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菊桂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6)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事关战略发展全局。“专精特新”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的小巨人企业[1],主营业务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和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核心力量[2]。现阶段,在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企业打压以及国内疫情反复等多重压力下,要实现“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和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构建闭环、专业、特色、信息化程度高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匹配“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科技创新的深入聚焦,助力实体经济做强做优。
随着“专精特新”企业业务转型的深入,以会计基础核算等低附加值作业为主的财务预算管理开始制约企业的发展速度[3],原因在于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不足以为“专精特新”企业向细分市场的深入转型提供决策数据和方向指引。同时,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受其发展规模、发展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财务预算停留于形式主义的现象常见,财务预算规划中财务部门和执行部门的互动性差,导致预算和实际执行偏差大,未能形成良性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究其原因在于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没有严格的预算执行和考核评估机制。为此,“专精特新”企业须克服现有局限,制定严格的预算管理规范,助力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升级,推动财务预算管理向资源统筹、决策支持的高附加值作业方向转型,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4],形成财务预算管理和企业战略决策“双向互动,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完成“专精特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闭环控制。
“专精特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较之其他中小企业有了更高的标准,“专精特新”企业须同步强化“细分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以谋求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匹配“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战略,其财务管理应当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职能细化,构建科研财务管理和业务财务管理相对独立、平行发展的“H”型财务管理模式。
“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惯性,虽然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关乎未来前沿技术的突破较少,且创新成果尚未形成专业技术细分领域的方向聚焦,研发深度和创新质量有待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必定需要强大基础研究体系的支撑,而现阶段“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成果创新依旧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在财务计划上并未进行长远布局和完整科研体系的构建。而科研财务管理的设立,能够更专注、精确地把握技术研发方向和制定各项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比,形成核心技术的领域聚焦、总体把控和长远布局。科研财务管理可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和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成果的价值评估机制的建立,系统衡量财务的投资回报率,便于对“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资风险的规避形成指导。同时,科研财务管理能助力科学的、系统的产学研融合技术创新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与院校资源相结合加速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而且可探索以项目为基础,需求为主导,各相关企业开放共享、竞合共生的产业创新生态链,共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科技创新的强力聚焦和稳定推进。
“专精特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升级,势必是在财务管理人员架构重组和财务管理人员整体水平提升的基础上。现阶段,单纯的财务管理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专精特新”企业的新发展需求,企业亟须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力更加综合、职能更加细化的财务管理人员,构建以“技术型财务”和“市场型财务”相结合的财务人员架构体系,是“专精特新”企业立足长远发展的考虑。
技术型财务管理人员是面向部门的、面向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者,熟悉并能参与项目专业技术研发的全流程,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能够在项目中及时发现风险触发因素和提供风险防控预案。同时要求其对细分领域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对专业细分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良好的把控,助力细分市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构建,将“专精特新”企业这个发展点融入发展体系中。市场型财务管理人员是面向大市场的、面向全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资源的统筹和配置、企业风险控制等有着总体把控。现阶段,“专精特新”企业同样面临众多中小企业融资共性难题,现有的金融体系尚不能很好地匹配“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需求,而且创新活动表现为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为实现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及时发现并把控系统风险,降低企业损失,需要专业能力强的市场型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总体和市场环境进行双向动态监控。
“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专业细分领域的过程中,对其财务管理的安全性、便捷性、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财务管理方式信息化程度低,存在财务与业务适配上的短板,不能有效助力“专精特新”企业业务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而且对庞大财务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较弱,关键财务数据短缺、项目全流程财务信息统计不全的问题严重,增加了“专精特新”企业对形势误判的可能性,不利于企业的风险防范。为此,加速“专精特新”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有机融合,构建基于云计算、适配企业战略发展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5],通过数字赋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为便于企业财务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提升与各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实时信息交互,“专精特新”企业财务系统应进行模块化设计并注重多方财务信息交互模块的通用性、兼容性设计,以便构建良好的财务信息交互网络[6]。
其中采购模块的设计要注重原始数据记录,会计凭证、统计资料等基本数据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的基本情况;注重出货流程的实时管理和自动化管理,以便及时更新货物的具体信息,便于采购部门的管理工作。建立客户信息模块,针对某个项目客户信息、财政状态、交流方式、售后保障等财务基本数据信息进行全流程的记录,并按照一定的分级方式,如业务往来程度、交易金额大小等,来对客户进行有序分类,为企业决策人员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数据。同时,需要建立面向科技创新的财务管理模块,对自主产品研发、基础研究投入、创新生态链建设等的财务信息进行全流程记录和归类处理,便于“专精特新”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深入研发的同时,能够有详细的财务数据作为支撑。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财务人员从烦琐的财务统计、核算等低附加值的财务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在财务数据分析、财务控制、风险防范模型设计等方面聚焦,构建细分领域的财务管理模型,以数据指导战略决策,驱动产业升级,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的风险防范水平和对发展环境的精确把控。
中小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为增加企业收益,将重点放在以降成本为主要方式的成本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此类现象在“专精特新”企业中同样存在。
在人力成本管理上把降工资、减福利、克扣奖励和加大惩罚力度作为企业长效成本管理的手段,陷入单纯地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滞后状态,“专精特新”企业专业、精细、创新发展的人才新需求得不到保障。在物料成本管理上,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采购制度,没有规范的采购授权与审批制度,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具体明确的程序规范。而采购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总成本的70%~90%都来自原材料、在制品及自制半品的采购,对“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发展阶段的资源分配和决策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
此外,现阶段“专精特新”企业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却决定了75%的产品成本。而其管理者在产品研发阶段对成本管控的力度不够,对产品设计的成本管控意识比较薄弱,导致产品设计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增加了技术转化的过渡成本。没有将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整体“价值链”的开发融合考量,没有深刻认识到成本管理的战略价值,导致战略成本管理未得到有效实施,按部就班开展成本管理的现象较多。
“专精特新”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工薪约束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成本管理完成从“节流”到“开源”的模式转变,加大人才成本和研发成本的投入力度。从限制成本来增加企业盈利的思维惯性逐步转变到适当增加成本以获取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产出的战略思维上,提升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在采购成本控制方面,“专精特新”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供应商数据库和准入制度。供应商数据须详细记录其付款条款、交货期限、交货条款、联系方式、地址、品质评级等具体信息,数据归库应该经过严格的审查,并进行不定期更新,以保证“专精特新”企业采购标准的高度可参考性和规范性。其次,对其采购人员应进行KPI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采购人员的积极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采购价格,降低生产成本以扩大“专精特新”企业的竞争优势。
“专精特新”企业必须对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进行强化,根据专攻领域的特殊性要求,创新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制定专业、系统的成本核算流程,便于企业经营现状的动态监测,并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信息。同时,“专精特新”企业应将战略管理思想引入成本管理,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利用合理的财务人员架构和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对同领域和相关领域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成本管理方案等信息进行收集、归类和分析,便于企业管理者对专攻领域产业链的动态监测、整体把控和战略决策,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和把控市场风险,在动态革新中扩大竞争优势,确保“专精特新”企业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发展的稳定性。
近年来,“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科技创新的程度不断加深,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满足企业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财务管理必须同步进行模式创新和方向聚焦。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H”型财务管理模式,并从闭环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的构建、财务部门人员架构的重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成本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专精特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初步探索,为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思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