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巍
内容提要 理论论与模拟论之争是他心问题在当代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领域内的重要延伸。然而,模拟论中心理模拟的概念刻画缺少系统的共识。当前对心理模拟中相似性概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心理模拟”和“模拟的心理状态”之区分;(2)心理模拟是一种实在模拟而非抽象模拟:(3)心理模拟的发生必须符合离线加工与表征替代的要求。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心理模拟中的相似性概念提供了可能的神经表征,镜像神经元的活动规律部分满足了通过心理模拟实现读心的规范性约束,也进一步引发了对相似性概念的再反思。未来的研究触角将拓展至高阶心理模拟及其神经表征上,从而有望为相似性在心理模拟中的地位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在论及他心问题 (problem of other minds)在概念上的可想象性时,Merleau-Ponty 给出过现象学的直观描述:“这恰恰是一个问题:‘我’ 这个词怎样才能成为复数? 我们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关于‘我’的普遍观念? 我怎么能言说除了我自己的另一个我呢? ”。①Wittgenstein 则在《蓝皮书》中根据特定种类的心理状态或事件刻画了这个问题:“有人跟我说:‘如果你同情一个人的痛苦,你肯定至少要相信他是痛苦的。但我怎么能相信这一点呢? ’这些话对我究竟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我怎么会想到别人的体验呢? ”。②上述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对他心问题在概念可想象性上的疑惑,逐渐演化为当代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哲学内经久不衰的读心(mindreading)论题。
读心包括将一种心理状态归因于目标他人,以便理解目标他人的行为并预测其未来的行为。读心理论家通常可以被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理论论(theory-theory, 以下简称TT)和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 以下简称ST)。TT 家认为,我们理解他人是通过运用常识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③。相反,ST 家认为,我们不需要使用常识心理学的理论来理解他人。TT 家们将这一过程过度理智化(over-intellectualize)了。简言之,该理论认为,我们通过在心理上模拟成为他人来理解他人。观察你的行为,我想象在你的情况下我会怎么想、怎么感觉、怎么做。在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模拟的基础上,我对你的想法、感受和将要做的事情做出一个推论。最初,ST 是作为一种读心理论提出的,即关于我们如何将心理状态归因于他人以解释和预测他们行为的理论④。该理论被用来解释假装⑤、参与虚构的情节⑥、模仿⑦和其他认知专长⑧。
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读心讨论中,ST 是引发最多争议的理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的表达已经以多种方式被广泛地使用,这导致“ST”成为一个不受限制的术语,并与许多不同的读心解释混为一谈⑨。事实上,ST 应该更好地被构想为一个理论的集合,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所有这个理论家族的成员都同意是心理模拟而不是关于他心的知识(或基于常识心理学的理论)在读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个理论家族的不同成员在解释读心的其他重要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其中,最重要的争论焦点在于当我们谈论“心理模拟”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一般来说,心理模拟是指把我们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或者与他人共情(empathy)。这个说法通常被理解为在我们的想象中去采择他人的视角。例如,我们会十分自然地将“在小王失恋后,同事们会对他产生共情”这样的现象,解释为要求你使用你的想象从小王的视角思考这个世界。然而,他人通过想象采择别人的观点是什么意思? 根据模拟理论家的说法,大致上这是由心理模拟或者重新创造他人的心理状态所组成。Currie 和Ravenscroft 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想象让我们把自己投射到另一个情境,然后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去思考这个世界。这些情境和视角可能是另一个真实的人,如果我们相信一些我们实际上不相信的事情,(或者)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者)一个虚构人物的观点……想象重新创造了他人的心理状态。”⑩因此,根据ST,对小王悲伤的共情包括心理模拟他的悲伤,接受小王的政治观点包括心理模拟他的政治信仰。在模拟理论家心中这就是对模拟直观和普遍的理解。
