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蒋宜静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设规划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相应的建设规划人才成为城乡建设工作的关键,这就给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每一个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比较迟缓,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针对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步伐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推动高校规划人才的建设工作,为城乡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的建设人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建设中的问题更为复杂。现实中的复杂性决定了《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就要具备一定的城乡自然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建设、自然地理环境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就需要对当地的历史状况、经济发展条件、相关政策、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最后完成建设规划。所以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自身首先具备较为全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且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使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城乡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中严肃认真,参与规划设计的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保障建设不出或少出差错。因此《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的部分要占较大的部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一些城乡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能够综合利用相关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城乡设计规划,同时还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所以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就要具备参与城乡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相关经验,并且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建设工作,并用自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1]
城乡规划建设是政府行为,因此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例如在规划设计中要考虑政府的环保政策和资金使用政策等,并且还要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保障设计规划内容的实现。城乡建设规划的政策性决定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城乡建设规划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以便使学生在之后参城乡设计规划中以政策、法规、规范为先导,保障设计规划合理合规,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先的计划型设计转变为规划型设计,政府在城乡建设中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政府单一主导的封闭性体制转变为政府制订政策、规范,社会参与建设,政府监督实施的开放性体制。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建设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城乡规划的新发展。因此,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关注城乡建设中的变化和规划设计的最新研究和实践规范,并将这些运用到教学中,丰富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补充课程中的不足,使该课程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
课程体系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和方向,《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城乡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进行安排,同时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建设的标准变化和更新也对该课程的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设上,部分高校缺乏改革意识,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需要,对于该课程安排不合理,没有根据现实需求和其他建筑专业课程进行合理配置,导致学生在上课环节存在诸多的疑惑,不利于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城乡规划的相关知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容易出现一些不匹配现实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乡村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这就使得社会、政府和市场对于城乡规划建设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因此,高校对于该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是城乡规划人才建设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其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高校对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成果。但是从《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高校教师在《城乡规划原理》中课程教学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对于该课程的定位也不是很清晰,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对于该行业、市场的变化并不是很关注,多数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程大纲的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改革,虽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但是并不满足《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动态性的特点,制订的教学目标很容易过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难以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是课程教学具体展开的依据,直接决定教学成效。《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但是从现实条件来看,不少高校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讲解辅以多媒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教学改革和城乡规划建设的现实需要,不利于学生综合规划素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长久下去,很容易拉大学生城乡规划理论知识同实践知识的差距,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最终影响到学生毕业后在该行业的发展前景。
教材承载了教学的内容,不仅是教师课上讲授内容的依据,还是学生自学的重要参考,因此,一本编制科学、内容全面的教材是教学的必备工具,也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改革对象。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建筑学专业选用的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城乡规划原理》作为教材,该教材的内容比较全面,涉及了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比较详备。但是由于该课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教材的部分内容存在过时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困扰,对教学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不利于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由于城乡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较多,是一项需要较强实践能力的工作,所以城乡建设规划的设计者就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城乡建设中进行合理的规划。因此《城乡规划原理》课程要有充足的授课时间来安排实践教学,以促进该专业的学生在参与工作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部分高校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不足,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该课程的授课学时为56学时,较同济大学该课程144个学时来说严重不足,除理论讲授时间外,实践教学的时间就更加有限。若学生的理论知识有限,实践能力便也一般,导致学生难以单独完成一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最后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就业。[3]
专业的、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建设一支实力强、有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该课程的教师要能够具有较强的相关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不仅有较强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知识。但是由于该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在该课程的专业教师数量较少,没有形成较强的师资力量,即使有部分高校该课程的教师能够胜任该课程的教学,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时表现得力不从心。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忽视学生职业道德塑造和引导的现象,因此该课程的教师队伍需要强化。
课程体系是开展课程教学的方向,针对《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体系设置中不合理的现实状况,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完善。首先,《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体系设置要符合国家对于该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建设要求,同时要了解到城乡建设规划中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并根据教学情况和城乡规划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来合理安排该课程体系。其次,针对该课程的动态性特点,高校要强化改革意识,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完善,综合考虑建筑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和现实需求,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并随时进行调整。再次,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并借鉴国内外高校该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内容,形成更为专业的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具体开展的依据,也是落实教学改革的直接方向。教学改革要落实离不开教学目标的改革,因此教学目标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展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规划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对于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高校要重视《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指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首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该课程的教师除了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重视市场发展的变化,时刻关注城乡规划相关政策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目标,始终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城乡规划建设人才为教学目标制订的依据。其次,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重视与《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形成城乡规划专业的总体教学目标体系,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加明确,切实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城乡规划建设人才,实现《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针对《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中不合理、不科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教师应当加快转变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来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有变革意识,不断改革、优化的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渐转变单一的程序化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引导学生自我思考,使课堂教学更活跃。其次,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工具,除了经常用到多媒体教学工具,还要开发出更多的教学工具,例如新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再次,教学评价要全面。教师应改革传统评价方式中忽视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弊端,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在评价中的地位。同时,考核的手段要多样化,在考试之外要重视日常表现和参与实践的次数和效果,而评价的主体不应只是教师,还应该有学生和城乡规划从业人员。[4]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理解程度以及教材的内容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同时,城乡规划工作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征,因此,要推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改革,就不能忽视该课程教材的建设和更新。首先,作为高校来说,就要对市场中的教材进行细致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教材用于课程教学。在此基础上,高校同时要组织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关注并根据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城乡规划设计人员的意见,在统一的教材之外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和专业开设情况的校本教材。此外,还要根据教学经验编写适当的实践教材用于指导实践教学。其次,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之上,高校教师要时刻关注现实情况的变化,利用闲暇时间深入城乡规划的一线,与从事规划设计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交流,不断掌握实践数据,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使教材内容更加完善,更加适应现实的需要。
城乡规划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要经过现场实地考察之后才能保障规划设计的准确性,因此针对《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就需要高校重视实践教学,做好教学安排。首先,高校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要保障实践教学拥有充足的时间。高校可以增加《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总学时,并把课程教学放到多个学期,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也能配合好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以便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其次,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不能只是运用实际案例开展教学,而且要带学生进行实地训练,在实地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直观感受,并可以和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如何具体地进行规划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再次,除了进行实地实践外,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提高《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教学的质量保障,针对《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师队伍中存在建设不足的普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完善。首先,对于《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师不足的高校来说,要重视该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业务能力培养,利用现场培训、远程教育、专家讲座等形式,不断优化教师的基础能力和授课技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强化工作,建立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师德师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其次,除了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人才的方式加强对该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要重视各大人才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同时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培养,逐渐建立起一支既年轻、专业能力又过硬的教师队伍。再次,作为《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专职教师,不仅要重视学校的培训计划,还要加强自我学习,通过网上教学资源等多种手段,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最后,高校可以吸引从事城乡规划教育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客座讲师,壮大教师队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