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晖 原宗琳 高 琦 刘帷韬
(1.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0;2.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 广东中山 528458;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4.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410)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地区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亟需避免低端产业过剩、高端产业不足、产业基础能力低等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的“锁定效应”,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政策空间和禀赋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东北部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形成并在区域和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完整的大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人口占全国6.98%①,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拉开东北振兴的序幕。2021年9月,国务院原则同意《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作为我国工业发展重镇,东北地区凭借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为国民经济恢复与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整体而言,其经济发展速度未呈现较大进展,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仍然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低下、过度依赖工业化等是东北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进入“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不仅面临错综复杂、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国际环境,同时还面临产业发展竞争传统优势减弱、经贸合作空间受到挤压等挑战,如何从“传统型增长”向“系统性发展”转变是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方向。基于上述考量,本文将从省和城市两个层面对我国东北地区涵盖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的39个地级市/行政公署的产业链供应链政策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东北地区现有产业链供应链政策的特点,并对未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给出相应建议。
整体规划情况。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生产的工业产品达300余小类,涉及能源、医药、装备、冶金等领域。2019年6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规划(2019-2025年)》,明确优先发展绿色食品、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战略性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三大先导性产业,优化提升化工、汽车、传统能源等三大基础性产业。2020年8月黑龙江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在具备相对发展基础的产业中先期确定石油化工、玉米加工、生物医药、石墨、汽车、航空航天、新型智能装备制造等7条重点产业链,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副省长担任链长,各市(地)确定主导产业链,经济功能区确定核心产业链,省、市、功能区一体化推进。2020年9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正式实施产业链“链长制”。2021年3月2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在“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将构建“433”工业新体系,基本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除此之外人民政府出台部分产业具体发展规划,涉及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冰雪旅游产业、钢铁产业、石墨产业和通用航空产业②。
各地市规划情况。黑龙江省共辖1个副省级城市及11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其中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大庆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黑河市、绥化市确立了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部分城市政府还出台了针对单一产业的培育方案,譬如鹤岗市人民政府出台的《鹤岗市石墨产业培育方案》、伊春市人民政府出台的《伊春市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七台河市出台的《七台河市石墨(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培育方案》。
发展支持政策。黑龙江省出台人才、科技创新、对外开放、营商环境、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通过吸引优秀科技人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力度、提升开放平台创新水平、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支持科技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③。
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将依托“链长制”实施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培育16个千亿级产业④。预计到2024年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万亿级,同时推动一批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和50个以上百亿级产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15%以上,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
整体规划情况。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汽车、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位列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21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重点发展汽车产业,提升优势产业⑤、培育新兴产业⑥。2021年6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成立吉林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成立吉林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小组,并按三次产业设办公室,其中:一产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局,二产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三产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统计局(负责新经济、新业态的统计工作)。2021年8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汽车、食品、石化、装备、医药、冶金建材、光电信息、轻工纺织和能源产业。2021年9月,吉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省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聚焦“两确保一率先”目标,进一步强化增量支撑,切实强化重点企业服务,着力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培育更多市场主体。除此之外,吉林省人民政府出台部分产业具体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涉及工业互联网、汽车零部件、通用航空、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林草、渔业、牛肉、石化、冶金建材、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产业⑦。
各地市规划情况。吉林省共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其中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白城市确立了链长制实施方案或相应的招商规划,部分城市政府还出台了针对单一产业的培育方案,如长春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吉林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吉林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通化市人民政府出台的《通化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0-2025年)》、松原市人民政府出台的《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发展支持政策。吉林省针对产业空间布局、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物流以及产业园区平台建设等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采取“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产业链试点示范项目库搭建产业链转型升级载体、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形成高质量发展平台、推动服务业向制造业领域延伸形成高附加值环节、不断降低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构建高效商务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着力科技创新提升创新支撑作用等措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⑧。
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十四五”期间,吉林省十二大重点发展产业分别设置了目标。到2025年,汽车产业预计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级,实现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0%;医药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化工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冶金建材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轻工纺织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新材料产业将打造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光电材料、生物基材料、碳纤维、石墨电极等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将打造国家新能源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区;商用卫星产业将布局卫星及航天信息全产业链,拓展上下游配套应用服务;通用航空产业将培育发展无人机生产、服务和应用市场。
