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提升图书质量的路径研究

2023-01-09 10:08蔡冬梅
中国传媒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编校印制图书

蔡冬梅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进入“十四五”时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快,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在图书的品位、品质、品类、品牌上下功夫,让思想精深、内容精湛、装帧精美、印制精良的精品图书成为图书市场的主流,进而带动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出版工作的生命线。[1]那么如何守住图书出版工作的生命线,以提高质量为突破口,更好抢占数字时代图书出版发展制高点,是图书出版行业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通报的图书编校质量情况为切入点,肯定了图书质量总体向好的现实,分析了数字时代图书出版工作面临的新的质量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升图书质量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1.对图书质量现状的判断

我国对图书质量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对图书质量的监督检查始终是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经过多年的出版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图书质量管理法规体系和图书质量控制机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已经成为出版机构最基本的经营理念。尽管如此,从国家新闻出版机关开展的图书质量检查情况来看,质量问题仍不容忽视,依然是制约图书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1 关于图书质量的界定

按照2004 年12 月9 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规定,图书质量由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四项内容组成,只有四项内容全部合格的图书才属于合格图书,有任何一项不合格的都不能称为合格图书。其中,关于内容质量的界定是: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的图书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关于编校质量的界定: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为合格,差错率超过1/10000的图书为不合格;关于设计质量的界定:整体设计和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插图等设计均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的图书为合格,有一项不符合的为不合格;关于印制质量的界定:符合《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CY/T 2-1999)规定的图书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2]

1.2 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分析

在评价图书质量优劣的四项内容中,图书的内容和编校方面存在的问题最易为读者所关注,也一直是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重点检查的内容。自2011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每年都重点围绕编校问题开展图书质量检查,但市场上不合格图书仍难以禁绝。以2020年为例,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了图书“质量管理2020”专项工作,重点对2019年以来出版的社科、文艺、少儿、教材、教辅和科普等类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在抽查的60家出版机构的180种图书中,发现19种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涉及16家图书出版机构。最高差错率为5.54/10000,最低差错率为1.26/10000。[3]从检查结果来看,图书质量堪忧。

如果从2020年再向以前年度追溯,会发现问题更不容乐观。通过分析相关年度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发布的质量检查情况通报可以发现,2017年至2020年,共发现不合格图书176种,年均44种,其中,2017年57种、2018年65种、2019年35种、2020年19种;不合格图书共涉及130家图书出版机构,其中,2017年44家、2018年41家、2019年29家、2020年16家,年均32.5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从每家图书出版机构平均出现的不合格图书种类来看,2017年为1.295种、2018年为1.585种、2019年为1.207种、2020年为1.188种,总体呈下降趋势;再从检查发现的最高差错率来看,2017年至2020年依次为8.08/10000、6.34/10000、8.22/10000、5.54/10000,总体呈下降趋势。上述检查的样本选择难免有局限性,但从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近年来我国图书质量的总体情况。

1.3 关于图书质量的总体判断

党的十九大以来,图书出版行业持续繁荣发展,整体实力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但图书出版质量整体不高、精品不多仍然是制约图书行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前述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最近四年开展的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分析来看,图书质量虽呈整体向好的态势,但质量风险依然存在,质量问题仍然是影响图书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数字时代图书质量风险的表现形式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物通过数字建模的方式被统一归纳入数据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数字技术为运作规则的时代——数字时代。[4]数字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数字时代的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众多领域,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知的负面影响。就图书出版而言,数字时代能给读者带来更便捷的阅读方式、更广泛的阅读空间、更丰富的阅读内容、更多元的阅读体验,也能使作者和编者提高图书编写出版的及时性、针对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同时也会使固有的图书质量风险以新的形式出现。

2.1 因偏离出版导向而产生的内容质量风险

图书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与知识支撑的重要责任,对于创新工作理念、推动工作开展和知识更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国家的图书出版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之一,在数字时代,应当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而有些图书的出版是以迎合特定目标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运用网络爬虫技术不加区分地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作品进行下载聚合,对未经授权使用的科研成果进行编辑处理。这类编辑出版行为极易偏离出版导向,还可能引发侵犯隐私权、知识产权等法律纠纷,甚至出现违反保密法规的行为。

2.2 因过度依赖编辑软件而产生的编校质量风险

基于大数据、智能学习等技术而产生的图文编辑校对软件,一般具有自动检测文档中的错误内容并进行校正的功能,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编辑人员从基础性的文字、数字、符号校对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显著提升编辑工作的效率,缩短出版周期。但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都是基于特定环境和需求产生的,都有其使用的前提条件和功能范围,如果一味相信、过度依赖编辑软件,将其视为“万能”助手,甚至放弃“三审三校”,注定会产生编校风险。现实中有的出版机构为缩短出版周期、减少人工成本,以机器校对替代人工校对,导致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有地域特色、行业特点的表达方式方面出现错误,产生质量问题。

