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生成与文明叙事*

2023-01-09 00:37鲁明川
浙江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国式民主

□ 鲁明川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文明意义,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文明实践中逐渐生成,具有文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文明的目标定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文明的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显出文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本质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

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化将人类从农耕社会带进了工业社会,是人类从神性走向俗性、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被动性走向主动性的历史过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但在此过程中,人类文明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悖反性:一方面,借助于科学技术,人开始向智神迈进,尤其是信息革命的到来,那些存在于神话故事中的“上天入地”“全知全能”的神通与超能,先后成为了现实的存在,人类文明进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不断奏响“改变世界”的文明凯歌;而另一面,弥盈四海、座架世界的资本逻辑,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发至无以复加的地步,一种忧患式的文明论时刻提醒着人类要对现代文明加以审视。卢梭、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和批判。然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囿于理论哲学的局限性,他们并没有逃脱旧哲学认识论的窠臼,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割裂开来,最终把文明的生成、演化或归因于神正论或自然法,抑或纯粹的自我意识等精神性、文化性力量,缺失了现实的历史进步意义。这些“文明论”的共同特征是从思维出发来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其对文明的理解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外部反思或主观臆断,极易演变为一种形而上的文明叙事与幻象,从而远离了文明的真实质态,甚至在现实层面带来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世界动荡。

一、“文明”的唯物史观内涵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①。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关乎文明的科学认知,必须深入到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去探求,而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理论澄明与实践证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和人们社会交往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出发,阐发文明的历史性与现实性、一贯性与多样性,形成了系统的文明观。具体表现为作为实践哲学范式具象化的唯物史观、追求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立场与深入历史本质中去的科学方法(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结构式样,就此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超越了以往一切形而上的、唯心主义的文明论,为人类超越现资本主义及以前的文明、走向真正的共产主义文明提供了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唯物史观的文明论主要关涉以下几个原理性问题: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源何在?人类文明交往关系如何? 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何在?这里实际上涉及到的其实是文明本体论、文明交往论、文明价值论问题,这是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唯物史观文明论超越其他文明论的关键所在。

首先,唯物史观文明论具有坚实的劳动本体论基础。纵观人类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唯心主义把持着文明本体论的理解路向,这一路向延伸出诸多文明论形式,如自我意识、绝对精神、上帝、人性等以精神性为本体的文明论形式,这些文明论,要么反对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要么陷入文明循环论的窠臼。如何破除这种支配现实文明的精神本体论,马克思认为必须回到人类文明的现实前提中去,“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这种现实的个人存在只有在劳动中得以确认,“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③,“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④。“创造和扩大文明的物质基础的工作主要是劳动。”⑤劳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前提的同时,也为人类开创文明并推动文明发展提供了可能。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从而产生相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⑥“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⑦。这里展示出来的,正是文明的劳动本体论意蕴,人类的现实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本身。只有认识并理解文明的劳动本体论,才能进一步理解文明的动力机制与进步意义,那些认为文明与人类历史是 “僵死的事实的汇集” 或者“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⑧以及文明永恒论的荒谬论调才会不攻自破。

其次,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单个文明体生成演化的规律,还揭示了文明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最终走向“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规律。随着早期人类劳动能力的提升,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亦随之不断提高,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日益稳定和相对固定,一定区域的单个文明体日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越发细致、交往日益扩大后,原先相对封闭的单个文明体不断受到内外部力量的冲击,既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将不可避免地卷入世界历史进程,这种规律根源于文明赖以生成的物质性力量,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工业革命与新航道的开辟、新市场的开拓在极短的时间里创造了蔚为大观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如马克思所言:“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⑨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扩大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这种文明以资本为中轴,它所尊崇的是以自由竞争为根本理念的“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资本的增殖,因此当它“不费分文”地将人和自然界的自然力进行时空压缩,根本不会顾忌自然力的衰竭与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这是资本主义文明对于世界历史的典型消极意义,这意味着资本主义文明既不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发展方式、也必然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就曾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是通向世界大同,即共产主义的过渡环节。共产主义是“是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实际情况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结论”⑩,共产主义文明在保留和发展人类社会以往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各个国家和民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明发展道路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异,东方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村社制度以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不仅是理解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线索,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种表现,多元文明的共存互鉴既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文明发展的方向。“文明进步多样性的主张,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史做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注脚。”⑪

