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兆辉
(淮阴师范学院保卫处)
近年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速度、招生速度和学校建设规模不断提高,后勤服务也愈发社会化,校园周边环境建设越发复杂。基于安全感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应重视安全管理与新技术结合,创新安全防范内容。当前高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校园诈骗、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成为高校安全管理当中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高校校园安全建设方面的关注,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新机遇和挑战,基于安全感视角分析当前高校校园工作现状,分析大学生校园安全感因素、不良现象,提出合理建议,对当前高校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完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社会建设、保障民生中强调指出:“社会治理依靠人民,社会治理更是为了人民,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社会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培育学生是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报效祖国,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思想、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幸福感和安全感。安全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时代的巨变,人们对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感需要越发迫切,希望在更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大学校园的社会治理、安全保卫工作是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形势背景下了解大学生安全感现状,对实际开展研究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基于安全感视角的安全感,即为不受威胁、平安无危险的意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感需求排列第二位,仅次于生理需求。安全感对人来讲有巨大的作用,人体的安全感来源于安全的建筑、安全的氛围和安全的心理感受,是人体对生理、心理、思维各方面的安全感知,这是人生存的基本保障,只有人确认自己的生命安全没有威胁,才可以进一步追求物质、精神上的更高享受。安全感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个体在感受到保护或者是逃避危险情况以后内心所产生的对外界物质、人产生的复杂情感体验,这是社会生存环境给予个体的安全感受。大学生的安全感是高校校园整体氛围给予,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大学生对自身安全、生命威胁、格式危险等表现出来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综合。对于大学生而言,安全感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提升校园安全感,能减少、避免诸多安全问题。高校开放型办学已经成为趋势,高校除了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先进人才以外,校园具备产、教、科研的功能,能够实现教学、科学研究、学术研发、商贸产业的发展,是多元的社会结构。高校与社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体成为趋势,导致校园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安全保卫工作备受重视。校园面积较大,人流密集,车流与物流交杂的交通安全问题很关键,需要在安全工作中做好校园安全防护工作。另外校园人员混杂,除了学生与教职工以外,大量务工、设备维修、商业、外来人员进出,部分人员存在违法犯罪现象,比如为学校维修设备,借助打工的理由掩护窃盗财物、知识成果的行为,发生公私财务盗窃、诈骗的现象;甚至和学生之间产生纠纷打架斗殴的现象,严重扰乱校园的治安。另外,学校周围环境极为复杂,校园内部教学和科研设施单位、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与机构等,内部机构复杂,存在盗窃、抢劫、诈骗、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等,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校园周围侵害学校师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治安问题大量存在,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影响学校的安全和稳定。
校园存在很多涉及到学生本身的意外伤害事故,诸多当事学生对事故的突发性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自我防护意识,当事件发生之后问题复杂,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解决事件的能力。探究原因,首先,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缺乏对社会负面现象、不良风气的认识,导致学生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学生难以找到保护的自己的方式,轻而易举被不法分子欺骗、伤害,导致学生的身心遭受创伤。其次,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缺乏对身边环境的警惕性,比如寝室不锁门、贵重物品保管不合理、缺乏安全方案意识等,导致财物失窃。部分学生甚至违反安全管理规定,比如违章使用电器,导致发生火灾事故。另外学生对社会消极思想缺乏抵御、辨别能力,社会思潮复杂,部分负面思想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理健康,社会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来讲是社会上的诱惑,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思想的腐蚀,甚至参与其中,最终堕落形成社会罪人。因此,只有加强校园安全软实力建设,让学生提高警惕,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1]。
当前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熔炉,毕业之后学生是否能够经历社会的磨练、挫折,这对学生来讲是十分严峻的考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毕业生独立走上社会,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出无知、无奈,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途径以及其他有效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高校在实际发展中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教育,保护学生基本权益,这也是保护国家人才资源的表现。因此加强校园安全软实力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保护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才可以更好维护社会校园安全,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只有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有健全的防护心态,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保护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维护校园公共安全。只有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帮助学生在遭遇危险的时候自救,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危害,才可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安全。
长时间以来校园发展给人们一种错觉,高校是相对安全稳定的场所,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是教育中的附属品,没有生产经营业务发展各方面重要,即使出现安全问题,保卫部门出面解决即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很容易被忽视。整体上来看高校安全教育模式落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教学方式简单直接,使用传统说教、宣传的模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认为安全事故离自己很远,因此并不关注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工作没有结合实际开展,实际效果并不突出。另外安全教育体系不够系统,过于零碎分散,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教育,教育质量也没有引起重视。另外对安全教育作用缺乏认识,比如认为安全教育可有可无,教师投入力量不足,安全管理不及时。