毋庸置疑,上述“心理模拟”的直观描述是宽泛的。一个心理状态是另一个心理状态的心理模拟意味着什么? 显然,如果心理模拟的概念是ST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并且它足以成为其如其所是,以区分于TT 的核心成分,那么我们尚需要对该问题做出精细的概念分析。然而,模拟理论家在如何回答心理模拟的内涵问题上存在分歧。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是该概念如何根据相似性(resemblance)概念来定义。⑪
如果遵从相似性这一准则,那么对于心理模拟最简单的解释就应该像这样:(RES-1) 特殊的心理状态M*是特殊的心理状态M 的心理模拟,当且仅当:
1.M 和M*都是心理状态;
2.M*在一些重要方面与M 相似。
这两个说明是有序的。首先,我们对在适当的时候一个心理状态必须相似于另一个心理状态的重要方面展开阐述。目前,只要提到相似性的相关方面就足够了:类似的内容、类似的现象、类似的神经表征。其次,RES-1 定义“心理模拟”为心理状态中的二元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心理模拟)。然而,“心理模拟” 的表达也经常被挑选出来作为一个心理状态的一元属性,这种关系是一种模拟的心理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模拟心理状态”并不是指被模拟的状态,而是进行模拟的状态。例如,“M*是一个心理模拟” 这样的句子是很常见的)。⑫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可以借用以下术语来阐述心理模拟:
1.我们将使用 “对……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 of)这一表达来表达作为一种对……心理模拟的关系。
2.我们将使用 “模拟的心理状态”(simulated mental state) 这一表达来表达作为一种被模拟的心理状态的属性。
3.我们将在“对……心理模拟”和“模拟的心理状态”之间以故意模棱两可的方式使用“心理模拟”这一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严格来说,RES-1 应该被定义为“对……心理模拟”。在本文中,我们将用“对……心理模拟”来描述“模拟的心理状态”:如果M*是对M 的心理模拟,那么M*就是一种模拟的心理状态。⑬
有了这些澄清,我们将会考虑RES-1 的优缺点。假设小王看到了一根黄色的香蕉。这时,在我的周围没有黄色的香蕉;因此,我没有这种视觉体验。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想象出小王正在看香蕉。直观地说,我对于香蕉的视觉意象是小王视觉体验的心理模拟。RES-1 抓住了这点,鉴于我的视觉意象和小王的视觉体验都是心理状态,前者相似于后者。
然而,RES-1 面临着一个很明显的问题。相似性关系是对称的:对于任何的x 和y,如果x 类似于y,那么y 也类似于x。⑭因此,从RES-1 可以看出,小王的视觉体验也可以是我的视觉意象的心理模拟,但是这样说显然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知觉体验可以是另一个人心理意象的心理模拟,这样说没有任何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oldman 基于相似性,提出了以下“对……心理模拟”的定义:
(RES-2) 特殊的心理状态M*是特殊的心理状态M 的心理模拟,当且仅当:
1.M 和M*都是心理状态;
2.M*在某些重要方面与M 相似;
3.在相似于P 的情况下,M*满足了M 的至少一个功能。⑮
在上述假设中视觉意象的其中一个功能是模拟视觉体验,RES-2 准确地预测了我对黄色香蕉的视觉意象算作对小王的视觉体验的心理模拟。同时,由于视觉体验没有相似于视觉意象的功能,所以RES-2 不会将前者归类为后者的心理模拟。
然而,上述“对……心理模拟”在内涵上实在是过于含糊。首先,一个过程相似于另一个过程意味着什么? 一个事件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相似于另一个事件,我们必须阐明相似性在这里的相关意义。Fisher 在抽象类似性(abstract similarity)⑯与实在类似性(concrete similarity)之间作出了一种有益的区分。⑰当两个过程牵涉到相同类型的系统并展示出相似的、细粒度的执行细节(fine grained implementational details)⑱时,这两个过程属于实在相似(concretely similar)。例如,为了适应太空环境,宇航员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零重力机器中进行训练⑲。这些机器重现了中性浮力(neutral buoyancy)、无摩擦的环境以及太空失重性。为了使宇航员准备好在太空中存在的体验,零重力机器实在性地类似于太空的物理条件。实在类似性与抽象类似性之间形成了对照。当两个过程是抽象类似的时候,它们牵涉到一种共享的模式或某种描述层面上的算法,但是它们无需涉及相同的系统或展示出相似的细粒度细节。