最后,唯物史观的文明论具有坚定的人民价值立场。从前的文明叙事,有意无意地抹杀了人民的历史作用,人民在文明的舞台是沉默的大多数、是被奴役的大多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则将无数现实的人从历史叙事空白中突显出来,将其置于本体性、决定性、基础性的位置,人类文明从此不再是神的恩赐、绝对精神的异化抑或抽象人性的演绎,而是本质性地创生、演化于现实个人的劳动活动之中。人民创造文明,文明也不应该外在于人民,成为支配人民的异化力量。除此之外,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逻辑来看,较之于实证历史科学而言,作为价值判断的人民立场在实践中表现出一贯性和坚定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武器成为其从事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恩格斯早在柏林时期就与“自由人”决裂,逐渐确立起唯物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立场,成为共产主义者。⑫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立场、共产主义理想至此已然确立。确立了人民立场之后,马克思为了解决“物质利益困惑”,转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去解构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建构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此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对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及其思想的意识形态性进行了哲学批判与彻底清算,将人民立场的价值判断融汇于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中,实现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随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入到人类历史发展的真实场域,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工具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明进行精微的“解剖”,并借此阐发资本主义前史的一切文明体及其演化机制。可以说,无论是伟大的哲学革命与唯物史观创制,还是深入历史现场、透析资本主义文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其核心与灵魂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诉求。人类文明从低级迈向高级,从人对人的依赖走向人对物的依赖,直至最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的本质能力不断得以展开的过程,是文明演化的进步意义根本所在。那种将文明的某个历史阶段说成是历史的终结,或者文明的兴衰逃不出循环周期魔咒的诸多文明论,没有抓住文明生成演化的科学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的唯物史观论述为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提供了原理性提示。从人类早期文明到现代文明及其悖论的克服与超越,再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追寻文明的进程显然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实践过程。换言之,只有当人类充分进入到现代化进程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展开之后,文明的本质生成、要素构成、演化机制与价值趋向等问题才能真正地开始向人类敞开,迈向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历史证明,从西方现代化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典范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逐渐生成与展开的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与文明实践

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奋斗实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共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新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路径,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具有重要的文明史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定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我国当时面临着的社会主要矛盾。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实现民族独立、拯救中华文明于危难之中,还肩负着创建新文明的重任。但在此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何谓新文明,亦即文明实践的目标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充分暴露出西方现代文明背后的野蛮性,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与民主价值及其精神在随后的帝国主义殖民扩张中更是丧失殆尽。罗素、泰戈尔等人则主张温和地重估西方文明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的、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审慎地对待西方现代文明。如从自由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批评道:“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⑭李大钊则创造性地提出倡导第三新文明来克服东西文明之弊,发挥二者之悠长,而这第三文明就是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文明,“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 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⑮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认为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是世界第一个文明国”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建立共产主义新文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⑰,结束了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确定了共产主义新文明目标,并自觉成为领导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设新文明的中坚力量。在政治方面,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经济方面,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在文化方面,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实践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奠基

新文明的稳固构型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制度,只有将新理念、新实践上升到制度层面,才能为文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创社会主义新文明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文明奠基成为一项必须且十分紧迫的任务。

经济方面,确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了有益探索。建国后,中国需要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为先进的工业国。通过实行社会主义“一化三改”,建立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夯实社会主义道路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有益探索。如毛泽东提出了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强调社会主义阶段要利用商品生产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进而利用价值规律这所“伟大的学校”来建设社会主义⑱。

政治方面,一是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人民当家作主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所在。“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 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⑲二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自主探索出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逻辑延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⑳三是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党对如何实现多民族国家始终保持国家统一、调动人民的首创精神、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国家发展进步的自主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开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篇章,为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厚实的政治保障。

精神方面,确立起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风尚。中国共产党人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凝聚成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创造新文明的精神力量。如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红旗渠精神,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物质角力背后是精神的对垒,当家作主的中国人,在与时间赛跑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形成了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文明风尚”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华民族深沉且激昂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㉒,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色显现