2.3 因不当选择印制工艺而产生的印制质量风险

图书的印制质量是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设计质量的综合再现,是图书编辑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图书质量的最终体现。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大力加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在提高图书印制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同时也形成了包括《印刷业管理条例》《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书刊印制常用标准及规范(第三版)》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印制质量管理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但进入数字时代,随着数码印刷技术的普及,加之受众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有的出版机构置前述规定于不顾,打着创新、科技的幌子,利用数码印刷在装帧设计和印制工艺上追新逐异,违反印制标准制作图书;还有的出版机构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选择较低端的数码设备替代传统印制或高端数码印制,使存在质量问题的图书流入市场。

3.数字时代提升图书质量的路径探讨

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更多、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图书出现质量问题,负面影响更大。因此,图书出版工作应当根据数字时代新特点,强化信息化思维、互联网思维,提高数字化管理能力,创新编辑出版的方式方法,科学选择质量提升路径,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质量风险。

3.1 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

导向出版是图书出版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有丝毫动摇。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思考提高图书质量的路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时刻关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政治高度认识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才能以更敏锐的职业眼光对充斥网络的各类消息做出正确判断,把好书稿的源头关,使一些冠以科学之名、客观报道的虚假知识和不实消息无法混淆视听,使一些与党和国家立场相悖的观点言论、不和谐声音没有表演的舞台,避免不当言论影响广大网民的思想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3.2 落实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于1997年6月26日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以下简称《保障体系》),是我国规范图书出版活动、保障图书质量的科学机制和基本遵循。《保障体系》对图书选题策划、稿件组织、选题管理、“三审三校”、生产印制等图书出版全流程各环节都作了具体规定。图书出版机构应当严格执行《保障体系》的规定,严把选题质量关、书稿质量关,做好复审、终审、校对、核红、装帧、设计、排版、印刷等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监督,狠抓责任落实。图书出版机构还应当根据自身出版图书的专业特点,结合数字时代对图书质量的新挑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实现质量问题和风险点的精准分析,有针对性地细化本单位的质量控制机制,构建起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3.3 严格执行质量保障相关规定

《保障体系》明确规定了年度选题计划审批和备案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对全国发排新书目的审核制度等预报机制,出版通气会制度、出版法规强化培训制度、舆论引导制度、出版基金保障制度等引导机制,出版社年检登记制度、书号使用总量宏观调控制度、图书跨省印制审批制度、图书售前送审制度等约束机制,随机抽样审读制度、图书出版定期综合分析制度、图书编校印装质量检查制度、图书市场动态监测制度等监督机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度、主管主办单位负责制、出版社业务人员持证上岗等责任机制,优秀图书奖励、优秀编辑出版人员表彰、优秀和良好出版社表彰、违规出版社和责任人处罚等奖惩机制,出版行业协会监督制度、社会团体监督制度、读者投诉反馈制度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等社会监督机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质量管理闭环。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图书出版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切实履行《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保障体系》等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织密质量防护网,筑牢风险隔离墙。当前,在通过政策调控解决图书品种盲目增长、图书出版质量下降问题的同时,还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国家层面的质量保障法规制度体系,健全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3.4 提高数字技术运用能力

在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已成为包括图书出版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图书编辑应当将运用数字时代的新兴技术手段作为基本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对有关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决策部署、法律法规、行业规划等内容的表述,应登录有关权威网站或“学习强国”等权威的手机App核实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对于一些表述有歧义或者含糊不清的问题,应通过专业网站或利用搜索引擎查阅相关资料,以判断书稿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准确无误。对于书稿中有剽窃疑点的内容,可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检测、维普检测等检测系统鉴别书稿的原创性,以及时发现侵权、学术造假等问题,避免法律纠纷。对于书稿中出现的数据、引文、参考文献等内容,可以通过使用智能编校软件与人工校对相结合的方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防范编校问题增加一道“安全门”。

3.5 建立线上质量反馈机制

当前,我国5G 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互联网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图书出版机构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出版领域“两微一端”,即图书出版微博、微信以及App,形成高效便捷的网络编读服务体系,实现编辑、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长效机制。通过“两微一端”可以发挥读者监督作用,鼓励读者提供勘误信息,加强对图书出版质量的监督,形成良性的意见反馈机制。对于读者反馈的编校问题、知识性和技术性问题,责任编辑和作者应当及时核查,以便在图书重印、再版时进行修改。通过“两微一端”也可以及时发布图书出版信息,加大新书宣传推广力度,还可以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出版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选题策划。

结语

质量是出版行业的生命线,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数字时代的技术平台为图书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铺就了“快车道”,也设置了“减速带”。图书出版机构和出版人应当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主动拥抱数字时代,充分利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图书质量,推出更多充满“正能量”的精品图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猜你喜欢
编校印制图书
ABSTRACTS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图书推荐
嫁衣的裙摆——重庆印制一厂山鬼精品酒店改造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图书印制时效保障探析
木刻刀法与印制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