例如,当我计算77×78 时,在我头脑中的一个数学加工抽象地类似于一个计算器计算77×78 时的数学加工。计算器执行一个数学加工的输出产物与出现在我头脑中加工的输出产物是相同的。但是潜在于计算器的数学加工与执行细节的系统完全不同于发生在我头脑中的数学加工过程。在这个例子中,数学加工在算法层面上是相似的,但是在执行细节上却是迥异的。值得注意的是,实在相似性其实就是抽象相似性的一种形式。实在相似P*也可被视作抽象相似P*的一种特殊方式。如果两个过程术语统一类型系统中相同类型的过程,并且它们展示出相似的执行细节,那么它们就共享一种模式或算法。
因此,Spaulding 指出,当Goldman 主张模拟需要过程P 相似于过程P*时,就理应意味着P 实在地相似于P*。这意味着ST 支持者必须证明,那些模拟读心的例子就是那些能够很好说明读心者的心理过程在细粒度细节上相似于目标他人心理过程的案例。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模拟标准中的第一个标准。当且仅当如满足如下条件时,过程P 模拟过程P*:
1.P 实在相似于P*,这需要确保:
a.P 与P*属于相同类型的系统;
b.它们展示出相似的细粒度细节。⑳
抽象相似性与实在相似性之间的区分,也可以反映在对复制(duplicates)或重复(replicates)这一对ST 术语的理解上。以一个模拟系统反映它所模拟的系统的因果结构的两种方式为例,考虑下面两种情况:
(1)在风洞中的空气动力学(aerodynamics)㉑就像在露天中的空气动力学一样,允许我们基于模型飞机在风洞中将会发生什么,从而对飞机将如何飞行做精确的预测。
(2)对气流进行复杂的计算机模拟非常好地反映了实际气流的形态——足以确保精确预测飞机将会如何飞行。
在这两个例子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直观上的区别。风洞的运作是因为在影响模型飞机的空气动力的过程和影响真飞机的空气动力过程之间有实在相似性。这些过程在所包含的系统类型和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这个系统是如何提出的细粒度细节方面是相似的。然而,用计算机模拟这个过程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拟类型。计算机模拟的成功是借助对真实环境中空气动力过程的抽象复制。抽象复制和实在复制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成功的抽象复制不需要系统的相同和细粒度的过程相似性,而成功的实在复制需要。计算器可以成功复制我的数学过程。即,它可能执行一个数学过程,其输出与发生在我身上的数学过程的输出相同,而不匹配我认知过程的细粒度细节。
由此可见,当A 抽象地复制B 时,A 和B 实际上可能是相同类型的过程,并且共享相同的细粒度细节,但是复制的成功并不依赖于这种相似性。
当Goldman 声称模拟要求过程P 在某些重要方面复制、重复或类似于过程P*时,这应该意味着P 实在复制(concrete replications)了P*。㉒抽象复制(abstract replications)不算重要复制,因为它们无处不在。使用计算器、算盘、口诀表、用手指计数,都是对我将77 与78 相乘时脑海中发生的数学过程的抽象复制。在粗粒度(coarse-grained)层次上,它们类似于当我将77 与78 相乘时在我大脑中发生的数学过程。相比之下,实在复制通常比抽象复制少得多(因为实在复制的标准更严格),复制细粒度细节在它们的成功中起着核心作用。
如果ST 要对读心是如何运作的提出有趣的、独特的主张,它应该被限制在实在复制上。模拟需要实在复制的另一个原因是TT 的某些版本已经蕴含了抽象复制。㉓例如,在预测小王是否会决定国庆期间与朋友结伴出门旅游时,我诉诸于我知道小王喜欢旅游,小王喜欢与他一起旅游的人,他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过去半年里度过了足不出户的难熬时光,因此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尤其渴望外出。小王还知道自己已经被朋友邀请,并做好了出行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我推测小王相信国庆期间自己有一趟远足,并且渴望出门旅游,而且小王在国庆期间不存在与参加旅游的相互竞争的愿望。因此,我预测小王会在国庆期间出门旅游。
假设我的推理过程恰好与小王的推理过程相似。我们都权衡各种考虑因素,决定如何将选择的权利最大化,等等。尽管我在对小王的行为进行理论化,但我的认知系统只是抽象复制了小王的决策过程。我的推理过程只是偶然地与小王的推理过程相似。小王可能采用了一种非常不同的推理方式来得出自己会去出门旅游的结论。我的预测是否成功并不取决于我的认知过程和小王的认知过程之间的细粒度相似性。因此,TT 蕴含了抽象复制。
Goldman 对过程P 模拟P*的第二个标准是,在P*的复制中,P*满足P 的目的或功能之一。㉔我们如何断定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具有另一个相似过程的功能? ST 者没能提供任何细节,但是他们给出了将怎样的过程视为模拟过程的实例。这些例子包括使用某人自身的推理机制去确定目标他人相信什么;㉕使用某人自身的推理机制去预测他人将会作出的推理类型;㉖使用某人自己的决策制定(decision-making)或实践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机制去预测目标他人将会决定去做什么;㉗使用某人自身的语法系统(grammaticality system)去判断目标他人是否将会判断一个特殊的句子是否符合语法;㉘使用我们关于科学理论的知识去预测在这个领域中的其他专家会相信什么;㉙使用我们的运算技能去解决目标他人将如何回答运算问题。㉚
