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安娜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2022年冬奥会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综合实力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冬奥会即将开幕的热潮下,辽宁省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辽宁省作为冰雪资源丰富的大省,无论是冰雪旅游、冰雪体育,还是冰雪设施、冰雪文化均在全国处于前列[1],尤其是近年来辽宁省大力开展特色冰雪产业活动,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9月12日,辽宁省印发了《关于推进辽宁省冰雪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2],主要目的是培育冰雪产业新市场主体,拓展延伸冰雪产业链,全面推广冰雪运动。要想实现以上目的,必须采取融合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冰雪+”产业链。比如通过采取“冰雪+文化”模式,构建特色化的旅游文化示范基地;采取“冰雪+旅游”模式,打造具有辽宁地域特色内涵的冰雪旅游精品;通过采取“冰雪+体育”模式,打造大众化参与的冰雪体育项目;通过采取“冰雪+设备”模式,带动附属产业的快速发展;采取“冰雪+农业”模式,将冰雪产业与农业文化、体验、采摘等形式有机融合;采取“冰雪+教育”模式,提升大众群体对冰雪活动的认知度;采取“冰雪+健康”模式,建立冰雪温泉、冰雪体验等健康精品,全面培育冰雪产业新业态。为此,本文对辽宁冰雪经济进行系统梳理,立足于现状,从多重视角构建辽宁省“冰雪+”产业链培育战略,旨在为辽宁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契机。
“产业链”是经济学上的一种概念,本质上是用来表达一个产业的内部,比如与冰雪产业相关的运动设施供应商、娱乐、餐饮、零售、住宿、交通、医疗等产业的关联性。将多重产业链多重资源进行整合、关联,最终形成交叉性结构的链条,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稳固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进而对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产业链融合本质上就是产业创新[3]。在不同产业间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最终实现技术融合、管理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侧面,最终通过产业间资源不断交叉渗透,形成新的业态方式和新经济增加极,促进产业链结构的优化和完善。通过对产业链融合进行界定,综合分析冰雪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特征,辽宁省“冰雪+”产业链培育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链资源整合为出发点,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冰雪+”产业发展方向,逐渐形成冰雪产业群。同时,辽宁冰雪产业的动态变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促使冰雪产业与其他业态的边界线逐渐模糊,产业体系更加包容、开放,由此,在辽宁冰雪经济视角下“冰雪+”产业链培育战略构建使得产业资源、业态方式不断融合。据此,辽宁“冰雪+”产业链的内涵界定主要为冰雪产业本体资源为核心,以其他产业服务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通过不同业态间资源的交叉渗透,经过技术、设施、产品、机制、主体及市场等要素的融合形成兼具冰雪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新产业链。
“冰雪+”产业链融合的机理分析主要集中在冰雪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也就说产业关联性的强弱直接关乎冰雪产业与其他产业资源整合与利用率水平,比如辽宁省冰雪产业具有较强的旅游和体育属性,直接决定与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较高关联性[4]。涉及到体育设施、住宿、餐饮、娱乐、健康等行业,同时也会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从而形成一条系统的冰雪产业链,也彼此在延展产业链的同时又扩展了各自的利润价值空间。
一是气候资源。辽宁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冬季持续时间长,冰雪覆盖时间可达到120-150天,平均气温为零下7.3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度,降雪资源极其丰富[5]。二是交通资源。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作为连接关内外的交通枢纽,经过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公路、铁路均要经过辽宁省,还有辽宁主要有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等机场,为国内游客提供了方便,因此,得天独厚的交通资源为吸引更多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便利。三是旅游资源。根据《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数据统计分析,辽宁省内现有滑雪场32座,其中包含了大型滑雪场有棋盘山滑雪场、沈阳怪坡滑雪场、东北亚滑雪场千山滑雪场、大连安波温泉滑雪场等。基本上所有滑雪场与冰雪旅游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备较为健全,比如冰雪运动设施供应商、娱乐、餐饮、零售、住宿、交通、医疗等保障设施相对健全。因此,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能够为冰雪旅游产业消费者带来很好的体验感,能够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参与到冰雪旅游当中。四是冰雪赛事资源。为有机契合冬奥会,辽宁省正在大力开展冰雪体育运动,仅2020年就举办了超过10场大型的冰雪赛事。通过查阅相关资源,在历届冬奥会历史上,辽宁省获取了超过10枚奖牌的好成绩。尤其是进入新时代,辽宁省统筹谋划,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及体育文化协同发展,极大程度整合了冰雪体育资源,促进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首先,冰雪产业链及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宣传、营销方式过于单一。“冰雪+”产业链各种冰雪项目活动、赛事活动、旅游精品等方面在形式、内容上基本上类似,大部分冰雪主题景区或者雪场并没有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辽宁统计年鉴》,近年来国内外游客主要是以亲朋好友或家庭形式进行出游,占比超过50%,但是辽宁省冰雪产业所设置的项目并没有根据以上现状进行变化调整。与此同时,辽宁省各区域的冰雪产业发展情况也存在差异性,沈阳、抚顺等冰雪产业收入较高,其他地区的收入较低,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了辽宁省内部区域冰雪产业的特色化不明显,导致区域间产业发展存在不均衡。此外,在冰雪产业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虽采取了新媒体、门户网站等方式,但缺乏线上交流、线下服务结合的宣传方式。其次,冰雪产业基础设施更新不及时。现阶段,辽宁省全域冰雪产业链还不够成熟,还未能与其他业态方式进行有机融合,各雪场的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高。此外,一些冰雪旅游区过渡重视创造经济效益,不重视公共服务设施更新,导致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冰雪装备制造方面,没有形成与冰雪产业链相配套的装备制造产业,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滑雪服、滑雪圈等产品。最后,冰雪产业人才匮乏。辽宁省冰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支撑。一方面,冰雪产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职业连续性较差,导致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随着北京冬奥会对冰雪产业的推动,很多人才被吸引到北京、河北等地区,促使辽宁省冰雪产业人才的储备、引进和培养等工作存在困难。
