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禹 田园心语 郑娅峰 郑永和
长期以来,科技馆以丰富的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活动推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提升。与科学普及、科学传播中强调面向全体公众不同,科技馆科学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开展[1],通过利用馆内各类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意识,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2021年12月,中国科协颁布了《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简称《规划》),标志着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新阶段下,亟须认识到当前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的重要地位。通过对《规划》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能够厘清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以目标为依据,结合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现存问题,更加明确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当前,世界工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成为各国的核心竞争力。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重视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科学教育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3]。然而,当前我国学校科学教育应试现象严重,科学课程以基础性、验证性居多,难以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探究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青少年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和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4]。科技馆科学教育具有趣味性、探究性、体验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在科技前沿、先进设备、教学资源、学习环境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与校内科学教育互为补充,承担着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发展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提升科学素养[5-7]。早在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就曾指出,科技馆要吸引更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来馆参观学习,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这一要求突出了科技馆的教育功能和使命[8]。《规划》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馆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从制度、标准与经费三方面保障了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的稳定提升,预示着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下,科技馆将依托《规划》布局,不断提升科学教育水平、拓展科学教育功能,在科学教育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规划》中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馆要以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价值引领,以推动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体系,更好地满足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9],这为新阶段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引领。未来5年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也将围绕“价值引领、供给侧改革、开放体系建设”的核心思想,确立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规划》指出,新时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要在价值引领方面有更高追求,要进一步加大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力度,助力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9]。面对复杂难辨的社会议题,弘扬科学精神能使青少年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求索、证实、创新[10];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的科学家精神,对鼓励青少年勇担民族复兴使命有重要社会意义[11]。此外,科学思想能帮助青少年认识和了解社会[12],科学方法能帮助青少年分析、解决问题[13],这些都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新阶段下,科技馆科学教育要扣紧时代脉搏,将重心从此前的科学知识普及转向对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传播与弘扬,强化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引导青少年认识科学、运用科学、热爱科学。
伴随着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建设以及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各地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认识和走近科技馆。对于科技馆提供的科学教育资源,青少年不再仅满足于“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转向了“好不好”的问题[14],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发展。此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给以实地参观形式为主的场馆教育活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以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其网站访问量日增10倍,从单日4万人上升至40万人[15],仅局限于线下科学教育资源供给为主的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用于后疫情时代,科技馆科学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变革势在必行。为应对上述变化,《规划》中强调要遵循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科技馆体系数字化水平[9]。未来5年,科技馆应该从此前的同质化、规模化的资源建设转向多元化、数字化的资源供给,努力向广大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多内容、更广范围的优质科学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
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面临资金、人员、创新水平等方面不足,从而影响教育质量。为解决以上问题,国际先进经验多是采取鼓励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到科技馆科学教育中,形成以科技馆为中心的、融合开放的科学教育生态[16]。协同社会力量参与,拓展科技馆教育服务功能,也是当下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中的必经之路。《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体系,推进科技馆体系开放共享和资源融通,优化科技馆体系发展生态[9]。一方面,科技馆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技馆科学教育中,实现资源共建。另一方面,作为校外科学教育的基础阵地,科技馆也应发挥其资源优势,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科学教育中,实现资源共享。科技馆科学教育生态不再仅满足于场馆内部的自给自足,而应该转向与社会共建共享,推进馆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开放融通,有效化解科学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供需矛盾。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实体科技馆345座,1112所农村中学科技馆,配发1727辆科普大篷车,在没有实体科技馆的1696个县设置流动科技馆[14],“十三五”期间科技馆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17]。依托科技馆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日渐丰富,科学教育资源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增加,但与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的新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科学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资源创新应用以及协同机制建设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国际先进的科技馆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对科技馆教育人员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的指导,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形成教师手册、活动案例等高质量应用成果,有效地提升了科技馆科学教育水平。