过程P 具有复制P*的功能的第一个标准是P在其模拟角色中被“离线”。当我真正模拟目标他人的认知过程时,我会使用我自己的认知机制,但这个过程不会像我在“在线”使用我的认知机制时那样导致行动、决定等。更确切地说,这只是一个想象的行动、决定等。重要的是,这个标准对于P在其离线角色中是有意识的和随意的还是无意识的和不随意的不存在倾向性。
第二个标准是,我的模拟认知过程的内容(即输入和输出)是(或目的是)目标他人认知过程的内容。换句话说,模拟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是非标准的,它们是目标他人心理状态的想象性表征替代(imaginative representational surrogates)。这项标准对所涉及的表征替代的类型是无倾向性的。它们可能是命题态度(信念或欲望),也可能是非命题的心理状态(情绪或意象)。判断P*是否具有模拟P功能的两个标准——离线操作(offline operation)和表征替代——允许有意识的、随意的、涉及命题态度的过程以及无意识的、不随意的、涉及非命题态度的过程。这意味着这些模拟要求既适用于低级读心,也适用于高级读心。
把所有这些条件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模拟的定义:
1.P 实在地相似于P*,这需要确保:
a.P 与P*属于相同类型的系统;
b.它们展示出相似的细粒度细节。
2.在模拟P*中,P 实现了它的功能之一,这要求:
a.模拟的成功依赖于P 实在的类似P*;
b.P 的模拟角色是“离线”的;
c.P 的输入和输出是P*的输入和输出的表征替代。㉛
在20世纪90年代,Rizzolatti 等在豚尾猴的腹侧前运动皮层(vPMC)的F5 区和顶下小叶(IPL)发现了一组神经元,它们不仅在猴子执行特定目标导向动作(如,用手抓一个物体)时会产生激活,而且当它观察其他个体(可以是其他猴子或人类)执行同样的目标导向动作(goal-directed action)的时候也会被激活。㉜随后,研究者不仅在这些“经典”区域,也在非经典区域,包括初级运动皮层和背侧前运动皮层(PMC)中也发现了这种神经元的身影。这些神经元非常有趣,因为它们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匹配观察到的和执行的动作,因此,研究者将其冠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它们同时编码了“我的行动”和“你的行动”㉝。上述富含镜像神经元的脑区构成了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或网络。后续的研究表明不管是看到还是听到相关活动的时候,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甚至当完成目标所需的运动活动涉及非标准的运动序列时,它们也会被激活,因此,镜像神经元的活动不仅仅是对具体运动的回应。㉞
猴的镜像神经元对观察和执行手和嘴的动作会产生激活反应。手部动作包括抓握、放置、用手指操作和握住。嘴的动作包括摄食行为,如咬碎食物、咀嚼和吮吸,以及交流手势,如咂嘴、撅嘴和伸出舌头。早期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对人类被试的研究显示,当人们观察和执行运动时,PMC 和IPL 的腹侧区域会产生激活。㉟但这不是人类镜像神经元的存在的确凿证据,因为激活的脑区在空间上的重叠可能是由于不是针对各自对观察和执行动作都做出反应的神经元,而是针对各自对观察动作或执行动作做出响应的神经元簇。㊱然而,随后通过在术前癫痫患者中使用单细胞记录的研究㊲和在健康志愿者中使用重复抑制fMRI程序的研究㊳,大量收敛性证据指向所有人类大脑中也存在镜像神经元系统。与猴的镜像神经元一样,人类镜像神经元的证据在经典区域(PMC 腹侧和IPL)和非经典区域(PMC 背侧、顶上小叶、小脑)㊴、辅助运动区和内侧颞叶均有发现。㊵
作为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之一,神经哲学家Gallese 用镜像共振机制(mirror-resonance mechanisms)来解释镜像神经元的活动特征。㊶他认为,所有类型的个体间关系,包括动作理解、意图归因以及情绪和感觉的识别都依赖于自动化的和无意识的具身模拟(embodied simulation)路径。当我们执行行动或主观地体验情绪和感觉时,内源性激活的神经基质在我们观察他人行为或体验情绪和感觉时也是外源性激活的。由此,我们对他人情绪和知觉的识别激活了当我们自己经历那些同样的状态时所使用的脑区。观察到他人处于疼痛之中,激活了许多在对疼痛的主观体验中也涉及的脑区,包括前喙扣带皮质(the 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小脑(cerebellum)。观察到他人厌恶的体验激活了对厌恶的主观感受所涉及的区域,如脑岛(insula)。并且观察到他人对恐惧的体验激活了对恐惧的主观体验的区域,如杏仁核(amygdala)。㊷因此,当我们遇到某个人并观察他们的动作或者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或感觉,我们并不只是看到他们。