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对列宁的纪念及其政治功能

2023-01-08 20:15王瑞熙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统区新华日报社论

王瑞熙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有利时机,在国统区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份全国性的大型日报《新华日报》。《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公开发行的党报,以其强大的舆论引导力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新华日报》在办报实践中充分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逝世日和诞辰日之时,《新华日报》通过发表社论、刊发图文等形式对其进行了纪念,对列宁主义在国统区的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成为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桥梁和载体。

一、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纪念列宁的历史缘起

纪念活动作为一种政治仪式和政治象征,是传播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通过纪念活动表达政治思想。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纪念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化等相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纪念成为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基于深入传播列宁主义、增强群众抗战信心和提升党的革命话语权的实际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列宁的纪念相对更为关注。这一时期,《新华日报》结合自身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进行了纪念。

(一)深入传播列宁主义的需要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其重要的任务。列宁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传播者在进行理论传播时需要营造出传播对象的接受语境,这样更有利于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广大的国统区群众长期以来受到国民党反共言论的影响,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和群众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国民党还建立了新闻检查制度来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其主要目的在于阻止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在此传播环境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较大的困难性。这就更加需要《新华日报》找到国统区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列宁主义的传播不能离开中国革命的实际,要同广大中国群众寻求民族解放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被群众所了解和接受,进而被掌握和运用。列宁主义作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特别是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等理论更是契合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理论需要。在列宁逝世一周年之时,中国共产党在纪念宣言中就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人、农民等被压迫的民众要想脱离被压迫和奴隶的地位“只有起来努力了解列宁主义,实行列宁主义,因为只有列宁主义才是我们自己解放自己的唯一武器”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9.。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剧,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加强列宁主义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纪念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新华日报》在列宁纪念日对其进行纪念,也是深入传播列宁主义的实际需要。

(二)进行抗战政治动员,增强群众抗战信心的需要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内对于抗战形势的判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观点,即“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在深入分析中日双方力量对比情况的基础上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科学回答了抗日战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并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结论。同时,毛泽东也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对于政治动员的方法,毛泽东指出“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1.。对于群众的动员,1937年8月党的洛川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也指出“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74.。开展纪念活动是进行政治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纪念活动的组织者既可以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又可以使群众参与其中,凝聚思想共识,为完成政治目标提供精神动力。为了坚定人民抗战的信心,《新华日报》结合自身的情况,广泛开展了政治动员,其中借助列宁纪念活动进行抗战政治动员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员方式。纪念活动作为一种思想观点的显性表达方式,能够起到思想动员的作用。《新华日报》借助列宁纪念,介绍了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苏联军民在抵抗外来侵略中取得的辉煌成绩,从而向民众传达出一种信息,只要坚持抗战,就一定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在1939年1月2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列宁逝世十五周年纪念》强调“当我们抗战进到新阶段的今日,尤其是当纪念列宁逝世十五周年的今日,我们应学习列宁的精神,我们应坚定我们的意志,在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大道上向前迈进”①列宁逝世十五周年纪念[N].新华日报,1939-01-21.。在此可以看出,《新华日报》进行列宁纪念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行抗战政治动员,增强群众的抗战信心。

(三)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提升党的革命话语权的需要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虽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由于两党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指导思想不同,这也决定了两党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斗争。国民党在阐释和宣传“三民主义”时,往往伴随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否定。面对国民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否定,科学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性,积极构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话语权就显得十分必要。报纸作为新闻舆论话语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也成为国共两党之间进行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重要领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既没有掌权,也没有掌握军队,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武器没有别的武器。这些现实情况也使《新华日报》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公开与国民党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中政党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需要在国统区塑造自身的无产阶级政党形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则是表达自身观点和塑造政党形象的有利时机,同时也是在国统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建构革命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因此,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在列宁纪念日进行纪念,是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建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权的需要。

二、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开展列宁纪念的典型形式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纪念需要依托一定的具体形式展开,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在列宁逝世日和诞辰日之时纪念列宁的典型形式有:刊发社论、以物化符号传播列宁形象和介绍国外列宁纪念的情况。

