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国
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是提升社会积极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先需条件,脱离我国具体条件,在对国土资源方面如果不能合理地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利用,无法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树立一体化思想,不懈减少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对国土资源的负面影响,要全面加强国土资源保护,避免因为短期的获利而危害长期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是国土开发、城市建设和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因素,有必要从宏观、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强调并突出交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运输行业是一种跨地域的搬运环节,其自身并不具备单方面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与国土资源循环合作,才能更高层次地呈现出全局经济实体。通过修建各个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把国家领土范围内的所有地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以及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发展。全国交通运输业的分级经营属于微观经济经营,依托交通运输业改善国土资源属于宏观经济经营。单个运输环节对整体经济的数量影响可以称为收益弹性。在实现某项运输工程时,要想体现出总成效,其中各个环节的循环关系都不可忽视,只有通过合理地规划和调控,才能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均衡运行及其对国土资源经济全局的促进作用。开辟跨区域新干线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因此,交通运输业是国土资源经济全局的循环系统,是各地区自然资源与劳动人口能够协调发展的能动性枢纽。
随着全球现代工业化经济发展走向,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具有占地面积大、里程长、占用耕地和土地资源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极容易诱发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巨大的建设项目用地将会给耕地资源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如果看不到国土资源及其保护面临的严峻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劣势,只会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的压力,使生存与发展都受到严重的威胁。1.挤占大量耕地。土地作为人类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不能缺乏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而如今,我国在进行道路、铁路、机场等建设工程时,通常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与良田耕地面积。以道路建设为例,其建设里程长,面积大,占用土地与耕地资源尤为更广,平均每公里占用土地少则上万平方米,多则数十万平方米。除了我国基本建设的国道主干线,其余的高速公路基本位于平原丘陵区域,由此可见在道路建设方面占用的耕地资源的数量极为庞大,这对于良田耕地宝贵稀缺的地区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压力。2.诱发水土流失。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由于它的跨区域多且范围广的特点,使之既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诱发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过去的几年,在山区的交通运输大中型建设工程中,或多或少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重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由于公路、铁路等运输工程都是地表工程,工程所需的占地面积庞大,且有一定的线路限制,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侵占与破坏。在山体工程实施时,由于工程建设对千年形成的地形结构造成了破坏,每当遭遇雨季或者天气回暖之时,经常会见到山体坡面坍塌的问题,这基本是由于开挖路径时破坏了原始的山体支撑,使坡面变陡、山石松动,很容易诱发泥石流的发生;在铁路与道路建设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大量的土石填垫,取土和采石的过程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部分原因;如果建设工程沿河建设,一般都会出现侵占河道的问题。河道被改移或者堵塞,不但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对道路本身造成威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副作用,不仅严重影响建设进度,还影响着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3.土壤质量下降。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对周围山川河流、森林绿植的破坏,使周遭的土壤质量急剧下降,遭受到严重的侵害。在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土质松软的黄土地带,本就不是非常茂盛的植被又遭遇了破坏,直接加速了坡地的土壤流失。在我国以往山青水秀的地方,由于人类在建设时的过度开采利用、致使大片土地荒漠化。同时,在工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也对周围的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破坏了土壤和绿植之间的营养供给循环,导致了土壤的肥沃力度直线下降,因此也严重地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另外,在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气排放与生活垃圾污染,这也是土壤质量下降的原因。旅客在客运过程中携带的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在线路周边随意丢弃,各种一次性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令人震惊,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交通尾气的排放污染,使得周遭土壤受到严重的铅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迫害。
虽然,交通基础设施对国土资源的影响确实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通过尽可能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有效地减少一些影响,通过制定、改变运输增长方式,完善优化整体运输结构,注重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实效,实现国土资源保护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达到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目的。1.改变运输增长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发展极为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为此成就付出的代价却不小。经过以往研究成果显示,我国现有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高昂的投入与消耗实现的,与其他国家相较,我国在交通运输业投入的发展资源明显过大,且效率不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包括耕地资源在内的各种基本发展资源的总存量,按人数平均计算下来还属于资源匮乏的国家,在未来几年,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需求的差距将越来越明显,当有限的资源不能继续适应粗放型的运输增长时,我国的运输就不得不改变其运输增长方式,完成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型,以此来维持可持续性发展。集约型增长与粗放型对比,拥有更高的运输发展综合要求。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提倡高效、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降低对良田耕地等珍稀资源的过度侵占;其次,要减少工程中废弃物质与有害物质的产生,并严格制定相关废弃物质排放系统,让废弃物质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以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最后,要完善政府职能,发挥出政府在我国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从以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资需求来看,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政府的直接投资,在这方面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要不断完善政府投资监督体系,结合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宣传与优惠政策多方渠道吸引企业组织加入融资,最终提高建设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要尽可能地引导使用低能环保的建设材料,从而促进运输业的集约型转型。2.优化运输结构。要满足运输可持续性增长的要求,就必须促进运输业的集约型转型,完善并优化整体运输结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集中并整理现有交通运输方式,通过综合对比选出资源消耗最低,效能最高的运输方式作为主要发展方式;二是各种运输方式中的运输载体应该符合资源节约的标准。要加速淘汰高投入、高污染的运输工具,优先考虑低碳、环保的清洁燃料交通载体,加大发展电力设备载体,以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要调整我国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资源配置。在加快交通运输业建设的同时,增加在基础设施与服务系统建设上的资金比重,使得整体运输结构关系更加协调,从而使我国的运输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3.精心组织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从方案制定到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都与土地资源密切关联,因此,要加强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首先,在勘察阶段,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划分利用范围,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尽可能地将线路分布为不同平面、不同位置的组合,尽量避开沃土良田。其次,施工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通过调整路基高度,减少动土范围,避免大挖大填,尽量保持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减少日后交通设施运营过程中留下的隐患。最后,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的营运管理。要严格控制货运过程中的货物散落问题;客运过程中乘客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染。同时,也要加强汽运车辆尾气排量的监管力度,减少铅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只有尽可能地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土资源的影响,才能达到协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各种运输方式也发展迅速,使不同地区之间的货物流动越来越便利。交通运输业是国土资源经济全局的循环系统,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尽管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现象,其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及时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国土资源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例如挤占大量耕地、诱发水土流失以及土壤质量下降等,时代呈现飞速发展变化的趋势,想要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经济必须进行改进和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优化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就是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管理手段,才能引入更多的投资扩大建设,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促使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过程中,应以高效、节能、环保为建设理念,通过改变运输增长方式、优化运输结构以及合理规划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等协同发展策略加强对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