我们除了从他人那里接受的感觉信息之外,与他人的行动、情绪和感觉相关的身体状态的内部表征也在我们体内被唤起,就好像我们在做类似的动作或经历类似的情绪或感觉。人们可以说这是一种神经模拟,因为主体的大脑复制了目标者的大脑活动,并由此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纽带。镜像神经元并不只存在于前运动皮层,也不是将它们定义为仅仅对观察和执行同样的动作而做出反应的前运动神经元(premotor neurons),而是采纳一种更宽泛的定义并称之为“镜像神经元系统”,或者更广泛分布和分散的“共享回路”(shared circuits)或“神经元共振机制”(neuronal resonance mechanisms)。它们使得我们能够替代性地分享他人的动作和情绪。镜像过程是自发产生的并且无需任何意志努力的观点采择。它是自动的、非前述性的(non-predicative)和非推理性的,它使对他人直接的经验性理解成为可能,它并不依赖于认知操作或概念性推理。㊸
除了经典的顶-额镜像神经元系统,边缘系统的镜像网络假设在理解他人的(某些)情绪和我们自身感受相似情绪时也存在着一个共享运动机制(common motor mechanism)。在人类中,已有实验证据显示,镜像机制的存在对应着种系发生学上的古老结构,诸如脑岛。㊹在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向健康的被试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个体正在闻玻璃杯中盛放的东西(恶心的、愉悦的或中性的),并且做出了相应的面部表情。此外,被试被要求通过佩戴在鼻子和嘴上的面罩来吸入令人恶心的或愉悦的气体。研究结果显示,在观察恶心的面部表情以及亲身(第一人称)感受恶心的气体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左侧前脑岛(left anterior insula)以及右侧前扣带回(right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㊺通过研究由双侧杏仁核钙化损伤导致的先天“皮肤粘膜类脂沉积症”(Urbach-Wiethe disease)患者,镜像属性与恐惧之间潜在的关系也得到了探索。㊻
按照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假设,运动系统的功能只参与产生运动,但有关顶-额镜像神经元回路在动作理解上扮演角色的证据引导我们将一种更高阶功能的特殊角色归属给运动系统。㊼这种视角与“运动认知假说”相一致(motor cognition hypothesis),即,顶-额镜像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将由其他个体执行动作的感觉表征转换成运动 “形式”(format)。例如,转换成该动作的运动表征。换言之,当个体观察到其他个体执行一个动作时,在观察者皮层运动系统中会有一组编码该动作的神经元产生放电。顶额镜像神经元回路在理解动作和意图上的重要性得以确认,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直接的、前反思(pre-reflexive)的方式来建立个体间的互动。
镜像神经元甫一发现,就引发了ST 拥护者的关注。观察者的镜像神经元看似模拟了目标他人的神经状态,并且这种模拟因果性地有助于读心。按照这种理解,镜像神经元是模拟启发策略的亚个人的(subpersonal)神经实例,借此我们采用自己的认知设置去模拟目标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使用这种模拟去形成对心理状态的描述以及解释与预测目标他人的行为。Gallese 和Goldman 认为,镜像神经元是心理模拟的潜在神经机制,它引发了读心,因此它可以作为ST 的证据。㊽动作理解(action understanding),意味着动作模拟(action simulation)。当我们观察一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的运动系统被激活了就好像我们正在执行和我们观察到的同样的动作,即我们模拟了这个动作。并且我们理解观察到的行为的能力是意向性的,是受心灵驱动的,它正是依赖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运动之间的这种关联。因此,心理模拟中的相似性在镜像神经元的活动中找到了一种神经科学的描述语言。我们再次回顾上面论证的心理模拟定义。即,过程P 模拟过程P*,当且仅当:
1.P 实在地类似于与P*,这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a.P 与P*属于相同类型的系统;
b.P 与P*表现出相似的细粒度细节。
2.在P*的模拟过程中,P 实现了P*的某一功能,这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a.模拟的成功依赖于P 实在模拟P*;
b.P 被“离线”带入其模拟的角色之中;
c.P 的输入与输出是P*的输入与输出的表征替代。
