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下科技馆体系共建共享机制研究①

2023-01-09 04:24刘玉花谌璐琳莫小丹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体系

刘玉花 谌璐琳 莫小丹

自2012年底提出以来,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成效显著,科普服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公众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科技馆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尚未有效发挥,体系内外部资源整合、交流协作不够充分,从而影响了科技馆科普服务效能。因此,在“十四五”开局之际,亟需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馆体系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科技馆体系内外部科普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并探讨优化现代科技馆体系治理结构的策略。

一、 科技馆体系共建共享的经验与成就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科协、科技馆按照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符合当地需求的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模式,在促进共建共享方面开创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在此仅列举一二。

(一) 资源共享,探索总分馆建设

“十三五”期间,科技馆资源集成与共享进一步深化,部分省市开始在科技馆体系下探索总分馆制,尝试缓解因管理体制限制带来的科技馆发展中的供需矛盾。

北京市科协以建设北京科学中心为契机,优化整合北京地区科普基础设施资源,打造集科学传播、资源统筹、研发集散、服务管理于一体的“1+16+N”发展体系:北京科学中心作为体系龙头;北京市所辖16个区建设主题鲜明的综合性科普场馆,作为区域分中心;一批以科学传播为目的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科普设施,作为特色体验中心。北京科学中心体系以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方式,已成立分中心6家、特色体验中心4家,正在申报特色体验中心17家[1]。

福建省充分发挥省、市级科技馆区域龙头作用,带头整合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开展各级总分馆体系建设。自2019年起,福建省科技馆逐年开展分馆认定,至今已认定三批共计19家分馆。福州、莆田、南平等下辖市也纷纷跟进,福州市科协以福州科技馆为总馆,命名14家分馆,涵盖国防、动物、植物、气象、海洋、卫生等领域,逐步构建多层次、“综合+专业”的科技馆建设模式,扩大科技馆体系的内涵与外延(1)资料来源:我国科技馆现代化发展调研课题组.我国科技馆现代化发展调研报告[R].中国科技馆内部资料。。

通过探索总分馆制发展模式,省市科技馆的优质科普资源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与区县科技馆共建共享,既带动了区县科技馆的建设发展,使之能够充分发挥科技馆体系基础设施平台作用,也进一步调动了省市科技馆的能动性,有助于促进当地科技馆体系统筹发展。

(二) 跨界融合,提升社会协同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主要目标,明确了“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要求,为推动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引。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联动也日益紧密。

2020—2021年,中国科技馆先后与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等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广泛开展展览展示、公众科普活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共享与合作出版等多方面合作。中国科技馆与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跨界流动·助力基层”巡展项目,以中国科技馆实体资源和数字资源为依托,依靠全国县级科协和县级公共图书馆,采用线下展览、专题讲座、线上资源共享以及科普读物推介等形式,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免费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拟在“十四五”期间覆盖不少于200家县级公共图书馆。

2020年5月,上海科技馆分别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科学院三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合作打造“科普大讲坛”“科学家面对面”“博物馆之夜”等项目品牌,共建上海科普游戏数据库、素材库、资源库。上海科技馆拟通过科普合作“朋友圈”,构建新型科普知识生产和传播体系,与社会各界共建“大科普”格局[2]。

通过跨界融合,科技馆能够有效共享图书馆、博物馆、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资源,借助其科普资源、人力资源与场地资源等共同促进科技馆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加快构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做出贡献。

(三) 社会动员,创新多元办馆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多种形式的科技馆办馆模式,在平台汇聚、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出努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馆开始尝试社会化运行模式,例如阿拉善盟科技馆、固始科技馆等。这些科技馆在不改变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设施的整体运营或部分运营委托给社会专业机构,并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以公众满意度为重点对运营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创新建馆模式,发动社会力量办馆,拟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一座全域开放、自建共创、高端定位的“科技馆之城”。截至2021年底,亦庄经济开发区首批共50家企业被纳入“科技馆之城”体系,被授牌“北京·亦庄科技馆”。作为科技馆体系的有益补充,亦庄“科技馆之城”的成员馆主要设在企业内部,来自区内四大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外资500强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充分展现北京科技创新与高精尖产业发展面貌[3]。

科技馆社会化运行模式与亦庄“科技馆之城”建设模式,有效融合了科普企业的人力资源、科技企业的创新资源等,既动员了社会力量为科技馆建设与运行提供保障,也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既创新了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也推动了科普供给方式多元化发展。

二、 科技馆体系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馆体系自建设以来,在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一) 统筹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科技馆体系建设是一个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的系统工程,涉及部分职能、任务、资源、经费、节点、渠道、供求关系的重新布局和再分配[4]。科技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在科技馆体系内部统筹发展、协同增效、资源共享的运行管理效率不高,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整体。实体馆之间、实体馆与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等其他组分之间的交流共享机制不够健全,科技馆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掘。