(一)在列宁逝世日刊发社论

社论作为一种影响并有力引导社会舆论的评论形式,在报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被称之为“评论之王”“报纸的灵魂”。社论之于报刊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力。新闻学家张友渔认为“社论者,表现报纸的个性之精神,之灵魂也;正直坦白,以表示其所抱之思想,感情,知识,社会的立场之喉舌也”②张友渔.张友渔新闻学论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28.。对于有着较强影响力的报纸,它的社论对于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可能会“左右民众的行动,范围民众的思想”③张友渔.张友渔新闻学论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30.。关于社论的政治价值,政论家邓拓也曾认为“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④邓拓.邓拓文集(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308.。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作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对列宁的纪念高度重视,在列宁逝世日先后发表了7篇社论以纪念革命导师列宁,分别为《列宁逝世十五周年》(1939年1月21日)、《纪念列宁逝世十六周年》(1940年1月21日)、《纪念人类的伟大导师——列宁》(1941年1月21日)、《以胜利纪念列宁》(1942年1月21日)、《中苏携手并进争取胜利——纪念列宁逝世十九周年(社论一)》(1943年1月21日)、《列宁笑了!纪念列宁逝世十九周年并庆祝列宁城的解围(社论二)》(1943年1月21日)、《列宁的旗帜,是胜利的旗帜!——纪念列宁逝世二十周年》(1944年1月21日)。

(二)以物化符号的方式纪念列宁

符号传播方式在理论传播中能够起到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理论传播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符号传播的作用。民主革命时期,符号传播因其具有形象鲜明、对比强烈的特征,适应了当时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传播环境,能够使图像符号传达给受众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从而达到传播效果。因此,物化符号在党的理论传播方面能够发挥强大的宣传力和战斗力。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在纪念列宁的过程中,有效运用了物化符号的传播方式去纪念列宁,在列宁纪念日通常会刊登列宁的画像、木刻像和漫画。如在纪念列宁逝世十五周年时在《列宁的事业是人类解放的事业》中附上了列宁的画像,在纪念列宁逝世十六周年时同样附上了列宁的照片、宣传画和木刻像。1940年在列宁诞辰纪念时《新华日报》也在发表纪念文章时刊登了列宁的画像,在列宁逝世十七周年纪念时《新华日报》在发表《最能爱人类的列宁》一文时还刊登了具有丰富的工作和生活气息的列宁宣传漫画。通过运用这种物化符号的传播方法可以使群众从感官上加深对革命家列宁的认知度和熟悉度,也缩短了群众和革命导师列宁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介绍国外有关列宁纪念的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在进行列宁纪念时还通常援引塔斯社等国外媒体的消息,介绍国外有关列宁纪念的相关情况。在列宁逝世十四周年时《新华日报》就大量援引塔斯社的新闻报道,介绍苏联、西班牙、美国等国对列宁的纪念活动。在这些新闻报道中提到了国外在列宁纪念时参观人数的规模、列宁图书出版情况等,并且还借此机会介绍了在列宁主义的指引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苏联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影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苏联也成为世界上其它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为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带来了希望。如在列宁逝世十五周年之时,《新华日报》转载塔斯社消息,介绍了在列宁主义的指引下“十五年来苏联建设猛进国防坚强日寇领教丧胆”①各国纪念伟大的列宁[N].新华日报,1939-01-24.并将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看作是“十五年来执行列宁遗教社会主义之成功”②各国纪念伟大的列宁[N].新华日报,1939-01-24.。在这篇新闻报道中还以数据的形式详细列举了苏联通过实施五年计划所取得的建设成绩。例如提到“大规模工业产量较一九二三增二十二倍至二十三倍”③各国纪念伟大的列宁[N].新华日报,1939-01-24.。《新华日报》在进行报道时把列宁与苏联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相结合,既丰富了对列宁的纪念方式,又增进了民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也让中国民众对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与此同时,还介绍了“日军阀已领教苏联的力量”④各国纪念伟大的列宁[N].新华日报,1939-01-24.,日军在苏联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这也为增强中国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纪念列宁的政治功能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它的党报性质也决定了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纪念日进行纪念,既表达了政治立场,也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