镜像神经元的激活满足了(1)实在的类似性标准。在对一个目标行为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主体的镜像神经元被激活了,他们的镜像神经元(1a)属于相同类型的系统并且(1b)表现出相似的细粒度细节。再来看条件2。首先,在由镜像神经元的激活引发的动作理解中,视觉信息的存在并不充分,而是受制于观察者的运动图式(motor schema)。即,观察者必须依赖于他的或她自己的内部运动知识(由镜像神经元提供),以便将观察到的运动“原则上对观察者毫无意义,转化为观察者能够理解的东西”。㊾我理解他人的动作因为这是一个我自己也能够执行的动作。相反,如果他人被观察到的行动无法与观察者自身的运动技能库(motor repertoire)相匹配,那么无法检测和理解目标他人。㊿因此,镜像神经元的激活满足(2a)模拟的成功依赖于P 实在模拟P*。其次,观察者的镜像神经元在观察他人执行目标导向动作P 时会产生与自己执行相似动作P*时的激活状态,说明其激活满足(2b),P 可以在离线状态下带入其模拟的角色之中。
由此,Goldman 论证道:
1.镜像神经元的活动特征符合模拟的定义;
2.镜像神经元是读心产生的原因。
因此,镜像神经元是模拟读心的神经机制。[51]
当然,尽管ST 给出了对心理模拟的系统哲学刻画,并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一直困扰心理模拟的相似性问题。然而,围绕相似性的哲学定义和神经表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匹配问题仍然存在诸多争议。
首先,镜像神经元的活动特征不能满足(2a)。尽管在大多数情形中,在细粒度层面,我的镜像神经元与作为我模拟对象的镜像神经元相似,但是模拟过程的成功(这里指的是准确的读心)并不取决于那种细粒度层面的相似性。这里涉及两种经验性的研究证据:(1)来自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证据表明,镜像神经区域的损伤并不会导致读心的失败;(2)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即便是在大多数情形中,镜像神经元的激活并不是对意向行为进行解释中的主要原因。[52]因此,模拟的成功并不依赖于P 实在模拟P*。
其次,镜像神经元的活动特征不能满足(2b)。镜像神经元不是在观察模式中离线运行的。在执行和观察行为的时候,镜像神经元的激活方式是相同的。当然,观察者的大脑和行动者的大脑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并不涉及镜像神经元。例如,在观察者的大脑中会有不同的抑制反应发生,而行动者的大脑中不会有,并且行动者的大脑会对与行动执行相关的知觉和本体感受信息进行处理,但观察者的大脑中不会有。但是这些并不是镜像神经元活动之间的差异。[53]镜像神经在观察和激活模式中的运作方式相同。
再次,镜像神经元的活动也无法满足(2c)。它们并不涉及对目标他人心理状态的表征替代。在对心理模拟进行澄清的时候,按照ST 支持者的解释,模拟的读心过程涉及一个主体创造了一个被看作是属于目标主体的假装愿望(pretend desire,PD)和假装信念(pretend belief, PB)。主体的认知机制按照模拟的进路对PD 和PB 进行处理,并产生被看作是属于目标主体的假装心理状态(pretend mental state, PMS)。[54]然而,“镜像”却预设了作为输出的PMS 对于目标他人而言的真实性。即,观察者的认知过程P*的输出直接等同于目标他人认知过程P 的输出,而并非是后者的表征替代。
最后,即便镜像神经元的活动满足了条件(1)和(2),这种心理模拟相似性的神经表征并不能解释模拟读心的真实发生。原因在于我们无法将一个认知过程P 碰巧复制另一个认知过程P*的情况与前者对后者功能的复制的情况区分开来。[55]对此,Ramsey 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对此给予了阐明。在看棒球赛时,我预测投手会投到一垒上。我看到跑垒员偏离垒位太远了,我看到投手也看到了这一点。我推断,既然投手看到跑垒员偏离垒位太远,那么他就会相信这一点。这个信念,再加上认为跑得离垒位太远的跑垒员很容易被传杀,以及想传杀跑垒员的想法,让我预测投手会投到一垒上。我推论投手将会做什么和为什么那样做。当我看到投手看到的东西时,我会像投手的推断的那样进行推断。我的知觉系统产生一种关于跑垒者状态的信念,投手的知觉系统也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在模拟投手的视觉系统和决策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以通常使用的方式使用我的视觉系统;以确定关于世界的各种事实,我可以在我的推理中使用这些事实。我用这些事实来推论投手应该投到哪里。事实上,我的知觉系统和推理过程关于球需要扔到哪里的状态类似于投手头脑中发生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我在模拟投手。我只是像往常一样使用我的认知能力。即,作为一个事实调查者,根据我对世界和投手的了解,我预测投手会投到一垒上。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区分我们的认知机制何时被正常使用——作为事实发现者,只是碰巧复制了目标他人的认知过程——与它们何时被用来模拟目标他人的认知过程。[56]对此,镜像神经元无法在神经机制层面上给予这种区分以有效的助益。
