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策略

2023-01-09 05:57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3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高中生心理健康

邓 辉 李 陆

(1.涡阳县第四中学 2.涡阳县第二中学 安徽亳州 233600)

城市化发展促使了乡镇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导致劳动力“迁徙”之下的乡镇“养老难”“教育难”问题。虽然国家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老人与孩子的陪伴问题还是使出省(市)打工的年轻人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截止到“十三五”末,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43.6万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而随着这类群体数量的增多,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发明显,如不能在其受教育阶段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将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影响。

一、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生活能力差,沟通能力差

留守高中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跟着老人一起生活,长时间在隔辈亲的关系中成长,在隔代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中,缺少来自父辈严厉的教导与关怀。在他们应当被教导如何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时,没有人及时地引导;在他们需要陪伴、开导和指引时,陪伴他们的是手机、电视和电脑。因而他们中的很多人给人的印象都是比较自我,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甚至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很差。同时留守高中生在社会交往中也常常呈现出消极的状态。这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一辈人的共同语言少,日常生活中缺乏交流与引导,因此学生在与人交往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不知道如何解决,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在与他人相处受挫之后容易变得孤僻。即便有学生在开始时愿意积极开启社交,但在与非留守的朋友们相处时也常常因为没有父母的支持而感到内心有缺失。长时间没有亲密情感连接的留守学生倾向逃避日常社交,形成有困难也不愿意与人说的性格。

(二)敏感孤僻,易自卑焦虑

相比较非留守的学生,留守高中生在很多时候都显得比较敏感,因为成长于非父母主导的环境中,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低自尊、自责感,这与人们眼中留守学生的“自我”是截然相反的一种表现。实际上,留守高中生的自我表象只是其情感孤独的一种映射,有研究表明在正常社会关系的缺失下,个体更容易表现出低自尊水平,而这又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留守高中生因为不能与自己的父母亲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所以常处于期待与实际反差过大的失落中,并由此生出孤独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孤僻,不愿与他人过多接触,这也令留守高中生成为沾染网瘾的“高危人群”。在人们看来,留守高中生总是问题多,比之非留守学生,他们更难在学业方面有所精进,仿佛他们已与“学渣”“学困生”画上了等号。而事实上他们在学习当中往往要背负着比他人更重的压力——一方面留守高中生的父母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另一方面长期的留守经历往往会让学生生出焦虑感,他们会对所处环境感到紧张、担忧和恐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同学和老师的误会。

二、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缺乏社会支持,不能正常建立社交关系

随着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围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尤其对于留守高中生这一心理健康问题暴露最频繁的群体,心理、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尝试从各个角度对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分析。王文佩在就社会支持对留守高中生人格调节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留守学生之所以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正常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因为其获得的社会支持要明显低于非留守学生。他们不仅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指导和支持,还常因为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不得不面对独自承受压力的时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展,性格内向、社交中主动性差成了他们无助心理的保护色,而随着其人际交往意愿的下降,他们能够获得的其他社会支持的机会也有所减少,使其学习生活陷入种种困境。所以,与其说留守生懒惰、冷漠、自我,不如说他们习惯了无人引导、无人支持的生活,更不敢奢望稳定的关注与帮扶,乃至于其学习生活真的走入了困境也不倾向跟人求助,冷漠的外表下其实是渴望得到关怀的脆弱的心。而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比非留守学生更需要得到同学、教师、父母的引导和支持。

(二)情感投入低,对学校、学习缺乏归属感

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早已不是简单的个例,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因留守而产生的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时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社会支持的缺失让他们很难对某一人和事投入过多的热情,对社会交往如此,对学习和学校亦是如此。一些学校就学生对学校、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做了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要较非留守学生差,他们通常有着较差的同伴关系,比起在熟悉的家庭环境,学校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孤独感,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学校和学习缺乏归属感,学校的大环境也常常令他们感到压抑和焦虑。一些人看到留守高中生流连网吧就会轻易地给他们下定论,说他们缺少管教。实际上比起强制的管教,他们缺少的是理解与关怀,以及正常的情感交流与引导。如果学校不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不能为其带来安全感,学生很大概率会去寻求外部的刺激,以让内心得到片刻的舒缓,这样也就造成了他们学习压力大、无法投入学习、网瘾严重等现实问题。因此学校教育要对症下药,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这样学生才能投入学习及社交中。

