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禹
(辽宁省市县财政专员办服务中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作为事业单位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内部控制可以便于财务人员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防止事业单位资产和资金的流失。
第二,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廉政建设。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规范内部控制流程,确保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当中,实现各部门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更加规范,防止腐败行为的出现,推动事业单位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三,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涵盖事业单位资产分配、使用管理等多个环节,实现资产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落实好每一环节管理责任人,增强各环节责任人资产管理意识,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防止资产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
当前事业单位中,很多员工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当中也没有认真落实内部控制工作,并且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工作也缺乏重视。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专门成立内部控制部门,内部控制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将关注点都放在单位经营业务方面,认为内部控制工作并不重要。因此在内部控制工作当中,并没有依照内部控制要求来进行各项工作,使得内部控制工作无法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在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管理者认为要想实现更好发展,进一步发挥事业单位智能,就要提升单位业务能力。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转变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意识成为其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事业单位要想提升内部控制效果,就需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支撑。然而,很多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对单位经济业务作出明确要求,导致经济业务开展没有制度可依,在出现问题后无法第一时间追究责任。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随着事业单位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但是在实际当中,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来更新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有效适应单位发展需求。
要想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还需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工作关系到每个部门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但是由于单位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缺乏全面认识,因此不关心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也不依照内部控制要求来开展工作,影响内部控制效果。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少有效考核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执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形式化。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还缺少强有力的内部监督。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工作,这样才可以更好保障内部控制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问题,保障内部控制效果。在实际中,一些事业单位受到编制影响,难以构建内部审计队伍,现有的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性,无法做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在监督过程中也很难发现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问题。此外,纪检监察部门在转变职能后,在监察过程中将工作重点放在纪检方面,这就会导致经济活动监察减弱,在监察过程中很难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及时采取有效风险抵御措施。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还缺少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不利于提升自身内部控制水平。
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成效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效果。预算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在事前预测中可以结合单位各项业务开展需要来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在事中控制中可以有效避免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不合理使用,通过事后反馈可以帮助事业单位了解资金使用效果和效率,为后续资金预算提供参考。然而在实际当中,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立足于各项业务用款实际需求来分配资金,只是依照往年资金使用情况来进行调整,使得预算编制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偏差。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做好了预算编制,但是编制执行过程中却随意挪用资金,导致一些项目缺乏资金难以进行下去。在事后反馈环节,没有对当年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不利于为来年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支持。由于缺少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影响内部控制效果。
如今我们已经迎来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各部门内部控制工作信息无法得到及时传递和共享。例如,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与创收部门的信息难以做到及时共享,从而出现收入确认准确性和及时性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这就很容易在单位内部出现腐败问题。此外,由于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单位内部纵向沟通不够顺畅,上级领导的指令难以有效下达到基层,而基层信息也难以及时反馈到上级领导。
对事业单位部门、岗位以及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划分可以起到良好内部控制效果。这种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牵制作用是最初内部控制方式,主要是因为部门或岗位之间相互牵制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舞弊或是工作失误行为的发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其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应当做好各部门管理工作,做好岗位职责分工,以形成相互制约、监督的关系。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岗位编制有限,一些岗位无法实现分离,这就会导致事业单位出现岗位设置不合理、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也使得部门、岗位之间牵制力削弱。由于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很容易出现内部控制问题,也为腐败、舞弊行为提供了空隙。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设置的机构,其经营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因此一些事业单位会认为生产经营活动与自己无关,只需要做好单位本身管理和服务即可,也不需要面对什么风险。但是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面临来自社会与政治方面的风险。但是事业单位缺乏良好风险意识,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也比较差。就比如说,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利用自己职权便利而滥用职权,使事业单位面临贪污腐败风险;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单位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分配和使用,使事业单位面临资金风险。同时,事业单位对这些风险缺乏全面认识,也没有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来构建相应的风险机制。
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首先需要转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使单位工作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单位今后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事业单位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当中。为此,事业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单位员工开展内部控制培训,单位管理者可以结合单位当前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来制定内部控制培训计划,并结合不同部门和岗位情况来调整内部控制培训内容。为提升内部控制培训效果,可以制定季度培训计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化,员工培训计划由各部门负责人来负责完成,单位管理者来对培训结果进行审核。内部控制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邀请专家来进行,这样在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将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寻求专家建议。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开展内部控制知识竞赛、讲座或是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让员工了解更多内部控制知识,增强事业单位员工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问题优化奠定良好基础。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推动其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化开展。为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负责人可以学习并借鉴其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完善。为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切合事业单位发展实际,内部控制管理部门还应当进入到一线工作当中,到基层了解经营业务的实际情况,分析经营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共同商讨风险防范措施,使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程度更高。此外,还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内部控制职责,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机制,对在内部控制中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奖励,表现不好的要进行惩罚,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内部与外部监督管理作用,这样才可以保障内部控制效果。为此,事业单位应当做好审计部门建设工作,增强审计部门独立性,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这样才可以更好发挥审计部门内部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此外,还应当加强外部监督力量,发挥财政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部门的监督作用,以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
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应当做好预算编制工作,运用零基预算编辑的方式确保预算更加符合单位实际。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落实预算指标来开展各项工作,对于资金需要调整的业务应当依照审批要求,严禁随意调整项目资金。在预算绩效考评时,应当对资金使用情况、使用效果等等进行多方面考评。只有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约束力,才可以提升其内部控制效果。
在优化内部控制问题过程中,事业单位还应当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构建信息化平台,促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得到及时传达和共享,同时也便于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同时,还应当构建信息公开机制,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公布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便于相关部门和大众来参与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当中,推动事业单位更好发展。
构建良好内部制约机制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为此,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可以构建单独的内部控制部门,或是构建内部控制小组,职业单位内部重大事项需要通过集体商讨和决议后才可以执行,重大经济事项需要经过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进行集体商讨,必要时可以要求相关专家对事项进行论证,提升事业单位决策科学性。此外,事业单位需要对内部控制重要职位权限和责任进行明确,将单位内部不相容岗位实施分离,定期执行轮岗,充分发挥岗位与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流程要明确,管理和监督工作要统一,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事业单位提升自身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非常重要,为此,事业单位要先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为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作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当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构建风险预警控制机制。作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对事业单位资金结构、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有着全面认识和了解,对资金进行合理划分和使用,拓宽事业单位资金获取渠道。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风险应对能力,可以先确定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然后在此基础上来构建风险预警机制,进而对风险进行不间断预警监控。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事关事业单位今后经营发展,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应当给予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问题,提升内部控制成效,使其推动事业单位获得长远发展,更好发挥事业单位社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