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09 05:57徐贵红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3期
关键词:文本作文语文

徐贵红

(灵璧县第六中学 安徽宿州 234200)

教育要与时俱进,不仅仅是指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设计等宏观层面,也指课堂教学等微观层面。对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要坚持汉语传统教育的广泛阅读、评点批注、吟诵涵泳这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在教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让语文课堂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细读”与“远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行文本“远读”,“细读”式文本教学更扎实更有学理。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本解读教学,当下普遍强调“文本细读”,走进文本的深处,揣摩小的语言单元如语句乃至词语的运用之妙,感受“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文字魅力,从而提升阅读、欣赏与表达素养。弗兰科·莫莱蒂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文本解读的“窗口”,提出了与“细读”(Close Reading)相对立的“远读”(Distant Reading)方法论。弗兰科·莫莱蒂认为某一类文学作品的研究通常是针对经典文本的细读,但是还有很多普通文本被忽略了,这就出现了“大量的未读”的作品,远读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远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的集合,处理这些海量未读的作品仅靠人的阅读是不可能完成的,现代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统计、分类、分析、处理这些文本语料变成现实。远读本质上就是对文本的宏观和整体的阅读观察分析。

远读也适用于单篇文本,比如我们可以计算某篇文档中某个词语的出现频率,可以考查对某个文本的某个评价观点的人群分布。这些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有了远读作为基础,文本细读更加扎实,更有学理依据而不是自说自话。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适度远读给学生展现出一种治学态度、人生态度,是更有意义的“教”。

在教学《论语》“学而时习之”一章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本章置于整本书之首的文化深意。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统计处理,“君子”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可见“君子人格”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本章位于整部《论语》的开头,正彰显儒家文化培养君子的育人目标。如何做一个君子呢?我借助计算机技术,统计出“学”“乐”“说”的频率,让学生领悟这几个词语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学而时习之”,说的是君子以学为本,在实践中修身;“有朋自远方来”,说的是要与志同道合者相互切磋增进学问德行;“人不知而不愠”,是说君子自我修养达到了德性坚定的境界。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文本细读建立在远读基础之上,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入全面。

(二)情境与激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设置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言语活动的内驱力和情感体验。

教学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容器(老师的大脑)倒入另一个容器(学生的大脑),学生只有进入主动学习探索的状态,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语文课堂的言语活动更是如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感受到外来的言语刺激,有兴趣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接纳这些言语刺激,然后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如郦道元的《三峡》是经典的写景散文,但是凝练的文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三峡之景学生如果没有直观感受,难有兴趣。我在导入新课时,先播放一组配乐视频画面给学生看:崇山峻岭,林木茂盛,水流湍急,清澈见底,鸟鸣猿啼,风景优美。有学生看到如此美景,不禁赞叹:“老师,这是哪里的美景啊?环境这么美,我想去看看。”我问:“同学们,不管你有多大的财富和多好的条件,也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直达任何地方的旅行,我们怎么办呢?”学生纷纷做思考状。我说:“我们可以借助文字,神奇的文字能够给我们编织美丽的画面,让我们思绪飘扬千载之外,目光遨游万里江山!郦道元的《三峡》,会带领我们领略秀美的三峡风光。”学生此时便会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代学生学习、接受、运用新技术往往有着比老师更大的优势,如果应用得当,学生会因之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从而获得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

(三)时效与深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直观、即时地呈现教学素材,推动课堂的深度互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媒介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交往的深度与广度是评价语文课堂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当下,班级授课制仍是占绝对优势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堂深度互动,现代教育技术正可以大显身手。

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作文教学。写完作文,需要进行讲评,但是有些优秀的作文采取老师读大家听的方式效果不太好,因为声音转瞬即逝,让大多数学生无法真正品味欣赏。这时候可利用实物展示台,将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大家边读边品析,指出文段的优点在哪里。采用相同的办法,找出存在问题的作文有哪些不足。通过投影,同学们发现有的作文详略不当,有的作文的选材与中心不符,有的分段不合理,有的作文标点使用不当,等等。可以请发现问题的同学拿着笔到展台前现场修改。这个过程中,大家一方面记忆深刻,另一方面也会自省,激发上作文课的兴趣,努力写好作文,争取下节课上自己的作文得到展示。于是,最让学生害怕的作文课,成为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四)变革与效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推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变革,提升课堂的效率。