虽然上述围绕相似性与镜像神经元在理解心理模拟中作用的争论只是冰山一角,却为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深入探讨读心ST 的核心内涵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对心理模拟中相似性问题及其神经表征的考察将拓展到高阶心理模拟及其与低阶心理模拟的互动问题,这牵涉到大脑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情境记忆(episodic memory) 与个体内跨时性模拟(intraper sonal intertemporal simulation)6等更为广阔的论域。
注释:
①Merleau-Ponty,M.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andes D.trans.),London: Routledge,1945/2012,364.
②Wittgenstein,L.The blue and brown books.Oxford:Basil Blackwell,1958,46.
③Carruthers,P.and Smith,P.K.Theories of theories of min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2~15.
④⑮㉔[51]Goldman,A.I.Simulating minds: The philosophy,psychology,and neuroscience of mindread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4,30,38,37~39.
⑤⑩Currie,G.and Ravenscroft,I.Recreative minds:Imagination i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2,1.
⑥Currie,G.Tragedy.Analysis,2010,70 (4),632~638.
⑦Hurley,S.“The shared circuits hypothesis: A unified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for control,imitation,and simulation”,In: S.Hurley,and N.Chater (Eds.).Perspectives on imitation: From neuroscience to social science,Cambridge,MA: MIT Press,2005,177~194.
⑧Davies,M.and Stone,T.Folk psychology: The theory of mind debate.Oxford: Blackwell,1995,66~67.
⑨Stich 和Nichols(2003)敦促放弃“读心”转而使用更精密的术语。但目前大量逐年迅速递增的实证性文献和哲学文献仍然显示“读心”这个词在解释立场上更中性,也更受各方欢迎。它泛指我们获取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相比之下,因为“心智理论”似乎暗示我们会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理论化,这可能会与ST 相矛盾。
⑪㉚Heal,J.Mind,reason and imagin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61,108~109.
⑫⑬⑭Barlassina,L.and Gordon,R.M.“Folk psychology as mental simulation”,In: E.N.Zalta (Eds.).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7,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folkpsych-simulation/
⑯本文接受Spaulding 的建议交替使用 “相似性”(resemblance)与“类似性”(similarity)。
⑰㉓Fisher,J.C.“Does simulation theory really involve simulation?”,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06,19(4),417~432.
⑱该术语最初来自于图像分析。例如,图像的粗粒度(coarse-grained)分类是分辨图像是猫还是狗,而细粒度分类是猫这个类别下,分辨图像是1.波斯猫、2.缅因猫还是n.暹罗猫。
⑲太空与失重机器不属于相同的系统,但是这个例子在阐述精细细节的相似性的重要意义方面极为有益。
⑳㉒㉛[53]Spaulding,S.“Mirror neurons are not evidence for the simulation theory”,Synthese,2012,189(3),515~534.
㉑空气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飞行器或其他物体在同空气或其他气体作相对运动情况下的受力特性、气体的流动规律和伴随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㉕Nichols,S.and Stich,S.P.Mindreading: An integrated account of pretence,self-awareness,and understanding other mind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39.
