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
(潍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三农”金融服务带来了发展的机会。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种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有效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和涉农产业得到很大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各大电商平台也扩大了业务范围,加快了覆盖“三农”领域的进程,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各大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三农”金融业务,为农村客户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服务“三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涉农金融服务的效率。对此,农村金融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创新更加适合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促进我国“三农”金融事业进一步发展。
“三农”问题关乎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创建和谐社会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关于加强农村管理,推动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其中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针对性提出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制度的有关问题。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基于此,我国很多地区农村的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上做出了创新举措,不仅可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结构,还能对金融业务边界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而加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责。同时金融机构内部要完善独立的农村金融服务相关的运行机制来保证“三农”金融服务,包括信贷管理、资本管理、会计核算、风险评价等。此外,农村各大商业银行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内容也有所加强,例如在信贷方面,出台了适合农业发展的信贷业务[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的不断推进,农村区域建设所需的资金规模和数量明显上升,农户贷款金额、周期也呈现上升趋势,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乡镇级农村区域的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风险管理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三农”贷款风险比较高,借贷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信贷业务的前期背景调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了解农户或者农业经营者的相关信息,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商业银行为节约成本,前期调查主要是由村民委员会、村干部的调查数据为准。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但是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获取渠道不充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对贷款客户的风险等级评价不真实的现象。而且,银行在“三农”贷款业务前期调查和贷后跟踪监管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另外,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政府加大了信贷资金的发放,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并没有放宽对农户的贷款。由于信贷资金无法流入农村地区,导致农村地区借贷失衡问题突出,农户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大。
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县乡地区的金融服务站点还是比较少,而且服务水平和能力比较低,这也是导致“三农”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三农”金融服务半径比较窄。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存在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例如一些金融服务网点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一些偏远的地方网点设立比较少,严重影响了农村偏远地方农户的业务办理,影响了“三农”金融服务的发展。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农户为获得资金支持,不得不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进行融资。相较于正规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融资更加快捷,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因此农户面临的风险比较大。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服务主体单一,具体表现在一些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产品比较单一。金融产品种类少,而且同质化比较严重,无法满足众多农户的需求。二是,农户融资渠道有限。现阶段,农村地区的主要融资渠道为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其他的融资渠道比较少。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从业者,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年轻人员比较少,多数为40周岁以上;从学历方面来看,主要为大专学历,其占比超过50%,本科学历仅占33%,硕士、博士人员占比更少。这就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收能力,缺乏创新意识,无法为农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此外,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对“三农”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没有对从业人员进行“三农”业务能力和相关金融知识的培训和培养,导致部分银行从业者对“三农”业务和农业相关信贷业务了解不全面,对农户贷款业务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三农金融业务的考核制度,不利于“三农”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
加强服务三农的意识,发挥服务引导作用,提高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意识,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三农”信贷特别是在农户贷款方面的服务引导作用,以此推动商业银行完善“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管控、周转应用、动态整合”农户贷款机制。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小额微贷等农村贷款项目的实施,已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推广农村土地经营产业链的金融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供给和销售一体化发展,发挥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信贷供应产品对“三农”金融业务的引导作用,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
加强金融风险管控力,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在“三农”金融服务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应重视对“三农”金融业务中风险的防控,加强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对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农户的信贷信用的审核,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优化风险分类,做好涉农信贷业务的准入工作。其次,商业银行应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细化“三农”信贷业务的风险指标,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评级指标体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信贷业务中的授信额度、授权等环节的风险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贷款农户存在的风险情况,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地应对策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农村合作社设置助农存取款等金融服务网点,同时推进POS 机、电话支付、网络支付等基础金融服务设施的建设,推广非现金支付方式在农村区域的有效应用,为提高偏远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三农”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应深入分析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点,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真正服务于农村客户,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贷款需求。当前,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多种多样,需求比较多,“三农”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合作社、农村个体户还有众多农户,而且不同的对象需求不同。相较于城市居民的消费和理财金融需求,农户的金融需求主要为生产性资金需求,自有资金比较少,资金来源主要为贷款,金融服务需求主要为刚性需求,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且不同的行业和产品也有不同的需求。综上所述,“三农”金融服务的对象为众多的农户,因此,商业银行要夸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2]。
首先,在拓展金融服务内容方面,商业银行要明确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深入挖掘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资源,根据三农的金融需求,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适合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结合市场定位以及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当地农业经济中的产业及产品,精准把握客户群体,并针对性制定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在金融产品推出后,要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让农户和农业经营者能够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办理相关金融业务理。其次,要保证创新金融产品的内容和办理流程合理。对此,商业银行应健全内部组织架构,在服务“三农”方面抓住切入点,保证金融业务内容和办理流程的合理性。同时,要做好创新金融产品的研发、产品体系的构建、产品制度的制定等一系列配套保障工作,从而保证创新金融产品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商业银行应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关注农村土地轮流转、规模化农业经营企业等的实际金融需求,完善农村土地承办权抵押贷款业务管理机制,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抵押贷款模式。商业银行还应调整企业核心产业结构,加大对“三农”相关产业的扶持,针对农业相关产业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收购等企业制定相应的贷款扶持政策,加大小额贷款的放款规模,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3]。
要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就需要壮大基层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要提高对涉农相关业务的重视程度,加强基层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人员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加强农村营业网点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创建良好的办公条件,以提高金融机构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出现人才流失。加强营业网点窗口建设,提高业务办理能力。其次,要拓展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健全政策监管评估体系,鼓励通过评估后符合资质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区域,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入户金融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再者,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三农”发展中,为农户和农业经营者提供人性化、接地气、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加强与农村客户的沟通联,主动了解农村客户的实际需求,切实为“三农”发展提供可靠的服务,以自身的能力促进农村农业发展[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积极投入了信息化发展的行列中。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要紧抓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结合自身的经营目标和发展优势,将实体营业网点与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拓展金融服务渠道。通过移动支付平台、互联网融资、各种农业农产品的电商供销平台,构建可以满足更多农村客户不同需求,功能更加齐全的“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基于此,农村金融机构要想发展互联网金融,就必须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加大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增加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和自助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设立,在扩大“三农”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实现操作的便捷化。同时,为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农村金融机构要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合、分析“三农”相关数据信息,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三农”客户数据库,这也是未来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主要趋势。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即使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获得大量“三农”相关数据信息,无法有效地进行整合和分析。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三农”数据信息的高效分享和分析,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切实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5]。
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做的还不够完善,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致使涉农贷款业务等金融服务效果难以保证。基于此,农村金融机构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自身市场定位,深入挖掘“三农”相关产业创新资源,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涉农信贷业务体系。并对金融服务中的风险进行合理预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拓展“三农”金融服务内容和产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