三、针对留守高中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一)校内建立心理咨询站

学校要积极关注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干预。可在校内设立心理咨询站,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鉴于留守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学校方面应当下设心理健康宣传员,并制定心理健康宣传与学生心理问题信息收集的工作制度,以班级、寝室为单位定期向负责的教师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咨询站的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定期学习,定期在学校内部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并生成学生心理健康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以更好地把握留守学生等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需要注意的是,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不同于非留守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是有的表现了出来,有的具有潜在性,教师不能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问题少就有所忽视,要意识到干预他们心理问题的紧迫性。为了体现学校对于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与干预的主动性,学校方面还可以从心理咨询站的工作切入,组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对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进与学生们的互动,与学生建立信任,进而帮助一些具有潜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走出困境。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执行与监督机制

很多学校虽然都设有校内心理咨询站,但教师通常都是等待学生前来咨询,工作开展缺乏主动性,对心理教育宣传员的工作指导也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校园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缺乏执行与监督环节,没有形成闭环,光凭借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会降低心理咨询教育的运转效率。对此,学校方面还要完善心理咨询站日常工作的执行与监督机制,尤其要对接受过心理干预的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将其干预后的表现记录在案,形成动态的监测记录,以不断调整改进咨询站的工作思路与方法,提升干预的效果。对于留守学生而言,正在留守或留守的经历对其的影响通常是持续性的,学校不仅要帮助其提升自尊,完善自我人格,还要通过后续的活动为其正常社交的建立提供平台与支持,使其缺失的社会支持、人际交往中的引导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学生才可能逐渐消除焦虑,尝试在学校环境中开展新的友谊、制定学习目标,逐渐将感情投入到本应该投入的人或事当中。而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有执行监督机制促进有关活动的持续展开。

(三)加强家校共育管理机制

学校通过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可知,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其父母给予的关心、沟通与支持不足,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学生对于其他关系的建立与发展都缺乏兴趣,久而久之,他们越发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索性也就放弃了期待与解释,成为校园中最孤僻的一类人群。要解决留守学生的这一问题,除了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干预,还要尝试与其远在异地的父母进行沟通和教育。其实许多留守学生的父母并非不重视学生,只是长期缺乏陪伴和交流,每次只能通过问学生的成绩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殊不知这种行为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这种情况,学校教师就要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借助家长群,与留守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分享针对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的观念、策略,增进家长对学生的了解,避免家长与学生通话就先询问成绩,让留守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或缓和,从而消除学生的自卑、焦虑情绪。许多家长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缺乏认识,这需要教师本着耐心、细心的原则为家长普及相关知识。

(四)增进校内师生互动交流

学校是高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学生对学校、对学习缺乏归属感,将为其学业、人格的发展带来较大的问题。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化解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展开丰富的校园活动,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促进师生的沟通,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由上到下落实活动,如篮球比赛、歌唱大赛,让留守学生在学习之外也能产生自我认同,进而以高自尊的状态与同学、教师建立健康的交往,并在教师和同学包容、关心的环境下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校园网站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普及下已经十分普遍,教师可利用这一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展开积极的在线交流,让一些羞于展现内心困惑的留守学生获得一个宣泄渠道,在匿名的情况得到教师的指引与疏导。这一平台的打造与拓展无疑提高了学校教育留守学生的效率,让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结语

高中生年龄恰好处于15-18周岁之间,在劳动力大规模向发达城市转移的大环境中,其或多或少都有留守的经历,且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是普遍。而高中阶段又正是个体心智发育最主要的时期,不论学生曾有过留守经历还是正经历着留守,缺乏亲情支持和情感寄托都势必会使这一群体呈现出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为避免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其正常社交与学习,进而影响其一生发展,学校应当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并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干预机制,以落实对这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此外,学校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监督机制,强化家园共育模式,增进师生日常交流,帮助留守高中生缓解消极情绪,使其能与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携手跨入广阔的天地。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高中生心理健康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