构建“冰雪+旅游”产业链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宏观层面。冰雪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冰雪产业,应从顶层设计方面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冰雪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不断交叉渗透,推动“冰雪+旅游”产业链的融合发展。重点聚焦政策导向,推进冰雪旅游产业链在财政、土地、管理、就业等方面政策落地,切实加强冰雪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各社会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到冰雪旅游产业中,极大程度刺激辽宁冰雪旅游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以东北三省宏观调控为导向,实现冰雪旅游资源的高度整合,打造冰雪旅游产业带,比如成立“东三省冰雪旅游产业委员会”“东三省冰雪旅游资源共享中心”等。其次,微观层面。要想促进辽宁省冰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转变“一年一季”的运营模式,切实改变现有的资源旅游形式,逐渐将冰雪旅游项目、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全方位联合开发,试图将冰雪旅游场地在适当的情况下与滑草场进行融合,冬季主要从事冰雪旅游相关的活动,在其他季节打造滑草场、游乐园一站式休闲娱乐场所。
近年来,辽宁省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竞技体育、冰雪体育产业,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加点,逐渐形成了“冰雪体育运动、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冰雪旅游、冰雪人才培训、冰雪文化”为一体化的产业链。当然,培育“冰雪+体育”产业链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任务,重点聚焦在质量和宣传两个方面,即在提高冰雪体育产业的通知做大做强与其相关旅游、建筑、装饰、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同时,大力普及大众冰雪运动,强化社会群体体育机制,积极培养社会群体参与到冰雪体育运动当中,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从冰雪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要切实加强辽宁省全域滑雪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市场主体要顺应发展方向,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和营销模式,结合地方的冰雪优势资源,积极开发独特的冰雪体育品牌,加快推动冰雪体育产业资源的高速流通,延伸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
现阶段,辽宁省冰雪产业过程中存在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于冰雪产业与信息化产业的衔接度不够。在互联网时代,产业智能化、数据化及信息化是冰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主要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优势,将其融入到冰雪产业链的各个节点。打造“冰雪+传媒+信息”的宣传服务、“冰雪+材料(设备)+信息”的冰雪装备服务、“冰雪+交通+信息”的交通服务、“冰雪+教育+信息”的培训服务、“冰雪+健康+信息”健康服务等模式,因此,积极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为辽宁冰雪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此外,建议将互联网的“O2O”线上线下商业理念引入辽宁冰雪产业当中,实现冰雪资源前端和消费终端的直接对话。可以设置AR虚拟现实冰雪体验平台,主要为我国南方消费者提供线上的冰雪服务,从而促使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及冰雪赛事当中。还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智能移动终端,进行冰雪产业文化、资源等方面宣传,聚集更多的冰雪爱好者。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线上冰雪体验反馈交流平台,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客源结构,有助于辽宁省冰雪产业的进一步优化调整。通过“互联网+教育”形式,打造信息化的冰雪产业产学研平台,进行冰雪产业线上远程教育、AR体验和线下混合方式,实现对冰雪人才的培养和持续性的输出。
构建“冰雪+其他”产业链主要从文化、教育、健康、农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要结合辽宁省冰雪产业特色优势,打造辽宁省冰雪文化品牌。比如利用新媒体、影视作品、动画、宣传手册等载体,从形象上凸显出冰雪文化产业的独特之处,打造具有辽宁地域特色内涵的冰雪旅游精品,构建特色化的冰雪旅游文化示范基地。对于教育而言,通过采取“冰雪+教育”模式,全面加强社会群体对冰雪旅游产业的认识,进而提升大众群体对冰雪旅游活动的认知度,有助于辽宁冰雪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同时北京冬奥会为契机,积极组织相关高校、职业院校学生主动服务于冬奥会,树立“大冰雪”意识,打造冰雪教育行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采取“冰雪+康养”模式,建立冰雪温泉、冰雪体验等健康旅游精品,创造培育冰雪旅游产业新的业态方式,开发拓展服务项目,进一步提升“冰雪+康养”产业链的品牌形象。通过采取“冰雪旅游+农业”模式,将冰雪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农业体验、农业采摘、农业科普、农产品展示等内容有机衔接,全面提升辽宁区域内乡村旅游的整体品质,全面提升经济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以冰雪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冰雪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发展理念,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省域经济的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实际践行。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初步形成了以冰雪体育休闲旅游产业为核心的冰雪全产业链条,在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立、服务质量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冰雪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因此,需要抓住冬奥会的契机,培育冰雪产业新市场主体,拓展延伸冰雪产业链,全面推广冰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