现代化进程从来都不是从起点到目标的单线发展,而是在遭遇坎坷与挑战的矛盾之中向前发展。现代化也不是闭门造车、封闭空想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契机。同样的,新文明不是乌托邦式的观念形态,而是植根于历史现实土壤之中开枝散叶。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必须融进多元化的文明星丛中,互鉴互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改革开放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及其文明实践放置于国情于世情交汇的时空坐标,实事求是地根据当下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来确定发展目标与路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进行现实具体地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现实性与可能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明新形态形成提供动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和典型示范。在所有制方面,突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方面,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经济运行与管理体制方面,建立起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全新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提升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与发展,创造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奇迹,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推进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上,以“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为总方向㉓,改革和完善民主政治。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制度保障,巩固了人民政权与社会稳定,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政治体制改革在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政治文明建设,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民主得以现实地、具体地融入和呈现于国家经济社会各个环节之中。2002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政治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改变了人们的政治经济交往方式,同时也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等精神性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与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相匹配的,其前提是“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㉔,其核心是防患资产阶级自由化,即资本主义价值预设。为此,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树立起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通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融进日常生活中去。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转化工作。胡锦涛同志强调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保持理想信念,更加团结自信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不断显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世界局势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㉕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在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征程之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当说,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出场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切实回应。

人类文明新形态勾画出美好生活的图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旨归,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必然要求。就其本质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民本”的核心价值全面超越了以资本为轴心的西方现代文明;就其内涵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五位一体”的系统形态超越了以资本单向度的西方现代文明;就其目标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为目标,超越了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西方现代文明。人类的现代化不应该将文明从人类那里剥离出去,甚至成为奴役人、剥削人的文明,那是资本的文明,是人不断被异化的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彻底把文明还给人自身,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文明互鉴、共生共存的方案。作为现代化的开启者,西方现代文明自诩为人类文明的代言人,将所有非西方现代化的国家与民族斥之为非文明,同时狭隘地认为异质性文明体之间最终只能通过冲突来决定存亡。但是,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来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实践,有力驳斥了西方“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各文明体彼此承认并尊重文明多样性并在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实践之中形成,只有继续秉持包容性、互鉴性的文明观,才能将各文明体团结起来,创造美好世界。同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中华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世界文明发展提供着智慧。一方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㉗另一方面,“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㉘。中华文明特有的处世之道、价值导向与生存理念为处理文明隔阂、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东方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也是我国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㉙。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走自己的路’,也是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它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解决了中国问题,又蕴含着解决人类问题的普遍价值。”㉚

(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航标

富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社会财富和人类文明,财富由人民共享、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其发展所追求的“富裕”始终是占有物质资料和拥有资本权力的少数人的富裕,“资本越发展、人民越贫穷”愈加明显,西方现代化造成的贫富分化加剧已成为常态趋势。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通过考察18世纪以来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动态变化情况,用详实的历史数据证明此点,“全球最富的0.1%人群 (人均财富为1000 万欧元的450 万名富豪)拥有了20%的全球财富”㉛,而且该趋势将随着“r>g”(资本收益率大于收入和产出增长率)这一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进一步扩大。皮凯蒂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极端野蛮的一面,极少数的资本家与社会精英阶层对绝大多数社会财富的掌控,绝大数人挣扎在被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幻象所遮蔽的社会贫困之中。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从而避免了西方现代化的人的异化和工人日益贫困化,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统一。”㉜经过数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消灭绝对贫困的世界奇迹,将人类文明切实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㉝。共同富裕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与升华,除了物质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其应有之义。但就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和基本前提而言,共同富裕首要地、重点地指向作为文明之基础的物质文明问题,即人类社会如何进行物质生产和分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又一个里程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㉞在这里,“共同富裕”全新内涵及其境界被清晰地揭示出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全新的人类物质文明提供了基本原则。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的有机结合体。“共同”是指全体人民共创共享,“富裕”是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前者解决的是财富创造与分配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创造什么样的财富以及多少财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把全体人民组织起来,发展和提高生产力,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来不断激发有限资源的使用价值,创造更多满足人们需要的财富。二是将全体人民纳入财富的积极范畴之中,使之配享现代化成果,分享财富。财富由人民群众创造,由人民共享。三是共同富裕首先要共同奋斗,离开共同奋斗谈共同富裕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这与西方少数人坐享其成的“丰裕社会”以及“养懒汉”的福利型社会存在本质区别,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共同奋斗。四是共同富裕有边界,即“需要与可能”,“需要”不是无止境膨胀的欲望,而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的现实需要。同样,“可能”不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蛮干与空想,而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上的实践。五是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那将导致共同贫穷,而是要保持一定的差异性,激发出奋斗的活性与富裕的特有节律。由是可见,“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拜物教文明,重新定义了人类物质文明原则并不断将其向前推进。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政治文明的新风向