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饱受诟病。当然,有些非理性的批评忽略了语文学习本身具有的“农业生产”式的积累沉淀而不可能速见成效的特点。但是,语文教师不能以此为由放弃自己的专业性追求。教育技术手段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提高效率的可行之路。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手段日益丰富,为“高效地教”和“高效地学”提供了有效支撑。以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教师课前要充分备课,让课件与课堂教学高度融合。既要梳理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精讲多练。从学生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再到进行课堂检测,完成这些教学环节,在课件的制作上要花费心思。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教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无论文字上、文学上还是文化上都值得师生反复阅读研究。上课前我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出幻灯片,介绍作者,介绍作品,展示生字词(同时也是检查预习效果,学生读完后,我再出示正确的拼音),出示思考题,配上学生画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画,通过场景的转换、人物的活动来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行文脉络。一边梳理文章,一边指导学生按照思路的转换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这样学生既有听觉上的又有视觉上的感知。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单一感官刺激获得的知识留下的记忆比例小,牢固程度低;复合刺激传递的知识留下的记忆比例大,牢固性高。听觉记忆占15%,视觉记忆占25%,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学习者可以相对牢固地记忆65%的知识。合理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更大的拓展,学习更有深度、更有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翻转课堂可以推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度改变。翻转课堂要求前置学生的学习,背景性及记忆性的信息、文本基础知识的梳理等传统教学内容,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师监督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资源极大丰富,学习资源的获得手段也日益多样化,远程在线讲解、直播复播、空中教室、在线监测变得可能而便捷……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让我们看到了特殊时期给教学带来的新的活力。

《孔乙己》是难教的常教常新的名篇。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我布置了学习任务:阅读观看、聆听文本、音频、视频等资料,包括科举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等外围知识,也包括鲁迅对《孔乙己》的评价、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等“内围”知识;依照示例进行文本细读,发现问题,如作者为什么通过一个小伙计的口吻来讲故事、为什么特别写了孔乙己和孩子的交往,等等;说说小说中的哪些语段给你带来特别心动的阅读感受。课堂上,我精选问题,解答学生共同的疑惑,指导学生通过协作解决挑战性比较大的问题。重点讨论“我”的叙事视角的艺术价值,播放学生制作的两个漫画视频:一个是以成年人的视角讲故事,一个是以儿童的视角讲故事。我让学生置身情境:“如果现在的你来讲孔乙己的故事,会怎么样?”通过讨论,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小说的“社会对苦人的凉薄”的思想意蕴。

当然,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如果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秉持迷思式的“唯技术论”,可能会走入误区。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弊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多样化”削弱了语文教学“文字吟咏”的本质属性

太多图案视频的插入,使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语文妙处消失殆尽。如在《天上的街市》的课堂上,有的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一系列的画面:街灯和繁星闪烁,牛郎织女牵着牛儿在街上闲游……看似直观形象,其实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诗歌本来就是想象奇特的,应该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在天上街市里牛郎织女如何幸福地在街市上闲游。诗歌如此,一些经典散文也需要师生共同赏析。文学的形象性能够唤起人们的想象,文字的含蓄朦胧会让人们脑海中浮现同中有异、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正是文学形象魅力之所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确定唯一的画面,不仅让文本失去了文学语言应有的魅力,也无法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控制性”“程式化”削弱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生成性

语文课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往往会被容量巨大的由现代技术预先设计的课堂内容所淹没,导致整堂课师生围着技术手段转,教学流程过于程序化。被技术控制的课堂,会按照程序进行“演绎”,但是课堂的师生交往是随机的,会生成一些“意外”的问题,按照程序走,往往会失去颇具价值的教学契机。

如某位老师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讲述到三味书屋中的读书生活时,这位老师让学生概括该部分写了哪几件事。学生思考回答后,大屏幕出示答案:回忆寿镜吾先生读书的样子,捉蝉蜕,上课时偷描绣像等。这时候课堂出现了一些骚动,这些描写唤起了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共鸣,有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但是老师忽视了课堂的“意外”,继续按照课件进入下一部分的讲解。此时教师不妨停下来,谈一谈此时此刻的课堂:有的学生在给老师画素描,有的学生在梦与清醒的边缘游荡,有的在偷偷地享受着自己课间准备的小零食……教师也可以问问同学们:我们身边有没有读书时神态神情特别的人?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这些不在教育技术的设定之内,特别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现代教育技术之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两者的深度适度科学融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流程和内容,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不再是传统单一的“一言堂”,而是一个多元、丰富、精彩的世界。

猜你喜欢
文本作文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