(二) 科技馆体系省域发展不均衡

随着科技馆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各省科协及科技馆也在不断摸索与总结适合本省的科技馆体系建设模式。但各地对科技馆体系的认知与实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些省级行政区已基本形成了本省科技馆体系框架,有些省份则对科技馆体系不够重视。在统筹协调当地科技馆体系建设、辐射基层科普工作方面,一些省级科技馆面临统筹机制不完善、经济条件及认识水平不高导致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此外,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项目执行中,有些省份由省科协科学普及部负责项目管理,具体工作由省级科技馆执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人员配备、经费配套等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导致部分省级科技馆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三) 社会协同合作机制相对欠缺

从科技馆体系与外部的关系看,体系成员单位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机构协同发展的主动性不强、办法不多,运用社会化方式开展“大联合、大协作”以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科普服务的渠道狭窄、实效不彰。社会化合作长效机制有待完善,没有充分调动、挖掘和整合社会力量促进体系资源集成与创新,开展科普工作的主体和手段相对单一,发展活力不足。

三、 “十四五”期间科技馆体系发展形势分析

(一) 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5]。新型举国体制是举国体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举国体制作为一种强大国家能力的体现,是在复杂环境下的网络协作,运用领域广泛,包括前沿科技、民生工程、扶贫脱贫、生态文明建设等[6]。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科技馆体系是在中国科协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科协组织的协作、配合下发展起来的,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配置资源为辅的发展格局[7]。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技馆体系通过集中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去解决科普资源分布不均衡、科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实施社会动员、资源配置功能与市场激励机制有效结合,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从与国外同类场馆的比较来看,自2020年初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外许多博物馆和科技馆面临资金短缺、难以维系的问题,与我国科技馆蓬勃发展、具有韧性的态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证明了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优势。科技馆体系应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积极作用,形成“资源集中、智力集合、精神汇聚”的态势。

(二) 科技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开始从“独唱”转为“领唱”,基于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经初步形成[8]。推进科技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需要提升社会协同力、公众参与力,创新现代化治理方式。

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在科技馆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布局、优化配置,加强政府的扶持、引导与监管机制建设,完善培育发展制度、扶持推动制度、法律保障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保障体系。从社会参与的角度,通过引入多元主体的参与、互动与合作,使各类社会主体都能各尽其能、各展其长,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参与者和监督者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

四、 “十四五”期间科技馆体系发展的新格局

科技馆体系目前已形成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共同发展的“五位一体”格局,这是一种“中心—辐射”结构。近十年来,科技馆体系在推进科普资源均衡化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但仍存在有些地方参与积极性不高、重建轻管等问题。为理顺科技馆体系建设结构,打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各个节点,《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提出“聚焦格局重塑”,即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推动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打通基层科普服务节点,构建“纵向一体、横向协同”的科技馆体系新型网状发展格局[9]。

“纵向一体”指科技馆体系的管理架构纵向延伸,构建各负其责的层级体系。在中国科协的统筹指导下,中国科学技术馆做好科技馆体系顶层设计,形成覆盖省、市、县,上下贯通、衔接有效的垂直管理链条;进一步发挥省级科技馆的能动性,明确其统筹本省科技馆体系建设的职能,统筹好省内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推动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扶持地市级科技馆发展,加强地市级科技馆能力建设,在地市级馆发展起来以后带动区县级科技馆发展,打通基层科普服务的节点。同时,在“纵向一体”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科技馆联动机制,围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事,各级科技馆联合举办科学教育活动、大型展览等,扩大科技馆体系的影响力。

“横向协同”一是指科技馆体系内部横向贯通,构建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横向互通的格局,实现展览、教育活动、科普影视等科普资源在科技馆体系内互通共享。二是推动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和市场化运行模式的转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馆体系建设,打造社会化科普新引擎,推动科普与文化、艺术等方面融合发展,使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推动全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体系自身优势,探索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开放共享,优化科技馆体系发展生态。

五、 推动科技馆体系共建共享的措施与建议

(一) 搭建科技馆体系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共建共享

推动科技馆体系信息化建设,依托中国数字科技馆逐步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大数据中心,及时、量化地获取科技馆体系运行情况,实现各地运行数据自动化、周期性采集汇总,提升系统性开展科普工作的统筹能力。依托平台开展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实现科普资源在科技馆体系内的有序流通与高效利用。搭建科技馆体系运行管理和资源共享的枢纽,实现科技馆体系各项资源的线上申请、配置和运行数据周期性采集汇总等功能。

通过科普资源共享解决内容多渠道分发和精准传播的问题。通过平台的资源集成整合作用,将优质科普资源向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以及基层科普设施等持续输出。实现科普资源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多渠道传播。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多种形态的数字化科普作品。依托网络直播、远程交互等方式,开发线上科学课程,拓展教育活动形式。推动掌上科技馆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科普服务。

