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土传病害的种类以及防治技术

2023-01-09 04:46
种子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土传黑穗病抗病

杨 松

(辛集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河北 石家庄 052360)

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土传病害,造成减产。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我国加强了对玉米土传病害的研究,尤其是致病机理、流行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并且研发出一系列抗病能力强的品种,采取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种植结构改变、气候环境变化、机械化种植以及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导致玉米土传病害发生概率明显增加,并且防控难度加大。文章以玉米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玉米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玉米高产和稳产提供帮助。

1 玉米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的形式附着在玉米植株的残体上,在土壤中越冬,通过分生孢子的形式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或者在种皮内越冬,在春季温湿度比较适合的条件下成为感染源,借助气流、水流和农业生产等方式传播。玉米土传病害的传染性较强,很容易大面积传播和扩散,有一定的防控难度。此外,土传病害的真菌能够在土壤或者病株残体中存活4 年左右,要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减少土传病害带来的不利影响[1]。

2 玉米纹枯病

2.1 为害症状

2.1.1 前期

玉米生长到中后期很容易出现玉米纹枯病,在灌浆期时易发病,并且不断扩散蔓延,造成叶片枯死,呈现暴发性特点,主要为害果穗、叶鞘、茎秆部位。

2.1.2 中期

出现病情后,接近地面的叶鞘开始发病,之后逐渐蔓延,呈现水渍状不规则的斑点,病斑由灰褐色变成深褐色,逐渐连成片,包裹整个叶鞘,造成叶片枯萎。

2.1.3 后期

随着病斑扩散,逐渐为害果穗,果穗苞叶有云纹状的病斑,最后果穗苞叶被全部侵蚀,进而影响果穗内部,导致籽粒腐烂和穗轴变色。如果空气潮湿,病斑部位会出现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发育成熟后会出现形状不一的灰褐色的菌核,果穗易脱落[2]。

2.2 传播路径

玉米纹枯病的主要媒介为土壤,通过土壤传播菌丝和菌核,因此,冬季去菌消毒土壤非常关键。如果病菌在土壤中以菌丝或者菌核的方式越冬,很容易在第二年春季播种时扩散和蔓延,直接从玉米的表皮组织入侵到内部。利用电镜观察受病植株发现,孢体菌丝可以穿透寄主表皮,或者直接由气孔入侵,不断扩散到玉米的组织中,会侵染相邻的植株[3]。

2.3 流行规律

玉米纹枯病的病菌通过菌核的方式在土壤中越冬,在第二年春天成为侵染源。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发病,刚开始只为害叶鞘部位,在抽雄期病菌蔓延速度较快,会影响吐丝灌浆。之后还会侵染茎秆,造成茎秆大量腐烂,影响玉米养分和水分的输送。玉米纹枯病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包括温度和湿度,在25~30 ℃、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下易感染纹枯病,在降水量较多、湿度大的年份纹枯病发生严重。

此外,玉米连茬种植的土壤中会有较多菌源,易发生纹枯病。氮肥施用较多可以促进玉米生长旺盛,加之玉米的种植密度高会导致田间湿度大和通风透光性差,会增加纹枯病的发病概率。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湿度较大,发病概率较高。杂草较多、易倒伏的地块易出现纹枯病[4]。

2.4 防治技术

2.4.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

为了提高玉米纹枯病的防控效果,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提高基础免疫,降低植株染病的概率。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可以选择早熟、耐病和高产的品种,能够减少患病概率。

2.4.2 适时播种

要坚持尽早发现和尽早防治的原则,提高防控效果。如果早播的发病概率较高,可以适当晚播,能够减少患病概率以及经济损失。通过晚播能够错开病害暴发高峰期。

2.4.3 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

为了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要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适当追施有机肥,控制好氮肥和微量元素的比例。要结合播种时间确定田间管理措施,加强田间温湿度的管理,科学合理密植,保证营养均衡,降低发病概率。调整玉米的种植间距,改善通风条件,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的同时,也能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5]。

2.4.4 农业防治

第一,清除土壤中的菌源,及时清理病株病叶。在播种前做好翻耕工作,清除田间杂草。第二,控制种植密度,适当扩大间距,控制好栽培地区的温湿度,避免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第三,适当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实行间作或者轮作的方式。第四,在玉米心叶期和心叶末期,摘除病叶,切断纹枯病的传播路径。