民主是文明重要的内容,从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追寻民主价值的历史。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民主要求,对推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西方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唯一方式,因为“民主作为人类美好社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探索民主实现方式的权利正当性。”㉟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的弊端日益明显,资本主导下的“票选制”,只不过是一时的形式民主,不可能真正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即使实行的是多党制民主,其各个党派其实都是各大财阀的代言人,所代表的绝不是人民的意志,而是资本权力意志。在形式上,民众只在投票环节被召集、被需要,而且永远只有少部分民众的意愿被选择性地、临时地被考虑。西方民主的当代实践已充分暴露其狭隘性和残缺性,表现为资本对民意的践踏和党争政治对国家公意的撕裂,资本主义所奉为圭臬的民主其实只不过是资本宰制的“单环节民主”的抽象口号,人民群众的意志在现实中根本得不到体现。在借鉴人类先进政治文明的基础上,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向更高层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内涵与行动方略。“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 鲜活地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结构”样态,“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概括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性特征。民主的样态决定了其现实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因此具有更为深层的运行逻辑。从宏观层面来看,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基本方式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国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厚重基石。从中观过程来看,“全过程”是人民意志上升为法律与政策、执行法律与政策以及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这三大过程的有机统一。从微观环节来看,这三大过程又大致表现为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基层民主和群众路线、集中体现民意与民智的决策机制、政策实施过程的反复检验、反馈与改进机制、党内党外的权力监督体系等诸多环节㊲,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机统一,“形成人民‘全过程’参与党和国家事务的新实践新机制。”㊳通过宏观层面、中观过程、微观环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结构”样态得以畅通地联动起来,其具体性与现实性得以真正地实现,人民意志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权力,从而激发民智、汇集民意、保障民权、凝聚民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了民主的目标追求、制度体现和具体实践的统一。由此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新发展,超越了资本主义形而上的民主幻象,开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风向。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精神文明新遵循

精神文明是文明的灵魂,为文明形态提供根本的价值指引与智识支持。若一种精神无法为文明发展发挥价值引领,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是契合人类进步意义的思想要素。西方现代文明的当代症候在于资本与精神的极端对立。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轴心,资本翻转为主体,人与自然被“贬”为客体,异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人之精神的文明化只能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实践才能得以体现,异化了的交往实践所产生的人类精神必然随之异化。此间尤为突出的是,少数国家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强力推行资本霸权主导的所谓的普世价值。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普世价值不仅没有使众多国家和民族实现繁荣,反而使其政权更迭往复、战争经久不绝、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民族文化消失殆尽。资本宰制下现代西方文明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普世价值,将世界其他文明体纳入其资本增殖链条之中,充当被剥削、被奴役的一个环节而已。

就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要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它所寻求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因为当前世界历史进程不断加速,人类文明不断演变为一个同进退的命运共同体。增进信任,促进合作,消弭分歧,形成价值共识,是人类文明应对诸多不确定性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寻求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诸多特点。其一,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在一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世界历史场域中的逻辑延展。其二,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同一性的价值排斥,而是包容性的价值共识。它与世界各文明自身的精神文明发展逻辑一致,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前提是承认文明多元性。通过全人类共同价值,多样性文明体得以和谐共生共存,在共同价值的引领下实现共同发展。其三,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抽象性价值预设,而是现实性价值实践。也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关照各文明体的切身利益,是具体的、现实的价值实践。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新指向