(一)诠释与塑造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争取群众的情感认同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群众对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及列宁主义的了解还较为有限,加之在国统区国民党对舆论的控制,群众对列宁的认识了解渠道还十分有限。《新华日报》在列宁纪念日对列宁进行纪念,这为列宁主义进入国统区群众的视野提供了重要途径。《新华日报》以列宁纪念活动为契机,适时刊发了一些有关列宁生平事迹和精神品格的文章,诠释和塑造了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为争取群众的情感认同奠定了基础。

1.介绍列宁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对中国的革命问题十分关心,他支持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事业。在列宁逝世十四周年时《新华日报》刊登《纪念“革命中之圣人”——列宁》阐明列宁对于中国的革命运动特别的关心和支持,“列宁对中国的革命运动,是没有一会儿不特别关心和援助的”①纪念“革命中之圣人”——列宁[N].新华日报,1938-01-21.。在列宁逝世十九周年时《新华日报》刊登《列宁与中国》一文,详细阐述了列宁对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情和支持,“领导苏联革命,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列宁同志,他的逝世到今天,已经十九周年了!列宁是我们历史上的朋友,他同情弱小民族的独立斗争,他反对帝国主义以暴力压迫中国”②锤颖.列宁与中国[N].新华日报,1943-01-21.。《新华日报》还发表社论指出“列宁是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明灯”③中苏携手并进争取胜利——纪念列宁逝世十九周年[N].新华日报,1943-01-21.“列宁是中华民族最亲爱和同情的朋友”④中苏携手并进争取胜利——纪念列宁逝世十九周年[N].新华日报,1943-01-21.。在列宁逝世二十周年时发表的社论中指出“列宁也是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者的救星,是各国共产党的导师。马列主义是各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指导理论”⑤列宁的旗帜,是胜利的旗帜!——纪念列宁逝世二十周年[N].新华日报,1944-01-21.。

《新华日报》宣传介绍列宁对中国革命的关心和支持,塑造了列宁的革命家和坚持正义的形象,他关心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这有利于拉近群众与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之间的时空距离,增强群众对列宁主义的认同感,也为列宁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奠定了情感基础。

2.介绍列宁的精神品格。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具有伟大的精神品格。《新华日报》在列宁纪念日发表的萧伯纳撰写的《他像一座塔》一文,文中描述了“列宁是一个人,但是像座塔一样,比同时代的人都高”⑥萧伯纳.他像一座塔[N].新华日报,1943-01-21.。1943年1月21—23日《新华日报》连续刊登《谈列宁做人的风格》通过与普列汉诺夫的对比来彰显列宁的做人风格。为使人们对列宁的工作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新华日报》刊登《在克里姆林工作的列宁——列宁传里的一章》⑦在克里姆林工作的列宁——列宁传里的一章[N].新华日报,1939-01-21.介绍了列宁办公室的一些布局情况,特别提到里面有很多的书架,上面摆放着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对列宁的日常办公情况也进行了一个较为详尽的介绍,表现了列宁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品格。《新华日报》刊登的《最能爱人类的列宁》一文中,从“为人类工作”、“经常和人民在一起”、“相信人民”、“向群众学习”①最能爱人类的列宁[N].新华日报,1941-01-21.等方面介绍了列宁的精神品格。

(二)诠释和介绍列宁主义的相关理论内容,争取群众的理论认同

列宁对于中国的民族解放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在纪念列宁时,中国共产党对列宁主义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意义进行了重点揭示。《新华日报》以列宁纪念为契机,对列宁主义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阐释和宣传,为列宁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和争取群众的认同创造了条件。在列宁逝世十六周年之时,《新华日报》在其报头左侧用醒目的放大的字号刊登“纪念列宁逝世十六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学习列宁的一生,学习列宁主义,把握着这个人类解放的武器”,并且在报头的右侧刊登列宁的宣传漫画,这幅漫画以一个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的工厂为背景,列宁在书桌前凝思并提笔书写着“列宁主义”并且在这天刊发的社论中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并认为列宁主义在苏联的成功实践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解放的唯一途径,并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进行了分析,此外认为“列宁是国际工人的领袖,列宁主义是国际性的理论。列宁不仅谋俄国人民解放,更是为全世界人民的解放的。列宁主义不是某一国通用的理论,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在帝国主义时期斗争争取胜利的武器”②纪念列宁逝世十六周年[N].新华日报,1940-01-21.。