2.4.5 生物防治

一方面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较好,但是长期使用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也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利用多种真菌能有效抑制玉米纹枯病,如黄绿木霉、绿色木霉等,有些枯草芽孢杆菌的菌株也能起到防治作用。在玉米抽雄期进行生物防治效果最好,该时期能够保护叶片的功能,通常情况下,选择的药剂包括井冈霉素、噻呋酰胺、嘧菌酯等。如利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均匀搅拌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与灭菌细土,施入玉米喇叭口内,能够提高药效,防治效果较好[6]。

3 玉米茎基腐病

3.1 发病症状

玉米茎基腐病主要表现为感染全株,在玉米乳熟末期到蜡熟期是病症的高发期,从灌浆期到乳熟期开始发病,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茎叶青枯型。发病部位为下部叶片,之后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导致全株青枯。该病呈急性发病的特点,严重时会导致乳熟末期或者腊熟末期的植株青枯,主要出现在雨后忽然转晴的天气。第二,茎基腐烂型。该种类型的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的茎基部开始变软,地面1~3 节处出现黑色的软腐,易折断,在潮湿的环境下会出现白色霉状物,之后变为粉红色的霉状物。第三,果穗腐烂型。有些果穗染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籽粒松散,容易脱落,籽粒颜色暗淡,没有光泽[7]。

3.2 发病原因

玉米茎基腐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感染或者复合感染造成,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感染引起,在不同生长阶段病症存在差异性。其中腐霉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3~25 ℃,镰刀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26 ℃,在土壤湿润的条件下腐霉菌生长速度较快,因而不同地区的病原菌分布和发病情况存在差异性。在降水较多的地区,以腐霉菌型的茎基腐病为主;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的茎基腐病为主。该病害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土传病害,病菌会在病残体的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成为主要侵染源,可借助风雨、灌溉水以及昆虫等进行传播,会发生多次感染,发病较严重。通常情况下,早播和早熟的品种易发病,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易萌发病菌孢子,适当晚播可错开病害高峰期。平地发病较轻,洼地和岗地发病较严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以及排灌方便的地区发病较轻,而土壤贫瘠、排水条件较差的地区发病较严重[8]。

3.3 发病特点

通过田间的调查研究显示,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病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与玉米的生长期密切相关。苗期到抽雄期是该病害病源的潜伏周期,从乳熟期到乳熟后期都能发病,但是乳熟后期发病较严重,乳熟后期地下根部会出现腐烂的现象,1~3 节有水渍状的病斑,之后逐渐扩散到上部叶片,出现青枯症状。第二,与夏玉米播种时间密切相关。如果5 月中下旬播种,发病较轻;如果6 月上中旬播种,发病较重。第三,与玉米品种密切相关。在播种期相同的条件下,早熟品种易发病,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发病最轻。

3.4 综合防治措施

3.4.1 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

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质品种,减少茎基腐病的发生概率。

3.4.2 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

在玉米抽雄期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处理。在收获玉米后彻底清除田内的病残体,集中烧毁或者高温沤肥,能减少侵染源的数量。

3.4.3 科学轮作

应将玉米和其他非禾本科的作物进行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减少茎基腐病的发生概率。选择与非禾本科的作物或者蔬菜等作物轮作,实行2~3 年的轮作倒茬制度,能够有效预防该病害。

3.4.4 适时晚播

通过种植实践可知,适时晚播能减少该病害的发生概率。

3.4.5 合理施肥

保证基肥充足,在玉米拔节期到孕穗期,要合理补充氮磷钾肥。针对严重缺钾的地块,可以适用硫酸钾,控制好剂量。在玉米播种期和抽雄期,将硫酸锌和尿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之后施入土壤中,可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4.6 生物防治