㉖Stich,S.and Nichols,S.“Second thoughts on simulation”,In: M.Davies,and M.Stone (Eds.).Mental simulation: Evaluation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5,87~108.
㉗Gordon,R.M.“Folk psychology as simulation”,Mind & Language,1986,1,158~171.
㉘Harris,P.“From simulation to folk psychology: The case for development”,In: M.Davies,and T.Stone (Eds.).Folk psychology,Oxford: Blackwell,1995,207~231.
㉙Heal,J.“How to think about thinking”,In: M.Stone,and M.Davies (Eds.).Mental simulation: Evaluation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Blackwell,1995,33~52.
㉜Bonini,L.,Rozzi,S.,Serventi,F.U.,Simone,L.,Ferrari,P.F.and Fogassi,L.“Ventral premotor and inferior parietal cortices make distinct contribution to action organization and intention understanding”,Cerebral Cortex,2010,20,1372~1385.
㉝㉞Gallese,V.and Sinigaglia,C.“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embodied simulatio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11,15(11),512~519.
㉟Grezes,J.and Decety,J.“Functional anatomy of execution,mental simulation,observation,and verb generation of actions: A meta -analysis”,Human Brain Mapping,2001,12,1~19.
㊱Dinstein,I.“Human cortex: reflections of mirror neurons”,Current Biology,2008,18,956~959.
㊲㊵Mukamel,R.,Ekstrom,A.D.,Kaplan,J.,Iacoboni,M.and Fried,I.“Single neuron responses in humans during execution and observation of actions”,Current Biology,2010,20,750~756.
㊳Kilner,J.M.,Neal,A.,Weiskopf,N.,Friston,K.J.and Frith,C.D.“Evidence of mirror neurons in human inferior frontal gyrus”,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9,29,10153~10159.
㊴Molenberghs,P.,Cunnington,R.and Mattingley,J.B.“Brain regions with mirror properties: A meta-analysis of 125 human fMRI studies”,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2,36,341~349.
㊶Gallese V.“A neuroscientific grasp of concepts: From control to representation”,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03,358(1435),1231~1240.
㊷Schmidt,S.,Hass,J.,Kirsch,P.and Mier,D.“The 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A common neural basis for social cognition”,Psychophysiology,2021,58(5),e13781.
㊸㊿Gallese V.“Before and below ‘theory of mind’:Embodied simulation and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social cognition”,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07,362(1480),659~669.
㊹Bastiaansen,J.A.,Thioux,M.and Keysers,C.“Evidence for mirror systems in emotions”,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09,364(1528),2391~2404.
㊺Wicker,B.,Keysers,C.,Plailly,J.,Royet,J.P.,Gallese,V.and Rizzolatti,G.“Both of us disgusted in my insula: The common neural basis of seeing and feeling disgust”,Neuron,2003,40(3),655~664.
㊻Becker,B.,Mihov,Y.,Scheele,D.and Kendrick,K.M.“Fear processing and social networking in the absence of a functional amygdala”,Biological Psychiatry,2012,72(1),70~77.
㊼Rizzolatti,G.and Sinigaglia,C.“The functional role of the parieto-frontal mirror circuit: Interpreta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10,11(4),264~274.
㊽Gallese,V.and Goldman,A.I.“Mirror neurons and the simulation theory of mind-reading”,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998,2(12),493~501.
㊾Gallese,V.“Mirror neurons,embodied simulation,and the neural basi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Psychoanalytic Dialogues,2009,19(5),520~521.
[52]Heyes,C.and Catmur,C.“What happened to mirror neurons?”,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21,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21990638.
[54]Shanton,K.and Goldman,I.“Simulation theory”,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2010,1,527~538.
[55]Spaulding,S.“Simulation theory”,In: A.Kind(Eds.).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imagination,Abingdon,UK:Routledge Press,2017,262~273.
[56]Ramsey,W.M.“How not to build a hybrid: Simulation vs.fact-finding”,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10,23(6),775~795.
[57]个体内跨时性模拟主要指个体投射自我到过去和未来。对过去的投射通常被称为情境记忆,而对未来的投射有时被称为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一般的观点是,人类能够在心理上进行时间旅行,或在心理上将自己传送到个人的过去或未来。作为高阶心理模拟的重要表现形式,个体内跨时性模拟是形成主体间共情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