1940年1月21日,《新华日报》在第4版中用了完整一个版面,通过《列宁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列宁论战争》《列宁的合作社计划与社会主义建设》三篇文章对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问题、战争问题、合作社计划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思想进行了介绍。在《列宁与十月革命》一文中指出“一九二四年一月廿一日,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伟大的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了。从那一天起,全世界的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丧失了一个最亲密的领袖;在新社会的建设与为新社会的斗争中,遭遇了无比的损失。然而列宁虽然逝世了,列宁所创造的列宁主义,永恒地,光耀在全世界每一角落;永远地成为广大被压迫者求解放的一盏明灯”③石西民.列宁与十月革命——为纪念列宁逝世十六周年而作[N].新华日报,1940-01-22.,并且还讲述了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相关情况。此外,《新华日报》还对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进行了介绍,将列宁视为妇女解放的明灯,“我们姊妹们,必需以深刻的了解列宁对妇女解放热忱关注和指示,继承起列宁的革命遗志来纪念列宁。以列宁的理论来武装我们,以他的革命行动作我们模范,就这样更英勇坚决的奔向妇女解放的征途。这才是对伟大的列宁最好的纪念”④杨慧琳.列宁是妇女解放的明灯[N].新华日报,1940-01-22.。在列宁诞辰时《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列宁所领导的十月革命,给了中国一个好榜样”⑤梓年.纪念革命的圣人列宁的诞辰[N].新华日报,1940-04-22.。此外,《新华日报》在文章中指出“列宁给人类留下了许多不能估量的宝贵遗产。这遗产之一,就是列宁的学说。这是革命的科学。这是关于社会发展(略)的规律的科学。这是伟大的组织和动员的法宝。只有运用这个武器,才能将斗争渡过到胜利的彼岸”⑥纪念人类的伟大导师——列宁[N].新华日报,1941-01-21.。

(三)以纪念列宁为契机,坚定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心

在如何抗战的问题上,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指导路线。国民党实行单纯由政府和军队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则主张实行广泛动员和组织各族人民参与到抗日战争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去的全面抗战路线。面对日本的大举进攻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接连失败,国内对抗战的前途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情绪,对群众的抗战信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使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中去,从而去影响群众。《新华日报》积极发挥自己的党报作用,利用列宁纪念的契机对群众进行抗战教育,让群众明白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战,只要坚持正确的路线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列宁逝世十五周年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当我们抗战进到新阶段的今日,尤其是当纪念列宁逝世十五周年的今日,我们应学习列宁的精神,我们应坚定我们的意志,在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大道上向前迈进”①列宁逝世十五周年纪念[N].新华日报,1939-01-21.。列宁逝世十六周年时,《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这就给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民族莫大的兴奋,教育了和锻炼了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也可能和苏联劳动者一样的得到解放和胜利”②纪念列宁逝世十六周年[N].新华日报,1940-01-21.。在列宁逝世二十周年时《新华日报》发表《“确信自己的力量”“确信胜利的前途”》③鸿意.“确信自己的力量”“确信胜利的前途”——纪念列宁逝世二十周年[N].新华日报,1944-01-22.一文,号召群众坚信胜利。

结 语

《新华日报》作为人民报纸的典型,它利用纪念列宁的时机向国统区的广大群众塑造了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并且结合中国抗战的实际对列宁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推介,为列宁主义在国统区的广泛传播,坚定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心起到了促进作用,发挥出了“茫茫黑夜中的一盏灯塔”④廖永祥.新华日报史新编[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8:11.的作用。

猜你喜欢
国统区新华日报社论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中共在国统区对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及研究展望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抗战后国统区地方新闻团体的运作及困境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