与国外科技馆相比,我国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时间较短,教育理念较为落后,缺乏理论与实践支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尚未能形成基于科技馆特征的科学教育理论。当前已有不少科技馆教育人员认识到科技馆科学教育理论的缺乏,开始尝试采用学校科学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开展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但科技馆作为校外科学教育场所,与学校系统存在诸多差异,照搬学校科学教育理论服务于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并不合适,实践效果也往往差强人意。二是缺乏指导科技馆科学教育实践的框架。目前科技馆提供的教育服务多为基于展品的导览和讲解活动,以讲授灌输为主,未能充分体现科技馆展品“参与、互动、体验”的核心性能[18];提供的科学实验类活动多数停留在“跟我做”的阶段,让青少年按照固定模式、规定动作进行,偏重科学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在传播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上存在不足,未能充分体现科技馆以体验科学、启迪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明显不足[19]。三是忽略对科技馆科学教育目标的系统评估。多数科技馆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单次科学教育实践效果进行评价,缺乏专业的、长期的科学教育评价机制建设,难以获得来自青少年的有效反馈,导致在后续科学教育服务的改进与提升中困难重重。
尽管当前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但大部分科技馆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缺乏了解,仅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的活动较少,活动对象层级、特色创新不突出,难以实现优质科学教育资源供给,未能有效解决当前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数科技馆科学教育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展示科技前沿成果、宣传科学家精神的内容较少[20],未能体现科技馆自身特色。二是教育内容更新频率低,新活动开发实施过程慢,不少科技馆对其所包含的展品展项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没有充分挖掘资源潜能,基于已有资源的拓展教育服务少,未能紧跟前沿发展动态,难以激起青少年学习兴趣。三是科学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够,缺乏对智能技术融入的创新应用。在科技馆科学教育中,较为常见的仍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较为单一的手段,优化科技馆科学教育展示效果[21]。此外,大部分科技馆仍未建立其专属网站,仅是开辟了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账号,用作运营信息、科学知识等方面的传播,少有科技馆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分析技术优化科技馆科学教育服务,为青少年定制更具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体验。
在国外,科技馆与各社会机构的合作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建立了更为成熟的协同机制,在地方或社区科学教育中切实发挥着中心作用[22,23]。科技馆不仅能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技资源向科学教育资源转化,还能与区域内中小学开展深度合作,构建校内外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新生态。相比之下,我国科技馆未能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多元主体参与的科学教育生态圈尚未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机制,难以建立长期的、有规划的合作。尽管当前我国科技馆已经开始尝试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共建资源,但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的力度明显不足,不少前沿科技成果仍然未向科技馆科学教育资源转化[24]。二是科技馆与学校尚未形成常态化的伙伴关系,馆校结合过程中青少年往往只是“一日游”,整个过程“走马观花”,对科技馆科学教育资源的利用存在碎片化现象。三是缺乏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的交流对话平台。一方面科技馆教育人员对学校科学教育了解不深,所提供的科学教育服务与学校需求存在供需脱节的困境;另一方面当前能有效利用科技馆资源开展科学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紧缺,客观上也制约了校内外科学教育融合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在《规划》的目标引领之下,未来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的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新阶段下,科技馆如何强化对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传播,关键在于加强对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开发与实践的指导,重视科技馆科学教育的基础研究。一是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研究专家联合,开展基于科技馆特征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通过借鉴和研究国际先进科学教育理论,探索建设符合我国国情与现状的科技馆科学教育理论,帮助科技馆教育人员深入理解科技馆科学教育理念,为科技馆科学教育实践提供系统理论指导。二是重视对科技馆科学教育的规律研究,持续关注与收集科技馆科学教育的实施、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支持等方面典型案例,并通过归纳总结相关实践经验,构建指导实践活动的理论框架,形成普适性、可推广的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模板,帮助科技馆教育人员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去发现、去探究。三是关注科技馆科学教育评估研究,通过定期开展相应的科学教育评价工作,促进科技馆教育人员对教学实践效果的反思与改进,不断提升科技馆科学教育水平。
以青少年科学学习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实现科学教育内容多元化建设,助力科技馆科学教育资源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紧紧围绕《规划》中建设“三基地一平台”的目标[9],及时更新体现科学家精神、前沿科技成果以及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二是要注重提质增效,转化并盘活科技馆内现有资源。在分析场馆内各项展品资源特性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特点,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与活动模式进行服务,通过“二次开发”,满足青少年科学学习的需要,推动资源建设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三是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科技馆科学教育服务模式。不仅在展示技术、展示载体、展示内容等层面实现全面升级,同时也突破实体科技馆的地域限制,对线上科技馆业务进行数字化拓展,构建集展示、体验、探究、协作、交流为一体的科学教育平台。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为青少年推荐适切性的科学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为更广范围的青少年群体服务。
充分发挥科技馆平台作用,拓展科技馆服务功能,通过沟通联合以科学共同体为代表的科学教育资源来源和以中小学为代表的科学教育资源核心消费者,共同构建以科技馆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科学教育新生态。一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与科技馆开展长期合作,共同设立科教产品创新研发中心,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科学教育资源转化。二是实现常态化的馆校合作,从已有的馆校结合经验出发,制定校外科学教育活动指南,联合学校完善课后服务配套机制,定期为各合作校提供课后科学教育服务。并将青少年在活动中的优秀成果和实践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补充,实现校内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共同培育。三是依托科技馆平台,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交流通道。以各地区科技馆作为集中场所,共建科学教育交流中心,利用科技馆丰富的展品展项资源为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提供动手实践、创新研发的机会,培养一批专业素养过硬的科学教育专业教师,服务校内外科学教育。
伴随着《规划》的出台,现代科技馆体系在科学教育中必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感受时代脉搏,面向全球人才竞争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紧迫需求,我国科技馆亟待扎实推进科学教育,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在价值引领、资源供给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加快构建校内外科学教育紧密融合的新生态,更深入地融入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中,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