障;引导在校学生把握正确的阅读倾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以实践应用与专业技术能力为主导的知识体系;为社会用户提供信息利用培训、数据分析、信息咨询等社会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给高职院校图书馆带来勃勃生机。发展中的高职图书馆要借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东风,认真审视自身的服务定位和服务价值,紧密围绕职业教育特色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服务职能,以多元化信息资源为保障,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为产、教、研、学提供有力支撑,使图书馆的服务效益产生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