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人的发展,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种人的发展往往是片面的、单向的、被动的、异化的发展。譬如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除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丰裕外,人类社会陷入了深重的现代性危机,贫富分化问题日益严重,消除饥饿与绝对贫困任重道远,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威胁着世界和平,消费主义裹挟着人类沦为物欲的奴隶,由此导致了现代性的一系列危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西方现代文明中人的异化归因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资本逻辑是极为深刻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彻底地将资本逻辑扭转为人本逻辑,将人的世界交还给人自己。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人在自由的劳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个人的能力与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得到最为充分的表现与安顿,作为“自由联合体”的社会也将成为良善与文明的联合体,超越了“市民社会”和“资本社会”对人的剥削与奴役,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学意义和价值。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内容,更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文明建设具有丰富内涵,主要表现为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发展、协调性发展,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为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思想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将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成为更加强大的精神性力量。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的社会建设,直接践行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并创新地开拓出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启的全新社会文明一定意义上也是“人类社会”的前奏与“实验田”。

(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生态文明的新维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然要求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更为本质地说来,是要超越以资本为基本建制与根本原则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文明,因为后者正是使人类陷入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所固有的效用原则与增殖原则将自然界的一切都蜕变为经济价值,“第一自然” 不可逆地被资本逻辑转化为“第二自然”。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资本绝对权力无限膨胀之路,是人与自然的双重自然力全面衰败之路。资本权力的无限高涨乃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的残酷盘剥的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具有无限的扩张本性,它必然与自然力的有限性形成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因而资本想通过无限积累来永保生机与活力绝对行不通。那些试图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革命的生态资本主义者注定要陷入失败。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典型特征,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人与自然截然对立的必然性,提供了一种既能实现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方案。当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的某些政治党派还在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时,中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突破并不断推向世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追寻的生态文明绝非宣传性的政治口号,亦非止步于价值道德层面的生态批判,更非技术乐观主义,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内在嵌构起来,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出发,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着手,将生态文明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切实构建美丽中国。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路向还致力于为世界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碳中和,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中国矢志不渝地履行自己的生态职责,并呼吁世界人民一道,为建设美丽世界、保护地球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成功实践,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工业文明以来,截至2019年,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发达经济体有35 个,所涉总人口不到10 亿。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将实现的现代化是涉及14 亿人的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将把世界现代化人口占比从原来的七分之一不到直接提升至三分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实践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层级:在结构层级,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搭构的文明形态是一个整体的、协调的文明有机系统,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系统,该文明系统随人类实践活动而丰富,超越了资本文明的单向性、抽象性与非历史性。在价值层级,资本文明以资本增殖为唯一价值目标,而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目标,倡导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是对资本文明价值逻辑的纠偏与价值境界的提升。在文明模式方面,打破了“国强必霸”“修昔底德陷阱” 等西方文明叙事的霸权主义发展模式,为世界文明提供了和平发展模式。璀璨的人类文明星丛之形成,有赖于不同文明主体根据自身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交往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实践将自身成功的经验与智慧提供给世界,与世界各文明体共享发展经验与分享文明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文明路向。

注释:

①②④⑥⑦⑧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519、519、163、525、526、5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⑤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⑪李艳艳:《论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超越性的四重维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 期。

⑫戴维·麦克莱伦:《恩格斯传》,臧峰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⑬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页。

⑭《陈独秀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页。

⑮《李大钊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1页。

⑯《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⑰㉒㉕㉙《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第8、14、27、23页。

⑱《毛泽东文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⑲⑳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78页。

㉑赵建建、李佃来:《中国共产党百年文明观演进历程及现实启示》,《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8 期。

㉓㉔《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209页。

㉖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

㉗《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页。

㉘[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71、9页。

㉚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 期。

㉛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452页。

㉜鲁明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世界意义》,《行政论坛》2021年第4 期。

㉞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㉟肖立辉:《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政治文明的民主新探索》,《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年第7 期。

㊱《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5日。

㊲鲁品越:《全过程民主: 人类民主政治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 期。

㊳蒯正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9 期。

㊴《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7日。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国式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陶德麟先生“辩证法的新形态”思想研究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张建五:深化改革 着力打造混合制经济新形态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激活时装新形态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