整体规划情况。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辽宁省以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为目标,整体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稳中向好。2020年4月,《辽宁省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发布,提出在机器人、汽车、石化装备、电力装备、重型机械、电子和高端消费品等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和服务能力。2021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将从五个方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改造升级“老字号”,重点发展汽车产业链、数控机床产业链、输变电装备产业链、燃气轮机产业链、压缩机产业链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二是深度开放“原字号”,重点发展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高品质钢铁材料产业链、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和菱镁产业链;三是培育壮大“新字号”,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链、航空装备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先进医疗装备产业链和氢能产业链;四是做精做优消费品工业,重点发展智能家电、家装包装、纺织、特色轻工日用品、工艺美术等产业;五是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主要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发展制度环境,优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2021年5月,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联合起草《关于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精深化、规范化、集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通过提升农机装备供给能力、实施加工业数字化升级改造等18项措施,全面提升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辽宁对数字产业发展较为关注,如2019年8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辽宁省5G产业发展方案(2019-2020年)》、2020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
各地市规划情况。辽宁省共辖2个副省级城市和12个地级市,其中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确立了链长制实施方案或相应的招商规划,部分城市政府还出台了针对单一产业的培育方案,如沈阳市人民政府出台的《沈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沈阳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实施方案》、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泳装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发展支持政策。辽宁省针对科技创新、物流、金融等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基地、鼓励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快递业与制造业合作领域形成物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制造业环境提升实体经济质量等措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⑨。
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十四五”期间,辽宁省“老字号”产业着重改造升级、“原字号”产业着重深度开发、“新字号”产业着重培育壮大。“老字号”产业中,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输变电装备产业链实现关键装备自主化研制和产业化;燃气轮机产业链实现燃气轮机产品及核心配套件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压缩机产业链重点突破大型离心压缩机用轴承、联轴器、防喘振阀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攻克高效降噪、稳定性、大型结构优化等技术难题;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VLGC、VLEC、LNG加注船及中小型气体运输船,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原字号”产业中,烯烃产业链预计到2025年实现大部分合成树脂、表面活性剂产品在省内精深加工;芳烃产业链继续延伸发展差别化聚酯纤维、聚酯类工程塑料、聚酯薄膜等产品,全面提升PTA产品在省内精深加工比重;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工程塑料、高性能合成纤维、碳素、特种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新型催化剂、环保型水处理剂、油品添加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高品质钢铁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和船舶用钢、装备用钢、建筑用钢、汽车钢、电工钢、军工钢等先进钢铁新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军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先进有色金属材料;菱镁产业链重点发展含铬产品的替代制品、无碳低碳镁质耐火制品和军工、航天航空用耐材涂料。“新字号”产业中,机器人产业链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45%;航空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民用飞机大部件国际转包,支持电动飞机、无人机和低空通航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通用飞机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集成电路产业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特色产业,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封测等环节,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链着力发展壮大抗体、基因工程等生物药产业规模;先进医疗装备产业链研制完成3.0T超导磁共振等一批新产品,巩固提升医学检测、大型医疗设备、生物医药装备等方面核心竞争力;氢能产业链重点发展制氢装备、储运氢装备、氢燃料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机车、分布式电站整机成套装备等。
整体规划情况。2018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装备、运输设备和工程机械、新能源设备、高端设备)、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硅材料和蓝宝石、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药、蒙药中药、化学药)、电子信息(电子制造、大数据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推广、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核燃料、特种纤维和屏蔽材料、空间信息应用、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2021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发展玉米、马铃薯和大豆深加工、稀土、现代煤化工、氯碱化工、硅材料、钢铁、铝和铜等十大产业链。除此之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部分产业具体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涉及通用航空、农业、奶业、种业等产业,如2020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通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0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和《种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规划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共辖9个地级市和3个盟,本文对其中3个城市、2个盟产业链供应链规划情况进行简要梳理⑩,部分城市政府出台了针对单一产业的培育方案,如呼伦贝尔市出台的《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2018-2022年)》、赤峰市出台的《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辽市出台的《通辽市通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供应链发展支持政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21年7月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动照后减证,着力构建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将着力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扶持发展医药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的“1+N”产业生态系统。
省/自治区层面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政策特点。一是均明确了自身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链,且明晰了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如黑龙江省确定了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且分别采取了优化提升、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的区别性发展策略。二是依据自身优势进行了产业区分,并制定了部分单一产业规划,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还针对基础较好、具有资源优势、有未来发展前景的部分产业制定了单一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均实施了“链长制”方案,并均由省级领导亲自担任各链链长,统筹协调各产业链发展。四是对具体产业规划的时间设定较为合理,规划时间跨度基本处于2-5年,一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如辽宁省的数字经济产业,时间跨度和目标设定均较为合理。
市/行政公署层面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政策特点。一是均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了自身产业发展方向,并布局了一定数量的未来产业。二是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方案的一般为省会城市或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其余城市虽有提及采取“链长制”,但未有相应方案出台。三是处于同一区域或省份范围内的地级市/行政公署,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较为雷同。四是产业链范围的界定较为模糊,部分地级市/行政公署划定的产业发展方向不聚焦。
单一产业层面相关政策特点。一是均制定了部分产业的单一发展规划,除辽宁省外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单一产业规划均涉及了一、二、三产业。二是单一产业规划的内容更加聚焦、目标更加明确、落实单位更加具体,相关支持政策更具可操作性。三是部分地级市/行政公署依据上级政策指引,制定了本地区的单一产业规划,如鹤岗市、七台河市、长春市、通化市、通辽市等。
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支持政策特点。一是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较为全面和具体,涉及人才、科技创新、财政税收、金融、营商环境、物流等领域。二是各省/自治区出台的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支持政策中部分针对性较强,如科技创新着重在研发平台、创新基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设备购置等方面;部分政策涉及面较广,如营商环境的优化,涉及地区各部分、生产各环节。三是各省/自治区出台的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支持政策时效性较强,且政策执行力度强、惠及度广。
