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思考

2023-01-08 15:14李同贺
智库时代 2022年27期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时代

李同贺

(鞍山师范学院)

一、新时代师德内涵

(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支撑。做新时代好老师,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远大抱负,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爱教乐业、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爱教乐业是教师最为重要的美德。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体现为坚守教育初心,真正以学生为本,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这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新时代教师应扎根教育土壤,安心于本职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精心施教,诲人不倦。新时代教师还应具有奉献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承担社会义务,努力贡献聪明才智,甘为人梯,无怨无悔。

(三)热爱学生、关怀学生的仁爱之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衡量是否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准。爱是教育的基础。热爱学生,要从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入手,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并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因材施教;热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人格自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真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热爱学生,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对学生一视同仁,秉公处事。

(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教育理念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塑造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担负起新时代教书育人新使命。首先,要以真教人。教师不但自己要做到明真知、践真行、讲真话、存真心、教真学,还要教导学生追求真理,立足实践,学以致用。其次,要求真务实。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坚守学术诚信和学术良知,坚持认真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力戒浮躁,潜心问道。再次,要开拓创新。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以身立教、率先垂范的师表精神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的道德和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育具有极强的模仿性,教师想要教出好学生,必须在各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新时代教师,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表里如一,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提高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用渊博的知识教导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六)终身学习、励志笃行的实干品格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教师为教而学,有助于理解学习的本质,想学生之所疑,解学生之所难,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策略。教师拼搏奋斗,励志笃行的优秀品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当前师范生师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师德的误区

20世纪末,我国教育领域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理念,意即预备教师通过专业教育和专门训练,逐步获得教育专业知识和从师技能,从而成长为一名成熟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教育专业化的提出,让我们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往往关注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素质的培养,而对师德师风的培养关注不够,这导致师范生师德培养长期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弊端。而事实上,基于技术主义的培养并非完整的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不仅要有教学技术上的演进,同时更要有教师职业道德的指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自身先立好德,才能树好人。师范类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使命,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之风和师德败坏的案例比比皆是,师德师风的弱化成为教师教育的最大隐患。因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强化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师范院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师德培养理论与实践断层

目前,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观念意识已逐渐增强,师德培养相关问题在学术界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从目前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一定程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育轻体验、重灌输轻养成的现象,这导致师范生师德培养的成效大打折扣。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师德教育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唯一途径。教育实践的缺乏,导致大部分师范生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乃至对即将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深刻的认识。脱离了教学实践体验的师德教育,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根本上切断了师德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也就难以滋养出师德之花。

(三)缺乏专门的师德培养课程体系

从目前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来看,马克思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涉及师德但内容不够集中,得不到学生的普遍重视。新时代高校缺乏完整的师德培养课程体系,缺少师德培养的具体课程作为支撑,会导致师范生对新时代师德内容理解的主观化、片面化和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师德素养的形成。完整的师德培养课程应包含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但在当前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学校开展的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以训练学生师德素养践行能力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这使得师范生对师德的理解只停留在思维层面,难以转化为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四)忽视学生在师德养成中的主体性

在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中,专任教师或辅导员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主观认识来编排师德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需求,最终导致师德培养课程和活动内容空泛、实效性不强,不同高校的教育成果良莠不齐。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师德养成的过程性是未来高校师德培养工作要努力的方向。

三、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导向

高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培养全过程,体现到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凝聚全体师范生思想共识,引导师范生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师德内涵,培树师德养成意识。

(二)坚持尊重规律

新时代高校应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师德培养基本规律和师范生成长发展规律,要将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相结合、将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不断激发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内生动力,进而提升师范生群体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

(三)坚持以人为本

新时代高校在师范生师德培养工作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师范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师范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诉求,在师德考核评价中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四)坚持继承创新

将传承中华民族师道传统与融合践行现代先进教育理念相结合,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师德师风建设经验,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探寻新媒体时代师范生师德培养的有效途径,推动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工作不断深化。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师德建设