当前大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但是心理发育滞后,存在社交需求强烈但是经验不足的情况,安全意识方面严重缺乏,这也决定学生在安全问题方面存在诸多的困扰。由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这让很多不法分子认为学生好骗、很容易被欺骗,因此发生盗窃、受骗、抢劫等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轻则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则发生在女大学生的身上,部分女生因为缺乏对社会的认识,被诱惑拐骗到山村的事件比比皆是,尤其是高学历,如硕士等专业学生被拐卖的事件,严重影响校园的正常秩序,严重侵犯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2]。
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更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安全意识不足,不遵守安全管理规定等原因。校园的安全防范内容很多,比如火灾的发生是因为学生在宿舍内使用热得快电器的原因。另外因为缺乏交通安全意识,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
安全方面最常见的误区存在于家庭、学校以及学生的心理,安全事故发生后处理机制已经很成熟,但也因此出现重视善后、轻视预防的情况。学校二级部门在实际管理中,学校综合治理委员会、学校保卫部门对学校安全责任、日常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安全工作主体围绕日常防护进行,管理意识不强,思想防范工作是薄弱环节。由于观念的错误、重视不够和监管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治安保卫工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限制了高校校园安全建设。由于监管、管理存在问题,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家长、学生等均陷入重视学校文化教育、轻视道德安全教育的现状,安全教育成为教育的“末梢神经”,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严重不足,对安全发展无所适从。
根据当前实际发展,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非常关心校园安全保障,在社会舆论作用下,任何高校只要出现问题都会被舆论推上顶峰。校园安全联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这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保证。校园内部,影响学生安全感因素有安保制度、设施硬件、安全网络建设、队伍素质和应急能力等几个方面。高校安全保卫中基础设施与安保联系密切,校园保卫工作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安全感体验。因此需要加强设施建设与完善,及时更新和维护,保证学生在校的安全感。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安全感的重要部分,学校周边环境、交通条件、社会治安等;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科研压力、课程学习、任务委派等[3]。根据当前的社会现象来看,课业压力较大也是影响学生修读学习的重要原因,关于学生是否能够准时毕业这方面,学生都缺乏安全感,更多是惧怕、茫然,以及夹杂部分对职业生活的揣测不安。学生本身也是安全建设的重要方面,学生的学业压力、心理因素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是安全感获得的重要方面。社会上的多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比如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
基于安全感视角下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开展,需要由内而外设置整体管理体系。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安防部门能够针对高校校园保卫工作颁布对应的政策文件,严格贯彻落实安保方针[4]。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完善保卫工作制度,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和依章护校,保证安全保卫工作能够层层落实,具体到部门、岗位、个人,确保安全无死角。系统而全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工作期间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高校领导需树立“安全无小事”的理念,提高对校园安全工作的认识,将安全维稳工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纳入整体规划与管理中,与教学、科研、专业结合,进行专业部署协同检查。学校党政作为第一负责人,需要做好统筹安排。学校二级单位将工作进行具体分工,层层负责,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要从根本上贯彻安全防范工作,更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新时期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使用各种网络媒介来开展保卫管理工作,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可以推广校园安全保卫机器人,使用“人+机器人+互联网”的综合联防保卫体系,减轻学校安保人员巡检压力的同时,让安防更智能全面。及时检查学校的设备,做好设备性能检查,及时更新、维修设备。另外,借助先进手段,构建“学校-学生-公安”的联防体系,结合社会部门打造共建共治的安全格局,一方面要增大学生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参与感、获得感,做好全员联防和联动局面,另一方面构建学校与公安的联防平台,完善平台机制创新报警功能,做到信息预防、信息共享、监控共享等,针对防治联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处理安全事故[5]。
大学生档案系统应不断完善,包括学生个人信息、爱好特长、安全教育等经验,将学生对安全教育方面的认识作为安全建设的反馈意见,整理学生对校园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方面的建议,记录相关事件、做好治安管理等,将这些记录作为学生档案系统的重要部分。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加强师生安全教育,通过国家法规、立法规定、安全操作规程等,进一步推进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进档案”的系统管理,引导学校师生养成安全管理的习惯。
安全教育开展方式,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征,比如针对学生科普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拐卖、敲诈等各种现实生活案例,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在多媒体上展示常见的诈骗信息、诈骗软件,对生活中常见的行为进行科普,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文化渗透、防范意识。比如科普女大学生被拐卖在山区的案例、电信诈骗、网贷等,结合安全教材开展课堂教育,让学生受到启发。另外组织丰富多彩的安全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体验,比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安全防范的意识,使用征文、演讲、演练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6]。还可以用漫画、短视频等形式,实现多途径、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知识传授教育。学校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防范、自我管理的能力。
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中,构建安全保卫与大学生心理干预活动,提高心理教育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让心理教育和干预与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结合,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形成联动联防体系,最大程度降低心理安全事件的发生。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的开展由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形成,营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围,是提升安全软实力的核心,加强心理干预,能够了解学生具体的心理情况,充分使用安全文化的导向与辐射功能,为高校师生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对高校学生有重要作用,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是否做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具体发展中高校应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视师生的安全宣传教育、防护宣传,做好心理干预,给学生安全感,创建和谐稳定氛围,促进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