利用增产菌按照一定比例与种子进行拌种,能够有效防治茎基腐病。利用玉米生物种衣剂拌种或者诱抗剂浸泡种子,能够有效抑制该病害,防治效果显著。

4 玉米丝黑穗病

4.1 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菌主要从胚芽和根部入侵,在玉米抽穗后会出现明显的黑粉症状,发病后植株矮化弯曲,有些病株叶片呈黄白色的条纹状,有些病株分蘖增多。在玉米抽穗后,主要表现为黑穗型和穗畸型。果穗会变成一个大黑粉包,苞叶通常不容易破裂,黑粉不外露,在患病后期苞叶破裂后黑粉散出,黑粉黏结成块,不易飞散。

4.2 发病特点

在积温相对较低和降水较少的地区容易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尤其是春播期间温度低、降水少为发病创造了条件。此外,播种过早、覆土过厚和土层较浅的地块易发病。施入未腐熟的农家肥以及种植抗病能力差的品种易发病,不同的植株发病情况也存在差异性。

4.3 发病规律

通常情况下,玉米丝黑穗病的病菌以孢子的形式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侵染来源,之后是粪肥和种子。玉米丝黑穗病在种子萌发期到5 叶期都能染病,在幼芽出土前是感染的主要阶段,尤其在土壤冷凉和干燥的环境下很容易导致病菌侵染。

4.4 发病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的菌源数量。玉米丝黑穗病以土壤传播为主,在苗期侵染。病原菌主要散落在土壤或病残体中,也能在受污染的肥料以及种子表面进行越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4 年,连续多年种植会导致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增加,在适宜的环境中易发病。一些重要的玉米种植地区没有轮作倒茬的习惯,会增加发病概率。第二,品种抗性。有的农民在选择品种方面只关注玉米产量,不重视品种的抗性,在外界气候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易发病。第三,播种过早。有些种植户为了抢墒播种,选择提早播种,这时环境和土壤气温较低,种子不易发芽,易侵染病菌。第四,种子处理。不使用包衣种子或者种衣剂防控玉米丝黑穗病,易导致发生该病害。

4.5 防控对策

4.5.1 科学整地,减少土壤中的菌源

在玉米收获后要及时进行中耕处理,深度控制在30 cm 以上,将废秸秆和碎叶等废弃物翻埋在深层土壤中,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残菌数量。需要注意的是,上一年发病较为严重的地块,更要采取该项措施。

4.5.2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为了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概率,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最好选择生命力顽强、植株生长旺盛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品种,会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

4.5.3 播种前处理种子

第一,在播种前,除了要优选种子外,还要处理种子,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选种后晒种,时间为2~3 d,利用紫外线杀菌消毒,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第二,选择药剂拌种或者包衣种子,如果种子没有包衣,在播种前要选择戊唑醇干拌或湿拌种子,也可以选择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能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和穗腐病。

4.5.4 合理轮作

应选择在3 年内没有种植过玉米或者大豆的田块进行轮作。通过轮作和倒茬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残菌数量。

4.5.5 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要考察当地的土壤、温度条件,当土层厚为10 cm、温度稳定在10 ℃左右时可以选择人工或者机械设备进行播种。通常情况下,选择在每年的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播种,要控制好播种深度,覆土不能太厚。

4.5.6 加强田间管理

第一,合理使用肥料,减少细菌数量。禁止使用带病秸秆还田。农家肥料要经过腐熟后才能使用,减少土壤中菌源数量。此外,合理配制氮磷钾肥,科学施肥,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避免玉米徒长,影响玉米抗病能力。第二,要及时拔除发病植株,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在玉米苗期和抽雄后要及时拔除怪苗和病苗,避免传染给其他健康植株。第三,结合玉米品种和当地土壤条件合理密植,保证玉米田间的通风透光性,促进玉米生长。第四,加强中耕除草。及时清理田内杂草,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4.5.7 及时处理秸秆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处理秸秆,可将秸秆带出田外统一处理,或者将秸秆制成饲料。如果上一年地块发病较为严重,要做好秸秆处理工作,减少第二年越冬菌源的数量,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概率。

猜你喜欢
土传黑穗病抗病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98%棉隆颗粒剂土壤处理对甘肃陇南低海拔川道区小麦田有害生物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与园林树木土传病害的有效防控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
谷子黑穗病的发病及防治
头痛的土传病害,轻松教你解决!
土传疾病的生物解决方案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2007年上海生物高考卷部分遗传题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