东北是中国北方仓廪,是共和国工业摇篮。东北振兴战略启动实施至今已十八年,虽然成绩显著,但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视察东北,赋予东北“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东北地区需确立新方位,加速开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本文在从省、市两个层面梳理了东北地区三省一自治区,共39个市/行政公署的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及相应的支持措施。针对未来东北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避免区域内部产业重复建设,加强区域外部联动合作。一是加强产业政策统筹的体制建设。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东北部地区各省/自治区以及各市/行政公署应以自身产业相对比较优势和要素资源禀赋为考量,合理分工,优化发展,避免产业投资遍地开花。二是突出省一级产业总体布局观念。建立省级层面产业扶持白名单,调整优化东北地区市一级层面专项资金结构,让国家、省、市(区)三级财政资金跟着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和白名单走。三是完善跨区域产业合作与协调发展机制。协调东三省及内蒙古东五盟之间利益,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全领域合作,分享产业发展经验,充分尊重区域协调发展规律,推动形成区域内产业集群、区域间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
第二,针对性培育产业链环节企业,构建产业链发展生态。一是大力培育具有市场或技术主导能力的“链主”企业。依据现有产业规划,支持各产业链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做优做强,支持以创新联合体形式承担科技攻关项目,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联合体集聚。二是加大专业领域“隐形冠军”培育力度。鼓励企业长期专注于产业链供应链的细分环节,增强关键环节、重要标准和核心技术控制力。三是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四是促进各环节企业互融补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互融补强,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围绕产业“从弱到强”(强链)、“从缺到全”(补链)、“从单到多”(延链)需求,推动“链式创新”,构建产业链发展生态。
第三,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各类资源要素。一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系统梳理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一批领域相近、功能互补的平台载体,统筹各类资源要素,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平台。二是打造特色园区载体。鼓励有条件的市/行政公署制定针对某个特定产业或产业载体的专项支持政策,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在现有园区基础上打造一批产业识别度高、专业性强、产业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园区,串联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三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支持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项目合作、高水平技术和人才团队引进、联合研发、联合共建等形式,吸引全球优势创新资源。
第四,集中优势“补短板”,精耕细作“锻长板”。一是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和薄弱环节,形成“补短板”清单,集中优势资源到各细分领域。二是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集中提高核心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的自给率,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三是围绕关键环节、缺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综合运用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围绕各产业领域、细分行业的关键环节、缺失环节,形成精准招商目标企业名单。四是重点引进一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优势企业,发展前景好、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和好项目。
第五,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是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支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服务企业以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形式向制造环节延伸。二是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推动服务业态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第六,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构建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一是支持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联合投资机构、产业链龙头企业及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服务,大力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到产业链服务中。二是加大省级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各类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直投力度,建立科创基金、产业基金协同机制。三是完善创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服务体系,建立早、中期创投和重大产业项目让利机制及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对接平台。四是健全金融服务中心服务机制,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探索不同种类无形资产的打包组合。
第七,实施产业环保发展政策,促进企业绿色化升级。一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财税金融政策,补偿企业进行绿色化生产的额外成本。二是完善绿色生产各行业标准及产品标准,对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给予准入优势,建立企业绿色生产评级机制,对环保管控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不同级别赋予不同权益。三是配套绿色生产资金,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
注释:
① 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② 包括:2017年12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年6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数字龙江”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2021年6月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黑龙江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年6月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黑龙江省石墨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黑龙江省通用航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③ 其中人才方面包括:《黑龙江省“头雁”行动方案》;科技创新方面包括:《黑龙江省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外开放方面包括:《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营商环境方面包括:《黑龙江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财政税收领域包括:《黑龙江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奖补资金管理办法》。
④ 16个千亿级产业包括:水稻加工、玉米加工、乳制品、畜禽屠宰及肉类深加工、林下产品加工、石油及石油化工、钢铁及制品、煤及煤电化、石墨及深加工、有色金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生物医药。
⑤ 优势产业包括:医药健康、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轻工纺织。
⑥ 新兴产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商用卫星、通用航空、未来产业。
⑦ 包括:2018年5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7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的政策措施》;2019年1月,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吉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10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支持吉林省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产业园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2021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草行业助推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见》;2021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印发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的通知》;2021年9月,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吉林省石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9月,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吉林省冶金建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9月,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9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吉林省“十四五”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⑧ 其中产业布局方面包括:《“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关于建立省级工业产业链试点示范项目库的通知》;园区建设方面包括:《关于加快推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服务业方面包括:《关于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物流方面包括:《推动吉林物流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内国际物流市场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若干措施》;营商环境方面包括:《关于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降本减负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吉林省商务厅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2021)》《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
⑨ 其中科技创新方面包括:《辽宁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辽宁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物流方面包括:《关于促进辽宁省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财政金融方面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金融环境的若干措施》。
⑩ 包括: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