(二) 推动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促进同步建设

“十四五”期间,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为省级科技馆赋权赋能,使其成为带动各方力量参与本省科技馆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和主责者”[9]。各省级科技馆的主管单位应积极支持省级科技馆主导本省的科技馆体系建设工作,并在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省级科技馆能够更好地履行其统筹本省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的职能。省级科技馆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资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点探索适合科技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总分馆制建设和运行模式,以省级或地市级科技馆为总馆,承担本省或本市科技馆体系的规划发展、资源统筹、机制完善、培训交流、标准制定、考核评价等任务;以所辖县(市、区)科技馆为分馆;同时吸纳面向社会开放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场馆、科普设施等作为特色分馆。有效整合省、市、县(市、区)科普资源,逐步建立服务网络全覆盖、组织结构科学合理、资源统一调配、服务质量基本一致,运行高效节约、普遍均等的省级科技馆体系。

按照“省域统筹政策与资源、市域集散调配资源、县域组织落实”的发展思路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资源分发机制。省级科技馆在科技馆体系建设中重点履行“省统筹”职责,既要统筹好省内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数字科技馆等协同建设和运行管理,也应统筹好省内科技馆联动共享工作,探索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省内科普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序流通。省级科技馆积极开展省级科技馆资源共享中心试点工作,由省级科技馆负责省内科技馆资源联动共享互换工作,统筹协调省内科普资源,通过互换和租借等方式实现资源再分配。地市级科技馆负责试点资源资产落地管理、制定资源共享计划、活动协调、评估考核、数据统计报送等工作。区县级科技馆作为试点资源使用单位,具体负责试点资源日常维护、活动开展、媒体宣传及数据统计报送工作。各级科技馆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省级科技馆体系建设,形成科技馆体系发展的合力。

(三) 探索社会动员机制,促进社会协同

1. 实施“馆校结合”长效机制,助力落实“双减”

2021年1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45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各地各校要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有效开展科普类课后服务活动项目[10]。

面对“双减”之后学校对科学教育资源的新需求,科技馆更需要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的紧密合作,探索资源汇聚、共建共享的“馆校结合”长效机制[11]。搭建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同时联合全国学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提升整合、创新开发优质科学教育资源,为开展丰富的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应用服务。科技馆在课程开发上优先保障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需要,开发精品科普课程,丰富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与中小学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又与学校教育错位互补,切实增强科普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趣味性。联合加强学校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开展系列化、专题化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教育主管部门合作,设立试点,不断总结、形成协同机制、工作网络和生态系统的工作经验,逐步由区域向全国示范推广。

2. 完善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机制,促进跨界融合

为打破学科壁垒、打造联动机制,解决资源不足、单一等问题,需要积极开展跨界联动,打造科学文化跨界开发与传播的平台。2021年11月,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由16家具有“头部”引领地位的科技文化场馆、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发起成立[12],面向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对不同来源、内容、性质的资源进行融合共享,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传播科学文化的目标。

在跨界合作模式下,通过协同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需要充分发挥联合体成员单位的工作合力,包括强化互联互通,营造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氛围与条件;推动科技场馆、文化场馆在科技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保障科技场馆、文化场馆、专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在统一的平台上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特点,实现资源共享、活动联动,开发一批科技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科技文化产品和活动品牌,鼓励优秀科技文化作品创作,共同为公众输出更好的科学文化内容[13]。鼓励各省级科技场馆带头加强与当地文化场馆多层次合作,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科技场馆、文化场馆的合作过程中,有机会吸取不同行业间人才培养的优质经验,有助于科技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才能展示平台的搭建,从而带动我国科技馆体系人才队伍质量整体提升。

3. 丰富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助力科技资源科普化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14]。科技资源科普化是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动员、引导和鼓励科技工作者开展创作、教育、传播、宣传等工作,为部分意愿较强、热情较高的科技工作者创造便利条件、畅通科普渠道,为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搭建平台,包括“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参与科普实践的活动平台、参与科普研发的工具平台”[15],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其将科研过程和科技成果进行科普转化,形成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主动寻求与相关部委、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协同[16]。由“科技馆系统自我运转”向“面向社会协同化发展”转变,签署合作协议,在资源共建共享、科技资源科普化等方面与科技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探索与高校开展教育合作和人才培养,通过馆校共建,实现科学教育资源共享、理论研究与实践衔接、人才培养共建。

各地各级科技馆应主动吸引、接纳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工作。在短期展览、科技培训、特效电影、科普文创等非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适当、有效的社会化运行、市场化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技馆体系建设和运行,“产业+科普”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出台优惠政策,支持科普企业创新,提高科普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创新、生产和推广能力。加强科普产品标准体系和科普产业认定、认证制度的研究,充分考虑科普内容和科普服务的自身特点,尊重其发展规律,以政府引导和市场协调相结合,增强科普产业的“造血”功能,着力培育科普产业主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科普产业。积极推动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实现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十四五”期间,科技馆体系将致力于打造发展新格局,有效打通体系内外的各个节点,协同科技馆与社会各界力量,统筹协调科普资源,促进共建共享,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助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

猜你喜欢
科技馆科普体系
科技馆一日游
深圳科技馆新馆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