一是加强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依托党校、公共理论课和网络思政,定期开展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轮训。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师德养成的促进作用。要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范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打下思想基础。二是把握课堂主渠道,在教学中渗透师德思想。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高尚师德的精神内涵,通过对先进教师事迹和师德失范案例的讲解,让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入脑入心。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师范生须系统修学师德教育课程,提升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三是突出规则立德,增强师范生法纪意识。引导师范生加强对教师法律法规的学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法规为学习重点,提高师范生法治素养和规则意识,提升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教育师范生自警、自律,坚守师德底线。四是发挥辅导员、班导师在师德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优势,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谈心谈话中,对师范生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师德观给予正面引导,并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活动。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师德体验

首先,高校要注重第二课堂活动在师德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师德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授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师德精神,邀请先进教师分享教书育人感悟,用真实的师德故事鼓舞学生。学校和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师德知识竞赛、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教师节感恩教育活动、师德主题班团会等各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师范生获得直观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师德理论知识,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其次,高校通过举办中华经典古文诵读活动也能够浸润师范生的道德情感。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溯源,高校可以借助开展国学诵读活动,鼓励师范生诵读中华优秀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大学》《史记》等,从中汲取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升个人道德水准,领悟传统师德的意蕴,为师德养成奠定基础。再次,高校可以开展以教师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作品征集活动,通过优秀作品展演展示活动,发挥其弘扬和宣传高尚师德精神的附加价值。例如征文、板报、手抄报、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让师范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化对师德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师德养成动力。

(三)依托教育实践,提高师德践行能力

一是在教育实习中提升师德水平。通过教育实习,让师范生亲身体验教师角色,在备课上课、与家长沟通、与学生互通等过程中,获得职业成就感,激发师德自律内生动力。师范生在实习中,会面临考验自身师德水平的问题,甚至遇到道德冲突和道德困惑,收集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抓住时机开展专题教育,帮助师范生提高其师德境界。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师德风采。高校教师在课堂内外锤炼师范生教学基本功,通过集中实践、第二课堂、日常活动等渠道,提升师范生教案设计、三笔字、普通话、说课等从师技能水平,鼓励师范生踊跃参加教师技能大赛,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现师德风采。三是在社会实践中淬炼师德师能。高校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或兴趣小组,引导师范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及锻炼专业能力的多样化志愿服务工作,培养教育服务意识,提高从教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利用校园文化,营造师德养成氛围

首先,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来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高校通过校园建筑、雕像、景观、宣传标语和条幅等硬件设施营造师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如刻有校训的文化景观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等,都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高校也要为师范生师德教育提供学习和培训场所,以及丰富的图书资料,努力建设优良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师范生深刻体会到道德教育的力量。其次,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来培育师德养成的土壤。一方面,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如通过易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师德师风大讨论等,并将学习次数和结果纳入师范生德育考评中。其次,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园刊物等专题版块,大力宣传和报道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鼓励师范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来不断强化师德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提升师范生师德素养。

(五)运用师德评价,增强师范生自律意识

一是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师范院校应把师德培养作为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应成立专门的师范生师德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落实,将师范生师德培养工作实效纳入到各级责任单位工作绩效评估方案中。各责任单位每学年初要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认真执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注重正向激励。高校应以诚信档案、社会实践考核学分实施情况、师范生实习及日常行为规范考核记录为依据,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价,并作为优秀师范生评比的重要参考依据,检验师范生师德培养成效。将师范生师德水平作为共青团推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和民主评议党员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激励师范生增强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多元立体评价体系。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和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师范生师德评价细则,并建立以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学院考评为基础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师范生师德培养工作做实、做细。

总而言之,新时代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据新形势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施加系统的教育和影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师德内涵培树师德养成意识,提升师范生群体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努力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猜你喜欢
师范生师德时代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