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北京 100038)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时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重大任务,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2]。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于2022年1月10日正式发布[3]。作为架梁立柱的顶层设计,规划明确了新时期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方向、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吹响了高质量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冲锋号。
回顾我国流通发展现状,应该说,我国具备了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制约亟待破除,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新时期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协同开展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我国流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商贸、物流、交通等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商事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规则和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基本形成,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持续改善。
商贸流通发展方面,商品交易市场加快转型升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商业设施加快完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020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额达到86.5万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4。
现代物流发展方面,“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企业快速成长,服务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有效推动流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202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14.7%[4]。
交通运输承载能力建设方面,“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城乡覆盖和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高,货运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国货物周转量19.7万亿吨千米,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
金融和信用支撑能力建设方面,金融领域多层次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投入运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流通领域信用建设加快推进,信用服务产品惠及范围不断扩大,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诚信商业文化逐步深入人心。
在多年发展基础上,2022年我国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现代商贸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以及交通、金融和信用支撑能力等建设,实现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良好开局。
第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正式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制度更加完善。2021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征求意见已经完成,禁止和许可准入事项比2020年版进一步减少6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更加成熟。商贸、物流、交通运输和要素市场等领域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商品和要素跨区域、跨部门自由流动的壁垒逐渐消除。“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项目审批时间进一步压缩,涉企收费进一步清理规范,流通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渐降低。
第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发布实施,20个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地区示范引领作用开始显现。《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正式印发,城乡商业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1月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对外贸易亮点频现,上半年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总额4249.18亿元、同比增长49.1%[5];“丝路电商”加快全球布局,与我国建立电子商务双边合作机制国家达到22个;四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2700亿美元,进出口平台功能和带动效应不断放大。
第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不断提速。《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印发,70个国家物流枢纽和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作用不断彰显,“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正式发布,“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渐成网络。《“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中欧班列“1+N+X”政策体系加快落地,“丝路海运”品牌加快打造,“空中丝路”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和全球物流服务网络加速拓展。现代物流企业快速成长,服务质量效益显著提高,1月至11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53.6%,市场信心不断提振,物流业总收入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规模和增速均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6]。
第四,交通、金融、信用等对流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交通方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印发实施,“6轴7廊8通道”主骨架、100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共计70万千米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蓝图对现代流通的承载能力更加强大[7];《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规划》《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陆续发布,运输服务提升加快推进。金融方面,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投入运行,截至10月末直接、间接参与者分别达到71家和1172家,覆盖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8],多层次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初步建成,现代流通的金融支撑日益增强。信用方面,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网站、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基本建立,“信易贷”等信用服务产品惠及范围不断扩大,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流通领域信用支撑不断强化。
现代流通体系是涵盖统一大市场、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在内的复杂经济运行系统,难以通过市场自组织、自发展等途径自发形成,必须在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依靠强有力的规划和政策引导,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我国政府对流通资源要素向枢纽节点聚集,再依托流通网络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快速聚集和有序流动的引导不够,严重影响了社会流通效率。同时,企业将资源更多配置在经济发达地区,加剧了流通发展的地区间、城乡间不平衡,不利于共同富裕顺畅推进。导致流通领域供需适配不够精准、组织化程度偏低、衔接服务生产和服务消费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尚未树立既包括商贸、交通、物流等传统小流通,也包括金融、征信、通信等支撑资金、信息流动的现代大流通理念,缺乏从大流通、全领域视角对现代流通网络进行规划,导致我国流通长期处于各领域网络相对独立布局状态,商贸、物流、交通等网络布局规划之间的统筹和协调考虑不够充分。流通基础设施、运行网络、经营网点等布局现状与我国快速变化的生产力布局、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分布之间缺乏空间统筹。基于出口导向发展起来的流通节点城市和通道网络难以满足新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需要。
从管理体制看,由于对现代治理体系对流通发展的赋能作用认识不足,对加快提升现代流通治理能力的重视不够,导致适应现代流通发展的大流通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缺乏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不利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系统化推进。具体表现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缺乏领导机构,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等难以开展;市场、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管理部门间缺乏协调机制,推出的分行业发展举措难以形成政策合力,效果大打折扣。
树立全国流通一盘棋理念,统筹优化交通、物流、商贸等流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存量资源的共享共用,统筹国内国际基础设施衔接,构建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
具体而言:一是依托全国优势资源产区、产业聚集区和消费集中地,布局建设一批要素集中、设施完善的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二是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串接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打造若干设施高效联通、产销深度衔接的骨干流通走廊;三是以国内国际贸易一体化为方向,密切内外物流网络衔接,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内外链接作用,向外延伸骨干流通走廊辐射范围,推动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的国际流通网络。
立足更大范围、更有效率、更高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畅通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有机衔接、协同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发展链条。一是消除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断点、堵点,贯通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全过程;二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高效流动;三是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四是改变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各管一段”现状,重构农村流通生态。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加速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流通数字化、组织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一是强化流通各环节各领域数字赋能,拓展流通领域数字化应用深度广度,促进流通业态模式创新发展;二是强化流通对资源要素配置的组织和衔接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组织,推动供需精准适配,优化商品和要素跨地区、跨领域大规模流通组织;三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大绿色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流通设施节能改造,降低流通全过程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适应现代大流通发展需要,建立涵盖市场监管、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信用等流通全领域的现代流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一是成立国务院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指示精神,研究现代流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重大战略、重大规划,推进重大工程;二是建立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确保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工程落地实施,确保各部门出台的现代流通发展规划、政策相互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本文从促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出发,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我国高质量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和突出制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研究认为: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加速建设,我国具备了高质量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流通体系建设政府引导不够、流通网络布局不完善、大流通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等突出制约。适应新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必须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构建内畅外联现代流通网络、畅通现代流通体系发展链条、鼓励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改革创新现代流通管理体制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